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李立山
(白)小小黃安,人人好漢,
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唱)紅安過去叫黃安縣,
出門就見大別山。
這個地方,三年水淹五年旱,
還有地主惡霸匪民團。
欺壓百姓氣難喘,
反抗的怒火胸中燃。
一面紅旗迎風展,
星星之火要燎原。
這一天,張財主請客擺壽宴,
今年他剛好七十三。
祝壽的有土豪、鄉紳和老板,
匪軍營長帶著他的嘎副官。
這些人,邊吃酒宴邊在盼,
聽說是,請來了說書的先生“說破天”。
這位先生,打鼓說書活靈活現,
從盤古開天辟地天一直講到火燒圓明園。
一面書鼓一副簡板,
一年四季穿著一件藍布長衫。
藍衫先生名聲傳得遠,
人送外號“說破天”。
都曉得“說破天”的大鼓唱得好,
可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名優秀的地下黨員。
黨領導農民起義就要攻打黃安縣,
派“說破天”借壽宴進城做內援。
“各位今天我來賀喜宴,
說一段《秦瓊觀陣夜打登州關》。”
匪營連長一聽忙說“好!
這段鼓書我最喜歡。
你說得好來我有賞。
說得不好莫怪老子把臉翻。”
“好的!那我就閑言少敘書歸正卷,
有不道之處還請各位多包函。
我唱的是隋煬帝荒淫無道亂朝綱,
百姓造反起烽煙。
程咬金,劫走皇綱八十萬。
靠山王,在登州設下了鬼門關。”
(白)“話說靠山王楊林,在登州布下了四門兜底鎖子八卦連環陣,要拿劫皇綱的程達尤金。秦瓊秦叔寶為保好漢,夜探連環陣他涂須染面。他從東、南、西、北,正東、正西、正南、正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處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氣,整個登州陣陣相連,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锏、錘、抓令人膽寒,好一座兇險的登州城啊。當然,要比咱們的黃安城,那是王八追兔子……”“啊?各位。”匪營長聽得正入神,一聽到“王八”二字,當時眼晴鼓得像牛蛋,臉上垮得似豬肝。氣得渾身發顫,剛要發作。“說破天”滿臉帶笑,一晃鼓鍵:“它差得遠。看咱們黃安,兵是強兵,將是勇將,布防嚴密,墻高城堅,猶如鐵桶一般,那登州哪比得了啊!”胖營長一聽這話,臉上頓時露出來笑顏,看了一眼嘎副官:“哈哈哈哈,講得好!講得好!‘說破天’就是‘說破天’哪,接著唱!”
(唱)“說破天”書鼓打得像雨點,
簡板搖起響連環。
說書人,書扣緊鎖有明有暗,
聽書人,如醉如癡倆眼瞪圓。
外面的匪兵都不站崗(啦),
抱槍聽書靠在墻邊。
聽書的人越聚越滿,
把院子堵了個嚴上嚴。
“說破天”見敵人已經放松防線,
破陣越說書越懸。
“看東方,甲乙木紅旗展,
看南方,丙丁火舉高幡。
看西方,庚辛金燈光現,
看北方,壬癸水黑煙滾滾沖上天。”
各位:這四句陣法您們千萬莫小看,
這字字句句都是“說破天”在把情報傳。
城內城外的農民起義軍只等“說破天”說到這一段,就里應外合把匪軍一鍋端。
“突然,半懸空中一聲響箭——”
“說破天”用手一指南城關。
(唱)見星空,升起一顆信號彈,
起義的火種已點燃。
黃麻百姓大暴動,
大刀長矛亮閃閃。
四面八方喊殺聲,
建立紅色的政權。
就聽得,城東、城西、城南、城北,槍聲炮聲響成片,農民自衛軍四門兜底破黃安。
殺得那守城的匪軍四處逃竄,
丟盔棄甲亂作一團。
匪營長好似那喪家之犬,
狗急跳墻更兇殘。
抽出了刺刀朝“說破天”的身上砍,
英雄的鮮血映紅了漫山的紅杜鵑。
這正是:
深入虎穴英雄膽,
機智勇敢斗敵頑,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點評: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更多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不斷凝聚起構筑新時代曲藝高峰的磅礴力量,2021年,中國曲協首次通過招募的形式從全國遴選出20名優秀青年曲藝工作者和“曲藝兩新”人員,分赴江西、貴州、陜西、福建開展采風創作。在專家的全程參與和示范指導下,采風團成員創作并修改完成了24個采風作品,經線上線下集中修改、層層打磨、反復排演,12個作品脫穎而出,并進行線上展演,用新時代曲藝工作者的獨特視角唱響了昂揚奮進的時代主旋律。湖北大鼓《“說破天”說書》正是其中的一篇。
“一面書鼓,一副云板,一年四季穿著一件藍布長衫。藍衫先生的名聲傳得遠,人送外號‘說破天’……”在演出中,徐寧身著藍布長衫,手持鼓槌云板,把“藍衫先生”來唱。作品主角“說破天”,正是偉大的革命先烈張南一。他經常喬裝成打鼓說書的藝人,到各村宣傳革命思想。黨的“八七會議”后,擔任七里區防務會宣傳股長,參加黃麻起義。1927年冬,在敵人包圍柳林河村并準備開槍掃射群眾的緊急關頭,他挺身而出,挽救了群眾。《“說破天”說書》正是以此真實人物為創作靈感,演繹了一位老說書藝人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潛伏故事、一名湖北大鼓人為新中國成立獻出寶貴生命的感人故事。
湖北大鼓演唱風格平穩樸實,具有鮮明的鄂東北民間音樂色彩,既能敘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據表達需要變化成多種不同板式、不同情緒的唱腔。用來表演講述在革命戰爭年代舍身忘死的前輩先烈的感人故事恰為合適,加上湖北大鼓優秀演員徐寧的精彩演繹,不失為一個值得一看的曲藝作品。
(點評: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