伯安
這是一個看標題就知道有多腥風血雨的家庭倫理劇。
故事的開頭很簡單,信奉“學習改變命運”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迷上了看網絡小說,憤怒之下渾身顫抖,大吼:“這是你這個年紀應該看的東西嗎?”
從此,一場長達數年的戰爭拉開帷幕。
其間,她為了阻止女兒看小說,使用過的語言威脅數不勝數,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
在又一次發現我偷看小說之后,她惡狠狠地警告我,再發現的話就用鞭子抽我,當時恐懼、難過和自責形成一道遮天蔽日的陰影,籠罩在我逼仄的世界里。在她離開之后,向來沒有記日記習慣的我拿出一個本子,在最上方鄭重其事地寫下了“遺書”兩個字,然后去洗澡了。我忘記洗澡的時候有沒有哭了,只記得酣暢淋漓地睡一覺之后就開開心心地上學去了。
那本日記,至今只寫了第一頁。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小說敬而遠之。
在上初中之前,我一直以為所有小孩兒的媽媽都是這樣:嚴厲、苛刻,不允許孩子打游戲、看小說。
上了初中后,我的世界觀崩塌粉碎了。我周圍有很多家長允許同學寫完作業后就可以打游戲,還有和同學一起追電視劇的,再不濟的,起碼暑假也可以放開了手機權限讓孩子盡情玩兒。
最離譜的是我的一個朋友,疫情期間在家宅了很長時間,她媽媽覺得這樣不行,就買了很多小說給她,讓她“多多閱讀”。
在我媽這兒,這不能叫“閱讀”,是玩物喪志級別的。
只是,這樣一來,我心中就對媽媽有了怨言:憑什么別人都可以玩兒手機,我就不行?但我又不敢把這話說出來,于是很長時間我們雙方都處于一種僵持的狀態。她藏手機、設密碼,我就趁她不在的時候翻抽屜、柜子,自主學會了下載iTunes,清空手機數據。為了看小說,我還在電腦上下載了小說的txt,只等著她進來我就借口說我在寫讀書報告;假如她謹慎地要查看內容,那就再做一手防備,看小說前先打開讀書報告的文檔,趁她不注意的時候切換頁面,反正都是文本文檔,看上去也沒什么差別。
這招我用了很久,后來被她發現端倪——菜單那里可以查看最近打開的文本文檔。垃圾操作系統,我恨你!
后來我就用無痕瀏覽,聽見腳步聲的時候在三秒內完成超高難度組合動作:合上筆記本、塞到書堆里、掏出作業假裝正在寫。
媽媽又發現了這一招。在經歷了漫長的斗爭之后,她似乎也很疲憊了,她嘆了一口氣,和我促膝長談了一場。
她告訴我,為什么她不允許我看網絡小說。因為它是連載的,就像電視劇一樣,看完一集讓人還想再看一集,如果沒有一次性看完的話,做別的事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想起來。
“會上癮的。”她說,“你現在的年齡有更多事情需要去做,你的自控力還不夠,等你再大一些,能夠控制自己的時候,我就不會阻止你了。”
我滿腔怒火,刻意嗆她:“既然這樣,不如你讓我把這部小說看完,不然我會一直惦記著。”
令我吃驚的是,她同意了。“那你不能再看別的了。”
幼稚的我曾經一度以為我的媽媽不愛我,直到我發現,周圍的同學或多或少挨過打,而我的媽媽從來沒有打過我;媽媽并不是成績至上理論者,當我考砸的時候,她會安慰我、帶我去游樂園放松,偶爾幾次憤怒是因為我的學習態度不好。
我甚至想起來,第二天放學回家的時候,那本“遺書”是被慌亂地攤開的,但我分明記得自己已經合上了。從那時起,媽媽就沒對我用過太激烈的言辭。
她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很笨拙地想要讓自己的女兒遠離那些她覺得不好的東西,卻沒有能力彌補因此而產生的縫隙。
就這樣吧,我、小說和媽媽之間的故事到此為止。我想,哪怕是為了媽媽,我也會努力嘗試戒掉小說的癮。
一點就通:
這篇記敘文,通過記敘“我”和母親為小說而“斗智斗勇”的各種“招數”,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熱愛小說的孩子和“望女成鳳”用心良苦的母親形象。在小作者的筆下,從未打過她、考砸時安慰自己的母親其實是最愛自己的人,為了母親,小作者甘心戒掉小說癮。獨特的交鋒場景背后,是濃濃的母女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