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 風
又一個超級工程,呼之欲出。
日前,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 地啟動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同時規劃設立10 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自此,“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這標志著,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三大超級工程之后,第4個跨區域資源調配的超級工程正式落地。
東數西算,“數”指的是數據,“算”代表的是算力。一如水利之于農業時代,電力之于工業時代,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底座”之一。
為何要推出“東數西算”超級工程?
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輸,著眼的分別是水、氣、電,這一次“東數西算”著眼的則是數據和算力。眾所周知,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生的海量數據對算力需求愈發迫切。然而,土地、人工成本較高,能源及電力需求緊張,早已對數據中心的發展形成了直接制約。
與東部不同,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空間廣闊,氣候適宜,風光水煤等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無論是電力成本還是土地、人力成本都遠低于東部。在西部建設數據中心等算力設施,可謂發揮其資源優勢所在。
“十四五”規劃布局的九大清潔能源基地,絕大多數都在西部,覆蓋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貴州、黑龍江、河北等地。因此,“東數西算”,將算力資源向西部地區傾斜和分配,正是全國一盤棋思維的體現。
相比于提升算力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戰略騰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一樣,置于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來看,東數西算不無拉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打造更多經濟增長極的考慮。東數西算,最直接的影響是拉動西部地區的新基建投資,更深層的意義在于,當數據中心向西部集聚之時,與數據相關的數字經濟等產業也就有了萌芽乃至發展壯大的可能。這將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可能。
東數西算,哪些地區最受益?
目前,我國布局了八大國家算力樞紐、十大數據中心。十大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均位居八大樞紐之內。
京津冀(1個):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
長三角(2 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蕪湖數據中心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1個):韶關集群。
成渝(2 個):天府數據中心集群、重慶數據中心集群。
貴州(1個):貴安集群。
內蒙古(1個):和林格爾集群。
甘肅(1個):慶陽集群。
寧夏(1個):中衛集群。
可見,八大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除了覆蓋四大國家級城市群之外,還囊括了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4 個西部省份,可視為東西協調發展的體現。
在四大國家級城市群內,河北張家口、安徽蕪湖、浙江嘉善、江蘇吳江、上海青浦、廣東韶關、成都天府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等地被點名,這些地區有望成為數字新基建的最大受益者。
這背后的趨勢是,國家數據中心一改過去將資源集中于中心城市的格局,而布局在周邊地區,其中不乏欠發達地區。
為何選中了這4 個西部省份?西部地域廣闊,為何成為國家算力樞紐節點的卻是這4個省份?
在西部地區設立國家算力樞紐,除了能源、土地、氣候、環境等因素之外,是否靠近四大國家級城市群,能否與東部地區形成優勢互補關系,則是關鍵中的關鍵。就資源稟賦而言,四省都在“十四五”規劃的九大清潔能源基地輻射范圍之內。
隨著東數西算、西部大開發、國內大循環等戰略的推進,未來東西差距還有望進一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