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宇
恐懼,是我們內心中的一種情緒,是我們對自己所經歷事件的一種反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因為對相關病毒缺乏認識,大家一時間陷入恐慌之中;小朋友來到游樂場“鬼屋”門口,會被“血淋淋”的鬼怪雕塑嚇得拔腿就跑;有些同學的數學成績不好,每次考試結果出來,都不敢直視自己的試卷……從以上人們的表現中,我們都看出了他們的恐懼。
那么,同學們是否會有些疑問:到底什么是恐懼呢?我們為什么會感到恐懼?如果感到恐懼,我們要怎樣讓自己變得勇敢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恐懼心理吧!

供圖/視覺中國
恐懼這一心理狀態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只不過大家恐懼的對象不同,而且恐懼的對象也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小時候恐懼的事物,長大了就不恐懼了;晚上恐懼的事物,到了白天又不恐懼了;獨處的時候會恐懼,人多的時候就不恐懼了……
2020 年2 月,小馬正在武漢工作,與家人分居兩地。在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時,熱心的他就參加了當地社區組織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但隨著疫情的蔓延,他內心開始惶恐起來。雖然不知道新冠病毒到底是什么病毒,但他總感覺自己會被感染。每次出門,他都要戴上雙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一天用肥皂洗手無數次。一回到家,他就要全身噴灑消毒水,洗澡換衣。手上的皮膚因為頻繁接觸堿性洗手液,已經變得發紅,外套和褲子也快被他洗壞了。他心里想著,如果此時家人能夠陪伴在身邊,自己也許就不會那么害怕了。
從小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的極度恐懼。我們可以將恐懼心理理解為人們對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的比較強烈的害怕情緒,是在真實或想象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其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注意力無法集中,內心充滿害怕,不能正確判斷或控制自己的舉止,變得容易沖動,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局部疼痛、胸悶氣短、吞咽困難、腹瀉、尿頻、麻木和暈厥等情況。
恐懼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不愉快的感官和心理體驗,大多數情況下,它屬于我們“不想要的心理感受”。但是,恐懼心理并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它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從生理因素上來說,過去某種不好的心理感受和親身體驗對大腦產生了一種刺激,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興奮點,當再遇到同樣或者類似的情景時,大腦中的那個興奮點被激活,就產生了恐懼感。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正是如此。被蛇咬產生的疼痛感在大腦中產生了一個興奮點,看到井里的繩子就會聯想到蛇以及被蛇咬的疼痛感,大腦中的興奮點就不自覺地被激活了。
從主觀能動性上來說,恐懼起源于無知。那些自己目前無法理解的、與自己預想截然不同的或者是超出自己應對能力的事物,都可能會使我們感到恐懼。比如,因為我們不了解新冠肺炎的致病原理,不知道如何去預防它,所以害怕疫情;因為在我們的知識儲備中,沒有能夠解釋所謂“鬼神”的科學理論知識,所以恐懼“鬼神”;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學習數學的方法,導致數學成績不好,所以懼怕學習數學。
另外,恐懼心理還與人的性格有關,一般從小就害羞、膽小,長大之后也不善交際的人,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供圖/視覺中國
雖然恐懼是我們“不想要的心理感受”,但是每個人都會存在恐懼心理。那么,在恐懼面前,我們是不是就束手無策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當我們面對恐懼的對象時,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認識。我們可以把恐懼的對象轉化為自己亟須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事物,客觀認識它、實際調查它、不懈驗證它。比如,我們學習公共衛生學知識,了解了新冠肺炎的致病原理和傳播途徑,就能通過遵守防疫規定來積極預防它;我們學習物理學、化學知識,就能用科學原理來解釋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就會知道那只是古時人們編造出來的、實際不存在的“鬼神”故事。其次,我們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事物上。有時候,我們恐懼的對象是自己虛無的想象,當我們轉移注意力到美好的事物上之后,就能用積極情緒代替恐懼情緒,減弱恐懼心理的持續,也許就會發現原來其本質并不會讓人覺得恐懼。最后,我們還應當培養合群的性格、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不斷豐富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業余活動,珍視親情、友情;在遇到困難時,多向親人、朋友、老師傾訴;遇事多往好處想,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時,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培養勇敢頑強的作風。
同學們,在面對恐懼的事物時,你們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積極地應對。相信你們今天感到的恐懼就是明天成長的階梯,祝福無所畏懼的你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