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著名導演希區柯克被譽為“懸念大師”。有一次,他看妻子做好蛋奶酥餅后把它們放進爐子。“那里面在干什么呢?”他盯著爐膛門問妻子,甚至每隔幾分鐘就問一下,并把嗓門兒壓得很低,好像害怕蛋奶酥餅聽見會發怒似的。等到酥餅香味撲鼻的時候,希區柯克的妻子打開爐膛門,取出一塊烤熟的酥餅,希區柯克卻緊張得精疲力竭。“下次做酥餅時一定得用裝著玻璃門的爐子,好看清里面發生的一切。”希區柯克氣喘吁吁地說,“我實在受不了這個懸念。”
◆埃塞爾在朋友家里結識了米哈伊爾·伏尼契,后者講自己的革命經歷時,突然目不轉睛地盯著埃塞爾:“1887年的復活節,你是在華沙過的嗎?”埃塞爾點點頭。“你去過城堡對面的街心花園嗎?”埃塞爾有些吃驚。“當時我因為參加革命活動被捕,被囚禁在城堡里。我天天望著花園發呆,有一天偶然發現了你。后來,你就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了。我沒想到能在這里再見到你。”兩年后,埃塞爾成了伏尼契夫人,后來成了名著《牛虻》的作者——埃塞爾·麗蓮·伏尼契。
◆英國作家奧威爾為了體驗窮人的生活,曾經偽裝成醉酒的流浪漢。他去辱罵一個警察,想被抓到監獄里,以便體驗跟窮人一起過圣誕節的感覺。但是,那個警察從他醉酒后的口音中,一下子聽出這個身披借來的破爛衣服的醉鬼是一個出身上流社會的地道紳士。警察沒有上鉤,而是善意相勸,叫奧威爾乖乖地回家去。奧威爾說:“英國人的階級烙印是打在舌頭上的。”
◆費曼在向學生們講授物理課程中的電磁學時說:“從長遠來看,例如用一萬年后的人的眼光來看,19世紀中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應是法拉第、麥克斯韋對電磁學的發生和發展所做的貢獻,而美國的南北戰爭則將褪色,成為一種只有在某一地域有重要性的事件。”
◆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29歲時發表了長篇小說《天使,望故鄉》,宛如“驟然間光芒四射的一場爆發”,震驚了西方文壇,他的故鄉也以他為榮。他死在巴爾的摩。在生命的后期,他從供職的大學辭職,與情人斷絕往來,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公寓里住下來,經過10年井噴一樣的寫作后,撒手而去,死時只有38歲。他在逝世前,重復著一句話:“你不能再回家。”
◆很多人認為馬恩河戰役的最大功臣并非霞飛這個“反應遲鈍”的家伙,而是巴黎衛戍司令加里埃尼。后者在戰時征用了包括出租車在內的巴黎所有機動車輛,組建了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支摩托化部隊,對戰役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抬加貶霞”的人,霞飛的回答相當經典:“我不知道戰役的勝利應該歸功于誰,但我知道如果此戰失敗誰將為之負責。”
◆茨維塔耶娃的父親是莫斯科大學的藝術史教授,普希金國家造型藝術館的創建人之一;她的母親極具音樂天賦,是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的學生。茨維塔耶娃與妹妹常常聽著母親彈奏的美妙的鋼琴曲入睡。她后來說:“有了這樣一位母親,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為一名詩人。”
(樹 晚摘自天地出版社《一個人的世界史》一書,〔瑞士〕埃舍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