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赟智 蔣釗釗 楊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教師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的融合也愈發重要。本文從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使抽象知識具體化、思維可視化、思想方法明朗化和知識結構化四個方面,探討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融合的應用策略。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融合的意義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也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具體的事物容易接受,對抽象的知識難以理解,而且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復雜的數學內容具體形象化、簡單明了化,并通過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形式,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融合的應用策略
1.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使抽象知識具體化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提出:教學活動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入抽象經驗。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復雜的數學現象和隱藏的知識邏輯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抽象深奧、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簡單化。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有余數的除法豎式”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楚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以及除法豎式為什么跟加、減和乘法豎式不一樣,教師可以通過錄制微課視頻,為學生創設分東西的動畫情境,同時演示用除法豎式記錄分東西的過程。學生觀看完微課視頻,會對除法豎式的意義“其實就是記錄平均分東西的過程”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在以后學習跟除法有關的知識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這一視頻,能更快地進入抽象思維。
2.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使思維可視化
與傳統教學相比,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的融合,不僅可以使教學情境可視化,還可以使思維可視化,即將頭腦中的思維過程真正呈現在學生眼前。這些可視化的思維能刺激低年級學生的視覺和腦神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九”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相關情境:猴大嬸提著13個桃子到市場上賣,小猴買了9個,猴大嬸還剩幾個?學生列出算式13-9后,自己用小棒去探究計算方法。教師再借助信息技術,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動態演示學生想到平十法、破十法以及想加算減法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算法的區別和聯系,促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使思想方法明朗化
在教學中恰當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更好地滲透抽象、推理和建模思想,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多個具體形象的實例中發現共同點,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在生動有趣的圖形和動畫中,類推出與此相關的新知識和新結論;在不斷地抽象和類推中,實現知識的建模和應用,如此便能使數學思想方法明朗化。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求比一個數多幾的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先后出示三個具體形象的情境圖:小蘭做了8朵花,小紅比小蘭多做3朵,小紅做了多少朵花?橘子有8個,蘋果比橘子多3個,蘋果有多少個?水杯有8個,水壺比水杯多3個,水壺有多少個?讓學生分別用實物圖擺一擺,再數一數、算一算。接著教師把三道題的示意圖和算式放在一張PPT上,讓學生觀察其相同點,學生會發現:都比8多3,列式都是8+3=11。這樣學生便能從不同的具體實例中抽象出共同點,滲透從不同中找相同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后教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比8多3、比一個數多幾”的例子,再在課件上出示一些例子及解答算式,讓學生找出共同點,進一步抽象。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經過類推,可以發現它們都是“比一個數多幾”,解答都用“這個數+幾”,從而實現了推理和建模,讓數學思想方法更加明朗化。
4.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使知識結構化
小學數學知識呈螺旋上升結構,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知識點的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有著相似性,利用舊知的學習方法可以類推新知的學習,再延伸至下一個新知。但由于每學期課本安排的知識大多零零散散,學生很難把握數學知識的整體架構。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通過流程圖、標記符號、視頻動畫的演示,可以將前后相關知識串聯在一起,清晰地展示出知識的一體性和結構化,如此便能引領學生用結構化思維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兩三位數的加法豎式”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先出示一、二年級學過的“100以內的加法豎式”,讓學生回憶兩位數加一位數或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豎式如何列,為什么要數位對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兩三位數的加法豎式是否也是如此?并引導學生通過算理的類推、計算和驗證,得出結論:兩三位數的加法豎式也是如此,即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滿十進一。課堂最后,教師在課件上用文字和箭頭動畫出示:一、二年級學過的“100以內的加法豎式”,今天學習的“兩三位數的加法豎式”,想想后面我們還會學什么?從而用箭頭引出會學習“兩三位數的減法豎式”,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欲望,實現知識的結構化。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還要不斷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學內容和形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并且形成結構化思維和創新思維,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與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應用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編號:HNETR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