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汝欣 高群英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由此而產生了很多環境問題。典型的城市環境問題包括城市生態環境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城市水資源短缺以及區域性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1]。在此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濕地景觀的印象逐漸改變,濕地景觀空間的價值被凸顯出來,無論是生態價值還是游憩價值,都猶如城市中的瑰寶[1~2]。
濕地景觀應該是一塊極具綜合性的功能區,因為它除了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景貌的作用,還能預洪排洪,給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中的娛樂場所。但是,反觀當今社會,城市化發展速度過快,導致濕地公園景觀的建設不夠成熟,質量不達標,甚至粗糙,進而導致城市濕地公園既沒有發揮其美化城市的景觀價值,又無法實現滿足城市居民娛樂生活需求的使用價值。該如何同時發揮城市濕地公園應有的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價值,打造真正的城市綜合區域,是現在城市化景觀建設迫在眉睫的難題。
1.1 研究對象。本文選取衡水湖濕地公園為研究對象。衡水湖濕地公園是衡水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游客在這里不僅能充分感受自然風景,還可以觀賞到眾多國家級保護鳥類,體驗多種娛樂活動,盡情享受度假時光。
1.2 研究方法
1.2.1 實地調查。以衡水湖濕地公園中種植的植物為目標,調查植物種類及種植現狀。
1.2.2 問卷調查。考慮到受訪者的多元化,為了保證結果不受采訪者的主觀影響,采取實地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的內容主要是探究對衡水湖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評價有影響的指標權重值分別是多少,以及利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受訪者了解大眾對其主觀感受是否滿意。調查問卷一共發放3次,每次100份,總共300份。3次調查總共回收280份有效的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93%。
1.3 綜合評價方法
1.3.1 評價模型建立。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對目標決策分析的方法———AHP層次分析法建立景觀評價模型[3~5]。評價模型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衡水湖濕地景觀植物景觀評價模型
1.3.2 綜合評價計算。詳細計算公式主要參考蘆建國和魏梅琳的文獻[6~7]。最后將景觀評價的得分換成百分比,并對應4個等級(詳見表2)[8],即I級“最好”、II級“好”、III級“中等”、IV級“差”[9]。

表2 景觀質量登記表
2.1 衡水湖濕地公園景觀物種調查。在對衡水湖濕地公園景觀調查的過程中,詳細的記錄了調查結果,并對構成衡水湖濕地公園內植物景觀的物種進行了分析總結。經匯總衡水湖濕地公園內有16種喬木、17種灌木、6種草本,共計39種。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其習性和具體情況,又對這些植物的觀賞價值、特點、花季時間、植物生活型結構等數據進行調查匯總,以便于做更細致的研究,詳見表3。

表3 衡水湖濕地公園植物種類
2.2 景觀評價結果
2.2.1 判斷矩陣的權重一致性。本次評價結果采用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的形式表現,判斷矩陣通過“1-9標度法”繪制,經過詢問專家和指導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構造的矩陣分別表示為A-B、B1-(C11-C14)、B2-(C21-C24)、B3-(C31-C33)。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值是利用專家的數據通過計算得到(詳見表4),之后需檢驗權重值是否具有一致性,當權重值的一致性都是小于0.1時,準確性和科學性才能得到保證[6~7]。倘若出現≥0.1的權重值時,則需對專家數據進行必要的合理性檢驗,把未達標準的數據刪去后,重新計算檢驗。通過上述步驟,得到的計算結果為:判斷矩陣的權重一致性分別為0.0176、0.0020、0.0267、0.0302,都小于0.1,符合要求,具有一致性。

表4 衡水湖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評價結果
2.2.2 景觀評價結果。由表4可知:衡水湖濕地公園綜合景觀評價總得分為8.48,屬于II級。主觀美感雖然權重低,但最終得分高于生態效應,高于美學效應,這說明景觀中美感對人主觀的影響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效應中權重最高的植物生長適應性得分較低,說明沒有做到完全充分運用鄉土樹種,還有很大改進空間;生態效應中的植物生活型結構多樣性權重和得分都居中,而權重較低的植物物種多樣性得分最高,說明衡水湖濕地公園在植物搭配方面還比較合理。美學效應中植物色彩與季節變化和景觀層次豐富度得分略高,說明二者比較令人滿意;景觀中權重較高的觀賞特性得分較低,說明衡水湖濕地公園景觀中對于觀葉、觀花、觀果實、觀枝干、觀樹形等的選擇比較單一,結合不夠充分。
經過對衡水湖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一些分析和總結得到的建議:首先是盡量加大對鄉土樹種的使用,注意植物的搭配(季相、色相、觀賞部位等),避免單一。靈活運用喬—灌—草以及木質藤本的組合,避免千篇一律。最后還要注意一下整體景觀給人的主觀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