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小櫻桃、大哈密、菠蘿、香蕉和橙子……那啥,你們通通退后!要說這夏天的水果界,自然唯我獨尊!瞅這圓鼓鼓的皮囊,品這甜潤潤的滋味……差點兒忘了自報家門——我叫“西瓜”,就“吃瓜群眾”的那個“瓜”!
“美顏”美起來
翻開《西瓜家譜》,我們西瓜家族大概誕生于6000多年以前的非洲沙漠。在1688年,有位歐洲畫家專程為我家先祖繪制肖像——《水果和西瓜》,那切開的瓜肉發(fā)白又多筋,瓜皮和瓜瓤間還存有多處空腔。
如此其貌不揚,味道想必也一言難盡:據說,它口感發(fā)苦,未成熟時還存有一定毒性!但它是干旱地區(qū)的飲用水來源之一。后來,愛瓜人士對其不斷改良,比如降低葫蘆素含量,使口感趨向甘甜;又如改變瓜瓤顏色,使其呈現有助于判斷成熟與否的“艷陽紅”。如此這般,我們西瓜基本實現了“代代甜”、“代代紅”。現代審美觀使然,西瓜瓤的顏色有了黃、橙、彩的突飛猛進,原本“不上頭”的白色悄然回歸,就說中國北方著名的“三白”西瓜吧,皮、瓤、籽還是那么白,味道卻較從前有了大跨步的進步。
沒有瓜耔沒煩惱
若是硬要在我身上挑骨頭,部分嘴比較刁的群眾定然對瓜籽心生嫌隙。生而為“瓜”不打誑語,我承認瓜籽的確嚼來費勁、吐來費時。大批瓜粉深有同感,于是乎,無籽西瓜的培育提上日程。方法似乎有點兒“繞”:用秋水仙素獲得四倍體植株,與普通二倍體雜交出無法產生種子的三倍體植株,再與二倍體植株授粉致瓜籽發(fā)育受限——啊哈,這樣“繞”出來的西瓜,瓜瓤里僅剩極少量軟沓沓的嫩瓜籽,嫩到可以忽略不計。
倘若對自然生長的“老牌瓜”情有獨鐘,你不妨把自己訓練成一枚有眼力的切瓜達人。牛皮可不是吹的,馬上操練起來:把西瓜攔腰切開,看到瓜面上三條較清晰的紋線沒?沿此“腹縫線”剖瓜,再沿每個剖塊上的瓜籽分布線下刀。完成這些步驟,你會驚呼瓜籽乖巧地留在瓜瓤斷面上了。然后,輕松去掉瓜籽,大快朵頤即可!這個中奧妙嘛,全在于瓜籽按部就班的生長規(guī)律。
種瓜得“瓜”有難度
“種瓜得瓜”的老話聽過沒?別被“忽悠”了,至少種西瓜從來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注意看,西瓜籽表面有層黏液,這正是種子的“保護膜”。種瓜前需要把它清洗干凈,否則瓜籽的生長活性受阻,發(fā)芽遙遙無期啊。當然,從動物便便里排出的瓜籽就另當別論啦——雖然路徑不太美好,但那層黏液早被消化道消磨掉啦。
聽過“瓜茬瓜、不結瓜”的諺語嗎?這是一輩輩瓜農積攢下的寶貴經驗。一來西瓜偏愛肥沃的沙質土壤,二來咱這身體也嬌貴了點兒……誰讓“連作”更耗費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還容易導致土傳類病害反復發(fā)作呢。好在農民伯伯為西瓜尋來“頂級搭檔”——瞧那南瓜苗又美又颯,通過嫁接手法就能幫西瓜株克服“連作噩夢”。
做個有技術的“吃瓜群眾”
想做個有技術的“吃瓜群眾”必然得經過“千錘百煉”。依據不同成熟度的瓜瓤密度不同,民間流傳已久的“拍瓜術”乃業(yè)內殺手锏。來來,閑話少說,一手托瓜,一手拍瓜皮:“啪啪”,聲音清脆,不熟;“嘭嘭”,聲音醇厚,熟的。
熟透的西瓜瓤真甜!順道補充個小秘密:西瓜甜味主要來自果糖,果糖甜度與低溫相關,所以冰鎮(zhèn)西瓜更甜!除了切塊生吃,西瓜瓤還能做果醬,甜的搭配餅干、奶酪,咸的搭配饅頭、面條;西瓜籽可做干果,還能去皮碾碎了煮粥喝;西瓜皮吃法更多,涼拌、熱炒、腌制,還可制成清熱神藥西瓜霜。但由于高糖、性寒,吃瓜太多會誘發(fā)糖尿病與腸胃不適,尤其切開時間較長的西瓜,因細菌繁殖不宜再食……
總而言之,西瓜好吃,理智吃瓜!CD1544F7-997A-4EC4-9B89-1B9C87C4BF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