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
課程建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此次修訂,全面落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素養與知識不同,是知識、技能、態度的超越和統整,是人在真實情景中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或素質。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核心素養熱潮實質上是教育質量的升級運動,國民的核心素養決定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地位。課程建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是推進我國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需要,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質量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褚宏啟說。
課程內容:回到知識學習為人服務的初心
“課程內容是此次修訂最為實質的問題。課程內容不變,核心素養理念很難落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資源與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吳剛平說。
課程結構基于這一目標做了較大調整。比如:將“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將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除了課程結構外,更重要的是,課程內容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吳剛平說:“在課程內容理解上,以學習為中心,不僅包括教什么、學什么的內容問題,還包括怎么教、怎么學的過程方式問題,以及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的目的價值問題,甚至還有教得怎么樣、學得怎么樣的結果水平問題。這種復合型的課程內容觀,突出習得知識的學習方式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價值,打破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知識技能訓練魔咒,克服高分低能、價值觀缺失等亂象。學生可以在主題活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親歷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學習過程,逐步發展核心素養。”
學業質量標準:從查驗知識點到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知識與技能鞏固的手段。作業過程,實際上是從有教師指導的課堂教學,過渡到沒有教師指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復原力、自控力、專注力、時間管理等素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業是培養學生相關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僅僅窄化為知識技能的鞏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說。
“事實上,此次修訂,各課程標準都強調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構建大任務、大觀念或大主題等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課程內容結構單位和教學單元組織形態,以此作為學習內容聚合機制和學習動機激發機制,有效歸納、整合學科知識點或主題活動內容,在學習內容安排層面落實減負、增效、提質。”吳剛平說。
(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4月22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