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菠 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第一中學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信息社會責任是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指信息社會中的個體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盡的責任。信息社會責任的內涵是: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識與能力,遵守信息法律法規,信守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準則,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遵守公共規范,既能有效維護信息活動中個人的合法權益,又能積極維護他人合法權益和公共信息安全;關注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與人文問題;對信息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新觀念和新事物,具有積極學習的態度、理性判斷和負責行動的能力。信息技術拓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面對生活、學習在新的社會生態中真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學生,教師應如何教育其在信息活動中有意識地保護個人合法權益,遵守信息社會的公共規范、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共信息安全,理性判斷新技術、新觀念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如何在教學中落實信息社會責任。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其主觀意識已經形成,但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真實空間身份、虛擬空間身份之間的關系,能合理使用虛擬空間身份開展信息活動,尊重和保護個人及他人的信息、隱私,能利用簡單的技術手段做好信息防護,確保信息及數據的安全。
例如,在《網絡與生活》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件,用問題鏈為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主線,初步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9月開學時,學校八年級10班家長微信群收到班主任譚老師發的繳納資料費的信息。
問題1:你認為學生家長會不會按要求繳費?請闡述你的理由。
回答:會按要求繳費,信息是班主任譚老師發的。/不會按要求繳費,需要核實一下。/……
總結:在日常生活中,當收到要求支付、轉賬、匯款等信息時,應先核實情況、驗證身份,不要著急轉賬、匯款,在確認無誤后再進行支付操作。
問題2:有家長發現假班主任是通過一名家長分享的微信群二維碼潛入到本群,冒用班主任的頭像和昵稱實施詐騙的。針對假班主任通過掃群二維碼入群實施詐騙這個操作,請你給老師(群管理者)提出防范建議。
回答:建議老師將群設置為審核通過后方可入群;將加群方式設置為“需要身份認證”;不要使用“掃二維碼”入群方式;進群實施實名制以審核群里每個家長身份;關注群里的人員情況,清除可疑人員;注意保護家長的聯系信息……
總結:作為群管理者,應嚴格審核入群人員,加強群管理,實時掌握群動向,定時清查群成員,發布群規則,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
問題3:家長稱自己沒有分享過班級群二維碼,只操作過一條ETC失效短信的認證,之后手機就頻繁收到各種驗證碼短信和扣費短信,自動彈出很多廣告,屏幕上多了好多圖標,手機運行速度越來越慢。幫家長分析一下她的手機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狀況?
回答:中病毒;短信里的鏈接帶病毒;木馬病毒……
總結:收到信息時不要輕易相信,也不要隨意打開不明鏈接,一定要先查證落實,否則可能會上當受騙,也可能會導致手機或電腦等設備中病毒,個人信息、交易信息被竊取造成經濟損失。
問題4:當手機或電腦中病毒時應怎樣處理?
回答:安裝殺毒軟件;安裝手機管家殺毒;刷機……
總結:當手機或電腦中病毒時,可以先安裝殺毒軟件進行病毒查殺,定時升級病毒庫,為防止手機或電腦中病毒后重要數據丟失,要養成重要信息、數據定時備份的習慣。
問題5:請對網絡活動中的個人行為提出安全防范建議。
回答:不要隨意打開不明鏈接,不要向陌生人分享班級群二維碼,不要隨意在網上發布班級群相關信息,要有防范意識,發現被騙要及時向警方報案……
總結:在網絡與生活中,應當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識,牢記“個人信息、隱私要保密,不泄露;收到信息要查證,不輕信;可疑鏈接不要隨意打開;資金轉賬要核實,不著急;一旦受騙要報警,不猶豫”,養成重要信息、數據定時備份,安全、規范使用網絡,定時升級病毒庫并查殺病毒的行為習慣。
中學時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期,中學生應遵守道德責任和行為準則,按照社會公認的信息道德責任和行為準則開展信息活動。
在《網絡信息交流》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情感共鳴,激活思維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對道德責任和行為準則進行辨析,明確信息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責任和行為準則。
情境1:在新冠疫情期間,有人在網上及微信群發布信息:“某校有一名學生是無癥狀感染者的密接者,目前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學校怕擔責強行隱瞞此事。”該信息被多人轉發,學校教學工作受阻,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后警方依法對違法行為人予以行政處罰,并通過多方面、多渠道對本事件辟謠。
情境2:張某為了炫耀自己的圖片合成技術,將同學李某的照片加工成羞辱表情包,并在群里傳播。李某試圖阻止,但因同學間轉發得太快,引發了網絡評論、攻擊、謾罵,最后發展成網絡暴力事件。李某因此事導致壓力過大,變得自卑、膽怯,不愿和同學交流,診斷為輕度抑郁癥。張某自以為開了個無傷大雅的玩笑,孰料釀成了嚴重的后果,觸碰了法律紅線,受到相應的懲罰。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情境中不同角色的行為活動和心理感受,在體驗中領悟造謠、傳謠對個人及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危害,以及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識狀態下成為網絡施暴者或網絡暴力的幫兇,也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犧牲品。引發學生思辨,形成正確的數字社會倫理與道德觀。
中學生應具備信息文化傳承意識,在信息交流或合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積極、主動融入到信息社會中,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例如,在《Flash動畫——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以北京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為切入點,在制作“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動畫前,將五星紅旗的含義、國旗中各元素的象征意義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又如,在《應用文檔的設計》單元教學中,筆者運用項目式教學,以“愛我中華”為主題設計制作一份電子小報,學生分組協作完成電子小報的制作,要求各個小組完成不同民族文化的介紹。在學生收集素材的過程中,教師明確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在使用互聯網上的信息時應注明出處。
人工智能在讓我們的生活、學習和科學研究更便捷、高效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影響和挑戰。例如,在《人工智能初步》單元教學中,筆者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人工智能的應用,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思考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與安全挑戰。
身邊的人工智能:說一說自己體驗過的人工智能應用,思考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提供了什么便利?
感受人工智能魅力: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分小組交流、匯報。
暢想人工智能未來:以“暢想未來,擁抱人工智能”為主題,組織學生通過頭腦風暴暢想人工智能未來發展。
倫理與安全挑戰:剖析典型應用案例。某中學在教室里安裝CCS校級巡課系統,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識別學生的面部表情,進而判斷學生是否認真聽講。有人認為依托科技的教學信息化可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有人認為學校濫用科技手段,會讓學生隱私暴露,缺乏人性化。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案例,了解因人臉特征通常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人臉數據信息泄露,可能導致的財產與人身威脅。讓學生客觀認識人工智能發展在給社會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會帶來社會倫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挑戰。
信息社會責任是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將合法性獲取、科學性管理、批判性分析、合理性加工、真實性表達、反思性交流、負責性應用滲透到學生的信息活動過程中,提升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從容感和幸福感,樹立危機感,培養使命感是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價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