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當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大城市因承載受限發展趨緩,未來城鎮化將如何推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縣城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為擴大內需、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城市發展,產業是引擎。縣城建設必須首抓產業發展,有產業才有就業、才有人口集聚,有產業才能筑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作為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尾鄉頭”的縣城,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如果沒有優而強的產業做支撐,縣城就難以避免“空心化”現象。我國地域遼闊,全國2846個縣級行政區劃中有1472個縣和394個縣級市,不僅數量大并且類型多,各縣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不盡相同甚至千差萬別,只有立足縣域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縣施策,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才能穩定擴大縣城就業崗位,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關注縣城特色產業發展,《當代縣域經濟》本期“典型案例”欄目聚焦四川達州,以記者現場報道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現了達州全域奮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振興戰略支點,實施區域協同、產業壯大、城鄉提品、開放創新、文化繁榮、環境美化、民生改善“七大振興行動”, 聚力推動能源化工、新材料、農產品加工3個千億級產業,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輕紡服飾3個五百億級產業,以及醫藥健康、綠色建材等多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發展,以城帶鄉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生動實踐。其中,達川區布局“一核五園”,做強商貿物流產業,推動文旅商旅融合;通川區著力智能制造、智慧農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大竹縣配套大都市,深耕“鏈長制”,打造產業鏈,以工帶農力促鄉村振興;宣漢縣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文旅靚縣”“開放活縣”四大戰略,爭創全國“百強縣”;渠縣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園區,打造輕紡服飾城,帶動城鄉一體發展;開江縣“稻田+漁”、“一二融合”、 農旅聯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萬源市“筑巢引鳳”,打好綠色能源牌,發展生態經濟——達州市所轄7個縣(市、區)各具特色的創新路徑,為縣域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隨著《意見》的深入實施,一批批布局優化、配套完善、產城一體、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將不斷涌現。A636CD05-F3BB-4D7F-830D-328A56D7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