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夜半,小智正與周公會面。有熟悉的“嚶嚶”聲傳來,他抬手便朝臉頰拍。揉揉發紅的半邊臉,小智翻騰出驅蚊扣、電蚊拍、噴霧劑……周公呀,敢問古人如何跟蚊子較量?
何以滅蚊?熏
“要說古人滅蚊第一招,一個字——‘熏!”周公撥弄著電蚊香脫口而出。
很久以前,人們以濕土虛掩燃燒的枯枝敗葉,借用濃煙熏蚊。西周時熏蚊法得到規范:朝廷設置專職驅蚊官“翦氏”,念咒語的同時點燃有毒的莽草驅蚊。再往后以艾草和蒿草取代莽草,還搓成便于攜帶的防蚊繩,使用時點燃一端即可。可惜煙霧不分敵我,熏蚊的同時常常把使用者嗆壞。
直到香爐現世,“熏蚊術”雅致不少,戰國的玉琮熏爐、宋代的汝窯博山爐,個個精美且實用。趕逢端午,宋人收集浮萍,陰干后摻入雄黃,以紙纏繞制成有芯棒香。時至明清,蚊香里添入川芎、樟腦等,另有蚊香丸、蚊香粉華麗登場。那期間,有民謠《蚊煙》唱:“薄暮蚊雷震耳聾,火攻不用用煙攻。腳爐提起團團走,燒著清香路路通。”說的就是孩童提著香爐四處走,玩耍、熏蚊兩不誤。
漂亮蚊帳高高掛
“知道齊桓公喂蚊子的故事嗎?”未等小智作答,周公接著補充,“他為什么喂蚊子并不重要,但他開啟了‘翠紗之幬,就是綠紗材質的蚊帳喲。”原來,自打黃帝時嫘祖推廣養蠶術,到春秋戰國用蠶絲做蚊帳已不足為奇。古人生性浪漫,愛美的女子為蚊帳插蘭花、茉莉,翩翩公子則掛上香囊之類的飾品。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有云,“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這蚊帳,怎個漂亮了得!不過,輕紗絲帛價格昂貴,彼時尋常百姓只能選用又沉又悶的麻布蚊帳。唐代大臣元稹被貶時感同身受,“蚊幌香汗濕輕紗,高卷蚊廚獨臥斜。”本為躲蚊子進蚊帳,又因大汗淋漓將蚊帳卷起,一會兒“藏”一會兒“露”的,好番折騰!
“生物滅蚊大法”
周公背著手踱來踱去,“那位跟鬼斗智斗勇的蒲松齡嘛,對付蚊子有奇招。他在《驅蚊歌》中講“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小智驚呼:“用蝙蝠除蚊!這也行?”
“估計不太好推廣!”周公狡黠一笑,即介紹了另一種“生物滅蚊法”:水缸里鋪上石頭、盛上水,養些青蛙和蝌蚪。陰涼潮濕的環境惹得蚊子頻繁光顧,成年的蚊子被青蛙吃掉,幼蟲供蝌蚪飽腹··小智毫不留情地給予一擊:“別低估了蚊子的智商,總有幾個聰明的繞著飛。”
知識妙脆角
人類還曾以食蚊魚防蚊,后來才發現它更喜食浮游動物、其他魚類以及兩棲動物的卵。大量投放食蚊魚的水體,其他魚類、蛙類等越來越少,水質越來越差!生物滅蚊,適可而止!
燈盞里的“黑科技”
“時蚊蚋之繁,倍于今夕,聽其自嚙,欲稍稍規避而不能……”周公捋捋胡子,念叨起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那會兒的蚊子比今天多一倍,昔日含冤入獄、手腳被縛的人只能任其叮咬。
“古人就沒啥滅蚊神器?”小智給自己帶上一個驅蚊扣,深表同情。
“別跑偏,李漁強調苦中作樂罷了,其實我們古人聰明得很!”周公自豪地挺起胸脯。他說,借鑒“蚊蟲喜光”以及“熱氣流上升”原理,明代即研究出“吸蚊燈”。其燈身細長如葫蘆,側面開有類似喇叭口的小窗。點燃燈芯,蚊子被燈光吸引和熱氣流牽絆從小窗而入,燈內含氧量同比驟降。蚊子下場明確:要么燒死,要么悶死……
“向光飛的不止蚊子,還有大飛蛾吧?”小智冷不丁插一句。
“呃……飛蛾撲火防不勝防!”周公略顯尷尬,“鑒于此燈吊于蚊帳內使用,還真得'小心火燭'哦。”
周公繼續分享了吃大蒜、撒胡椒等“個性滅蚊方子”...
小智一個激靈醒來,一邊給臉上的包包涂六神,一邊吼出唐代劉禹錫的佳句,“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是嘛,七尺男兒,何懼蚊蟲!A966CE03-6294-4C5C-AEEA-9D9B124342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