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形吸蟲病
片形吸蟲病也叫肝蛭病,是由片形吸蟲寄生于羊的肝臟、膽管內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1.病原及流行特點
本病的發生與中間宿主椎實螺密切相關,在低洼地、湖浸草灘、沼澤地帶牧草的羊多發。尤其在多雨年份的夏季,是感染本病的主要季節。
2.臨床癥狀
輕度感染的羊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當感染大量幼蟲時,出現急性癥狀,表現為:突然發熱,離群呆立,黃疸,偶有腹瀉;肝區叩診,濁音區擴大、壓痛明顯,可觸到增厚的肝臟邊緣;嚴重病例會突然死亡。慢性病羊多見:漸進性消瘦,貧血;異嗜土塊、塑料、雞毛等;眼瞼、頜下、胸前、腹下等多處水腫;便秘、腹瀉交替發生;產奶量明顯下降,乳汁稀薄;孕羊流產。
3.預防
在本病流行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預防性驅蟲,可用硝氯酚4~6毫克/公斤體重,1次給羊口服。驅蟲后1周內的糞便集中堆積發酵;結合水土改造,用硫酸銅溶液噴殺消滅椎實螺;飼草、飼料和飲水要注意清潔衛生,牧區要劃區輪牧,不去沼澤、低洼地帶放牧。
4.治療
用碘醚柳胺7.5毫克/公斤體重,1次灌服;或用三氯苯唑10毫克/公斤體重,1次口服;也可用溴酚磷12毫克/公斤體重,1次口服。阿苯達唑、硫氯酚、硝氯酚、氯氰碘柳胺鈉、丙硫苯咪唑等對治療片形吸蟲病均有效。
二、泰勒焦蟲病
泰勒焦蟲病是由泰勒焦蟲寄生于羊的紅細胞內而引起的寄生孢子蟲病,一般6—8月多發。
1.病原及流行特點
羊泰勒焦蟲病的病原有山羊泰勒焦蟲和綿羊泰勒焦蟲兩種,兩種病原體可相互感染山羊和綿羊。泰勒焦蟲侵入羊體后,先在網狀內皮系統細胞里形成石榴體,而后進入紅細胞內寄生。紅細胞內的泰勒焦蟲蟲體為環形、橢圓形、逗點狀和桿狀等。
羊泰勒焦蟲病的傳播媒介是蜱,一般在每年蜱蟲活動頻繁的月份發病最多。本病主要危害羔羊,以2~6月齡的羔羊發病最多,3歲以上的成年羊幾乎不發病。
2.臨床癥狀
羊患病初期高熱稽留4~7天,體溫可升高到39~41℃,同時食欲減退,精神沉郁;患病中后期,空口磨牙、流涎,異嗜土塊、塑料等異物,反芻減少或停止;鼠蹊、肩前等處的體表淋巴結腫脹、疼痛;尿黃、渾濁,出現血尿;肌肉顫抖,黃疸;患病后期頭頸彎曲,肢體僵硬,行走困難或臥地不起,食欲廢絕,呻吟而亡。
剖檢發現,病羊貧血消瘦,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皮下脂肪膠凍樣、有點狀出血;全身淋巴結呈不同程度腫脹,切面膨隆多汁、充血、出血,有時淋巴結表面可見顆粒狀突起;肝、脾及膽囊腫大,腎、肺充血水腫,膀胱黏膜有散在出血點。
3.預防
藥物滅蜱,切斷傳播途徑。每年春、秋兩季,把羊趕出圈舍,用0.1%敵殺死溶液徹底噴灑圈舍。本病流行地區,在發病季節對當年羔羊應用注射用三氮脒(貝尼爾、血蟲凈)1.5~2.5毫克/公斤體重,配成5%~7%溶液,肌內注射,隔10~15天再注射1次。
4.治療
用注射用三氮脒3~5毫克/公斤體重,配成5%~7%的溶液,肌內注射,1次/天,連用3天。
三、絳蟲病
絳蟲病是由絳蟲的成蟲單獨或混合寄生于羊的小腸中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1.病原及流行特點
本病的病原是莫尼茨絳蟲、無卵黃腺絳蟲、曲子宮絳蟲等多種絳蟲。其中,莫尼茨絳蟲主要感染1.5~8.0月齡的羔羊,無卵黃腺絳蟲常感染成年羊,羔羊、成年羊都可感染曲子宮絳蟲。
羊絳蟲的中間宿主均為地螨。成蟲寄生于羊的小腸,其孕卵節片或蟲卵隨糞便排出,被地螨吞食后六鉤蚴發育為似囊尾蚴,羊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似囊尾蚴在羊消化道內逸出,附著在腸壁上發育為成蟲而染病。絳蟲病常發病于開春,流行于夏季。
2.臨床癥狀
輕度感染絳蟲病時,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嚴重感染時,羔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貧血消瘦;常在糞球上發現成熟的絳蟲節片,有時可見肛門外吊掛一段蟲體節片;有時,病羊表現神經癥狀,如抽搐、痙攣、無目的的轉圈,或空口磨牙、口吐白沫;大量蟲體寄生時,可引起腸阻塞、腸套疊、腸扭轉,甚至腸破裂。
3.預防
放牧飼養的羊,要合理調整放牧時間,避開清晨地螨數量高峰期放牧。一般夏、秋季在太陽升空、露水消散后再出牧,冬、春季地螨已鉆入土壤中越冬,可按常規時間放牧。同時,不去沼澤地帶放牧,不在雨后、清晨、黃昏時段放牧,建立科學的輪牧制度。本病流行地區,流行前30天禁食12小時,口服丙硫苯咪唑5~6毫克/公斤體重,投藥后灌服或飲喂少量清水,驅蟲后留圈24小時以上,糞便集中收集,運離羊場堆積發酵。
舍飼的羊,對養殖環境要定期消殺。
4.治療
口服丙硫苯咪唑10~12毫克/公斤體重,投藥后灌服或飲喂少量清水,并留圈24小時以上,糞便集中收集,運離羊場堆積發酵。吡喹酮、硫氯酚、氯硝柳胺、甲苯達唑等藥物對治療絳蟲病均有效。
(山東省沂南縣蘇村獸醫站? ?徐從軍? ?郵編:27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