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保
文題亮相
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生活中時時處處充盈著語文的氣息。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感悟語文,在語文的世界里遨游,總能收獲無盡的樂趣。
閱讀上面的文字,請以“生活處處有語文”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佳作展示
生活處處有語文
◎劉 琳
在這個“得語文者得天下”的時代,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蒲公英的種子,“長風一吹”就“連了天”,遍布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廣告詞里藏著語文。售鞋店廣告“三十六計‘走’為上”;伊萊克斯冰箱的廣告詞“眾里尋他千百度,想要幾度就幾度”;農夫山泉廣告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其中不乏語文元素。“三十六計‘走’為上”改自著名諺語“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眾里尋他千百度”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農夫山泉的廣告語巧用語言的藝術,表現了農夫山泉礦泉水純天然的特點……語言藝術若運用得當,同樣可以吸引顧客,使產品暢銷。
名字中藏著語文。我所在的班級為“凌云班”,“凌云”一詞是我們班主任取自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一句,寓意志向崇高、意氣高超、壯志凌云。身邊有個親戚名為“江夏”,他說他的名字寓意縱覽華夏文明……無獨有偶,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這便是名字的浪漫。
樂曲內藏著語文。前幾年火遍全網的《生僻字》,朗朗上口的歌曲《琵琶行》,《緣分一道橋》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些歌曲中或多或少都含有語文元素。《生僻字》由陳柯宇作詞,整首歌約有70多個生僻字;《琵琶行》改編自唐代白居易同名詩詞《琵琶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歌詞創作的靈感源于生活,更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語文的魅力亦如此。
世界上從不缺少語文,而是缺少發現語文的眼睛。如果你細心留意,就會發現“生活處處有語文”。
(廣東潮州市湘橋區聯正實驗學校聽潮文學社)
各抒己見
曾老師:語文不僅在課本上,更在生活里,只是我們沒有留心,缺少發現罷了。只要我們平時留意時文報刊,就會學得許多新的語匯。倘若我們走進熒屏,會為一個個或詩情畫意或充滿懸念的劇名所吸引;如果來到聊天室,就會為豐富生動的符號語言與語言表達的直觀便捷而歡呼雀躍。
語文之美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一雙慧眼,只有在生活中學好語文,寫作時才會如魚得水。
劉琳同學的這篇作文,從廣告、名字、樂曲等生活的細節中汲取了語文的營養,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思想深刻,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邱天碩:我要學習劉琳同學留心生活的態度,她所寫的廣告詞、名字、樂曲都源于生活。我想,只有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寫的作文才能打動人心。
劉夢娜:習作通過描寫街道上的廣告、人們的名字、歌詞中的文字,體現出生活無處不與語文息息相關。劉琳同學善于觀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語文氣息,可謂“真實的生活就是創作的源泉”。此外,習作以生活中的小事列舉,內容豐富,主題鮮明,巧用修辭手法,結構上以“總分總”的形式敘述,嚴謹且不失條理。
劉芷彤:習作語言活潑俏皮,辭藻精煉,讓我一下子陷入了語文的浪漫。小作者善于從生活里汲取、發現語文之美,甚至將字、詞、句全面渲染上了語文的色彩。
我覺得,這雙“發現語文之美的眼睛”就在她身上。
黃思雅:小作者從廣告、名字、樂曲三個方面說明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突出主題——“生活處處有語文”,選材聯系實際,寫作思路清晰。
蔡欣玲:劉琳同學靈活運用自己所積累的課外知識,文筆生動活潑,以至于整篇習作內容鮮活生動,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這些生動的事例里穿插著閱讀的啟示,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如果本文能在寫法上更豐富一些,表情達意想必會更加精彩。
陳梓淇:正因為小作者很認真地觀察了生活,才能感受到語文的無處不在。她從廣告詞、流行歌曲等方面,向我們展現了這是一個“語文為王”的時代。我們都應該學好語文,用心體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美。
曾老師:我一直強調,語文不僅在課本中,更在生活里。
語文是美的,語文的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捕捉語文的精彩,需要我們用心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收獲語文之美。
劉琳同學這篇作文的成功之處在于:
1.走進生活,發掘語文之美。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習語文的場合無時不在。只要我們平時留意生活,就會學得許多語文知識。小作者從廣告、名字、樂曲三方面汲取語文的營養,用事實證明,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之美就在于它的變化之美,語文之美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2.構思精巧,打造語文之美。習作以“總—分—總”的結構行文,使段與段之間聯系緊密;通過廣告、名字、樂曲三個方面的“總分”形式來美化習作的結構,著重突出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
3.緊扣觀點,凸顯語文之美。“生活處處有語文”是習作的中心。小作者緊扣觀點組織材料,在列舉具體事例的基礎上加以評述,使習作中心深刻鮮明。
片段拾萃
語文是一位畫家。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用神來之筆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圖。她用五彩繽紛的色彩調畫著春天,描繪著春風的柔情與撫慰,描繪著細雨的纏綿和奉獻,描繪著春意的盎然和生機,使我心雨飄飛。
語文是一位音樂家。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她用輕快的旋律奏響一支農家豐年曲。她用悠揚的琴聲彈奏夏日的激情,用圓潤的歌聲驅散夏日的炎熱,用起伏的鳴聲烘襯夏日的豪邁和酣暢,使我思緒飛揚。
語文是一位詩人。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誦著秋的壯闊,暢談著秋的蘊藉,譜寫著一曲激蕩澎湃的秋的頌歌。她用激情之火點燃我的心燈,用詩畫之墨滋養我的心田。
語文是一位攝影家。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她用奇情妙思攝下冬的潔白與寥廓,用心靈的眼睛駐目冬的壯美與浪漫。她用鏡頭留下冬天永恒的記憶,也攝下我心靈的律動。
一年四季,語文相伴。
(節選自云南昆明一考生《語文從我身邊輕輕走過》)
賞讀
語文是一個寬泛、抽象的概念,但作者靈機一動,于是有了“語文是一位畫家、音樂家、詩人、攝影家”一組鮮活的比喻,有了畫面之美、韻律之美、詩意之美、鏡頭之美,更難得的是,這“四美”的演繹又沿著春、夏、秋、冬的時序逐層鋪開,而后以“一年四季,語文相伴”一句加以貫通,給人形散神聚之感。
行文過程中,作者將詩句引入作文,用語典雅且有神韻。習作借助想象的翅膀,化虛為實,使文句氣勢充沛有力,亦莊亦諧,讀之,既有一股感染人心的力量,又使生活中的語文充滿詩意,具有豐厚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