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 浙江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將建設信息服務平臺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舉措,明確提出了“規范發展市場服務組織”“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打造信息服務平臺”等措施。本文結合公共治理理論和現有的實踐探索,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建設產教融合服務平臺的意義、定位和實踐路徑作初步分析。
目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日漸成熟,產業互聯網正在形成之中,數字經濟快速崛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數字政府改革成效明顯,教育互聯網加快推進,網絡課程已逐步成為各類教育和社會培訓的重要資源?!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產教融合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為產教融合提供信息化服務是必然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業發展面臨新挑戰,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黨的十九大把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性任務,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意味著將打通教育與產業之間的界限與壁壘,將人力資本的投資放在產業發展環節,將原本相對封閉的職業教育融合到產業發展過程中,從而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這是國家對產業和教育發展思路的一次轉變,必將推動國家相關政策和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轉向。
產教融合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等部門。當前,產教融合的“中間地帶”還相當薄弱,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產學合作“校熱企冷”,學生就業“頻繁變換”,作為職業教育重要主體的學校、企業和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尚未得到有效協調,政府統籌布局和政策供給也還存在許多不足。正在深入推進的“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改革實踐證明,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重要支撐的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對收集民意、匯聚民智,對研判潛在真實需求,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在催化組織變遷、優化組織流程、提高協同效率,以及實施量化監管、績效評價等方面都發揮重要作用,對重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轉變治理方式、推進多元共治能夠產生重要的助推作用。運用和借鑒已有的成果和實踐經驗,建設統籌開放的網絡化服務平臺對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教融合服務平臺由與產教融合利益相關的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員工、學生等參與組成,是典型的跨層級、跨領域、跨邊界的網絡組織,標志著公共治理形態的整合,即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等共同參與到產教融合的公共服務供給之中。
一個組織或者領域的有效治理,首先是信息的充分共享。傳統的供需對接模式,包括多元主體參與的集團化辦學(職教集團、職教聯盟),無法解決供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已不能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產教融合服務平臺應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向各類主體提供及時交互和自行發布的服務,充分匯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各種供求信息,并通過算法等信息技術,提供整合發布、檢索、推薦等個性化精準化的信息增值服務。這可有效解決傳統模式下的地域障礙和時間阻隔,以及層級、邊界等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話語權不平衡等問題。
產教融合服務平臺應發揮多中心、開放型、扁平化的網絡組織優勢,為產教融合的各類多主體合作項目提供增加效率和效益的服務。扁平化網絡組織的任何一個網絡結點(包括成員單位或個人)都可成為產教融合項目的發起者和響應者,只要有明確清晰的合作內容和合作規則,就可比較便捷地跨越“熟人單位”找到合作者,并比較容易地組建起跨領域、跨單位的“無邊界組織”,同時還可借助網絡服務工具有效地開展合作工作,這種跨縱向、橫向的自組織功能非常契合產教融合多主體合作項目的需求,如生產性實訓基地、跨企業培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園區產業學院、專業共同建設等資產投入型項目,也包括標準研發、課程開發、教材建設、科技研發和技術攻關等技術型項目等。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教學“雙場所”、學生“雙身份”、培養“雙主體”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但同時也帶來了管理服務上的許多困難,傳統的服務與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產教融合服務平臺應為師生提供跨校企、跨部門的“一站式”移動用戶端APP,一方面為師生辦理事務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同時也為崗位安排、任務布置、工作報告、協同指導、師生互評、考勤考核等提供支持,為校企雙方提供“千里眼、順風耳”式服務。
在提供供求信息增值、合作項目增效、管理服務增能等服務的過程中,產教融合服務平臺應發揮“數據平臺”的作用,為產教融合利益相關者“心中有數”提供便捷服務,為“數據說話”“數據管理”“數據決策”“數據創新”提供專業性服務,為推動產教融合循環閉合、引導產教融合走向“內部驅動”提供有力支持。產教融合服務平臺只有在用戶使用中產生增值、增效、增能的功能,才能得到用戶的青睞和支持,只有發揮協同治理的作用,才能推動產教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在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過程中,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特征要求的服務平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何建設試點與推廣值得研究探討。
平臺要服務于區域及行業的“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平臺的建設發展必然要與區域及行業產教融合的改革發展協調推進。平臺建設的目的在于應用,平臺必然需要產教融合相關利益方的共同參與,要為城市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以及員工和學生提供服務,具體對象可包括政府產教融合協同機構及相關部門、行業企業(產業園區)和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的產教融合工作部門及師生學員,以及產教融合聯盟(職教集團)。
內容是服務平臺的核心,應用是平臺服務的基礎,以應用場景切入服務平臺內容是平臺建設的必然要求。每個應用場景都有相應的生態環境,雖然線上網絡是一個不同于“物理世界”的“虛擬世界”,但同樣需要一個相應的生態環境。將線下的應用轉入線上也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同樣需要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生態環境。以“技術技能、跨界合作”為核心,同時開發和提供“供求信息”“合作項目”“師生服務”“數據統計與監測”鏈狀式的服務內容是一條讓服務平臺“動起來”的現實路徑。這一方面能夠形成比較整體系統的“虛擬世界”,另一方面能夠向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及員工、學生等相關利益者各方同時提供“增值”“提效”服務,從而實現為產教融合“賦能”的效果。目前,涉及產教融合的大部分服務平臺都難以發揮作用,其內容和服務對象過于單一是主要原因。
平臺的專業性、公共服務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平臺培育與建設的方式和方法。《意見》提出了“培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購買服務、合作設立”“利用市場合作和產業分工,提供專業化服務”等意見,采用“政府+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協同共建是一種比較現實可行的做法。在新的發展理念下,原有的區域型、行業型職教集團(聯盟)等合作組織將完成轉型升級或組織變遷,同時也將催生出“平臺+學?!钡男滦椭卫砟J健F脚_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堅持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平臺建設思想,以場景應用為基礎,以“增值”“提效”“賦能”的功能要求為目標,走政產學合作開發、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子,必將對深化產教融合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