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美國和歐盟官員近期舉行會晤,商討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網絡設施資助的倡議,以求“幫助非洲和拉美等地區國家防止網絡安全攻擊”。有美媒說,這將標志著歐盟和美國首次在這方面進行合作。但此舉名為“援助”,實則是贓賣網絡安全焦慮和進行捕風捉影的炒作,本質上是美國打壓中國網絡科技企業和產業系列計劃中的一環。而計劃追隨美國實施該計劃的歐盟,不僅不能獲得任何實際利益,反而會讓自身更加依附于美國,進一步自我矮化,導致其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地位繼續弱化。
美國推動這項計劃,實質就是將所謂安全問題和意識形態問題當作科技打壓的抓手,老調重彈地向發展中國家販賣安全焦慮。近年,來,美國在本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盟友中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撓中國企業進入相關市場,試圖在投資、供應鏈、技術等多個方面構筑“小院高墻”式的科技小圈子。而在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將謀發展、促穩定作為主要考量,拒絕美式科技市場陣營化、政治化威逼拉攏的情況下,美西方看到了中國網絡通信設備不僅技術先進而且物美價廉、服務周到、肯于深耕艱苦地區市場等優勢,于是決心以“補貼”方式拉平中西企業的性價比差距,將廣大發展中國家引入其排華科技小集團中。 本質上看,在拜登政府仍然堅持競爭對抗為主的對華政策總基調下,其對華科技圍堵打壓與前政府并未表現出根本區別,只是試圖更多借助盟友網絡和核心圈子進而將種種政策套上“多邊合作”的畫皮罷了。
對于歐盟而言,其過去多年來對中國科技實力增長以及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基建建設產生的“酸葡萄”心態,在當今意識形態和集團政治對抗加劇的國際政治環境里,正出現轉化為偏離自身真實利益的政策傾向。近年來,歐盟自身不斷鼓吹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提供“可持續、透明的基建選擇”,無論《歐亞聯通戰略》、歐日基建合作框架還是去年拋出號稱狂撒3000億歐元的“全球門戶計劃”,都是這種心態失衡的產物。
同時,這種心態也體現在其看待新興市場產業技術力量興起上」在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后,歐洲國家試圖通過借助美國力量重塑國際規則和市場規范來“規制”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如去年成立的“貿易技術委員會”已經成為歐盟與美國商議“規則再平衡”“產業再回歸”的平臺。而隨著近年來美國加劇對“民主和威權對抗”敘事的渲染,加之俄烏沖突下歐洲在應激反應下相關議程更加觸動政界和社會神經,歐盟也不自主地陷入科技領域政治化的陷阱。如歐洲官員將所謂美歐技術合作看作“捍衛民主和人權的議題”,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競爭事務專員維斯塔格則表示,“俄烏沖突加強了美歐技術合作的重要性”。
然而,歐盟聲稱所謂“應對安全圮”并與美國一道不遺余力地向其他國家推銷的同時,自身恐怕只是替美國火中取栗,得不到任何好處。多年來,華為等中國通信技術企業在全球的產品、服務質量和安全性有口皆碑,幫助數十個國家以經濟高效的方式享受通信便利帶來的紅利。所謂“安全問題”無非是美國無中生有編造的謊言。與此同時,中國與法國、西班牙等歐盟國家在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地區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基礎深厚、成效顯著、前景廣闊,本應成為中歐為疫情背景下全球發展做出貢獻的多方共贏之舉,“借美制華”與歐洲的利益背道而馳。
“棱鏡門”等早已表明,歐盟自身網絡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哪里無需多言。它如果將真正謀求平等互利的伙伴視作對手,可謂緣木求魚,走錯了方向。歐洲謀求自身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唯一正途就是開放包容、擁抱合作,那樣才能培養和實現水深魚活的技術市場生態。偏執地謀求把一些國家排除在外,只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希望歐盟能夠盡早從“安全挑戰”“民主對抗”的假問題中走出來,找到自身網絡技術產業互利共贏和合作之路。▲(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