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玲利
(大埔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廣東 梅州 514299)
腦卒中是一種因腦部血管出現一定損傷導致的神經系統疾病,使得患者語言功能、聽力功能及肢體功能均出現一定的障礙,發生偏癱的可能性較高,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常采用康復訓練進行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神經功能缺損,但由于康復訓練治療周期較長,患者依從性較差,導致治療效果不佳[1]。中醫認為,腦卒中后偏癱屬于“中風”范疇,主要與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及老年患者正氣虧虛有關,應以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為治療原則。針灸主要通過刺激患側肢體上的主要穴位,起到疏通經絡、通利關節、調和氣血的作用;同時采用針刺和灸法并用,注重調節肝、脾、腎的陰陽氣血,疏通四肢經絡,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常見病的康復治療[2]。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對其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血清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于大埔縣人民醫院就醫的5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35~72歲,平均(50.22±1.41)歲;偏癱部位:左側16例,右側9例;卒中類型:缺血性18例,出血性7例;肢體肌力分級[3]:Ⅰ、Ⅱ、Ⅲ級分別為4、7、14例。觀察組2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6~71歲,平均(50.13±1.42)歲;偏癱部位:左側15例,右側10例;卒中類型:缺血性17例,出血性8例;肢體肌力分級:Ⅰ、Ⅱ、Ⅲ級分別為5、8、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現代中醫診斷與治療》[4]與《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初次發病,入院時有偏癱癥狀者;存在一側偏癱者;肢體肌力Ⅰ~Ⅲ級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四肢外傷、風濕性關節炎等影響肢體功能疾病者;肝、腎功能障礙者;存在針灸禁忌證者;病程進行性惡化者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大埔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血糖、降纖、抗凝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式,包括:①運動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疾病不同階段,采用Bobath技術、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進行干預,干預方式包括良肢位的擺放、維持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抗痙攣訓練、坐、站位平衡功能的訓練、體位轉移與步態訓練等,30~45 min/次,1次/d。②作業療法康復訓練。包括坐位平衡訓練(推滾筒、拿放物品等)、關節活動度訓練(舉木釘、肩抬舉、佩戴分指板推砂磨板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穿脫衣服、進食、如廁、刷牙、擰毛巾等)等內容,患者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各種動作,反復訓練指導患者掌握基本連貫動作,30~45 min/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基本操作如下:①取穴。取內關、人中、三陰交、鳳池、印堂、百會等主要穴位,失語者加金津、玉液;吞咽困難者加廉泉;口眼歪斜者加面部陽明經筋排刺;手握固不伸者加合谷透勞宮;足內翻者加陽陵泉、丘墟。②針刺。在針剌穴位處進行常規酒精消毒,對患者針刺穴位進行施針,頭針的捻針速度為200 r/min,每隔10 min捻針1次,3 min/次,持續留針30 min,1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5]采用主癥與體征積分綜合評分法評判療效,顯效:患者肢體活動與日常生活能力均顯著改善,功能缺損評分≥ 81%;有效:肢體功能輕度受限,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功能缺損評分為36%~80%;無效: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受制明顯,功能缺損評分<3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別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6]、Barthel指數(BI)[7]評分評價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兩個評分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③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記錄患者感覺障礙、頭暈頭痛、乏力、肢體麻木等中醫證候積分,各項總分3分,根據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分值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4]。④血清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經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NGF、NSE、BDNF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例(%)]、(±s)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FMA、BI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MA、BI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MA、BI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FMA、BI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FMA: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BI:Barthel指數。
組別 例數 FMA評分 B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42.18±4.62 61.12±5.13*45.18±5.13 69.25±5.76*觀察組 25 42.36±4.66 68.26±5.52*45.25±5.17 76.65±6.28*t值 0.137 4.737 0.048 4.34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中醫證候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感覺障礙、頭暈頭痛、乏力、肢體麻木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感覺障礙 頭暈頭痛 乏力 肢體麻木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2.01±0.34 1.68±0.37* 1.98±0.42 1.29±0.33* 1.97±0.45 1.28±0.21* 2.11±0.42 1.51±0.31*觀察組 25 2.02±0.35 1.19±0.31* 1.97±0.41 0.91±0.28* 1.96±0.45 0.86±0.13* 2.09±0.42 1.02±0.23*t值 0.102 5.076 0.085 4.390 0.079 8.503 0.168 6.3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清學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GF、BDNF水平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血清NSE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NGF:神經生長因子;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組別 例數 NGF(pg/mL) NSE(μg/L) BDNF(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125.88±14.19 136.65±17.56* 31.15±4.25 21.01±2.45* 3.54±0.52 4.78±0.66*觀察組 25 126.25±14.28 151.12±20.26* 30.88±4.24 15.20±1.75* 3.52±0.51 6.02±0.81*t值 0.092 2.699 0.225 9.649 0.137 5.93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主要是因為出血或梗塞部位損害到運動中樞或負責傳導運動的纖維束,導致運動功能損害,輕者行走時需要他人攙扶,重者完全臥床,無法站立,嚴重影響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現代康復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需要進行規律并且長期的康復訓練,可激活休眠狀態的腦細胞,使患者神經功能重塑,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預防肌肉萎縮,但對于功能障礙程度較深的患者,其康復功能訓練效果也相對較差,見效緩慢,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不佳[8]。
中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偏癱主要是由于內外之邪侵犯腦絡,阻滯腦絡,使腦部脈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出現髓海失養、神志不明、機關不利,從而導致出現偏身癱瘓,多屬經絡不通、氣血不和證。中醫針灸可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皮質生物電活動的提高,改善患者肌張力,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具有疏通氣血的功效;針灸通過對患者大腦高級運動中樞進行反復性刺激,增強中樞神經的興奮性,重建或恢復正常反射弧,提高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FMA、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感覺障礙、頭暈頭痛、乏力、肢體麻木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病情恢復。
NGF主要能夠維持細胞內鈣離子穩態,拮抗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性,有效抑制神經細胞的凋亡,降低自由基水平,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NSE是參與糖酵解途徑的一種烯醇化酶,其水平可以反映腦損傷患者血腦屏障細胞膜的功能與神經元的損傷情況;BDNF可避免興奮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腦部損傷,糾正氧化應激失衡和減少自由基的堆積,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1-12]。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NGF、BDNF水平均升高,血清NSE水平降低,提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經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后,可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針灸可以改善患者腦動脈的彈性,降低其緊張度,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從而改善腦部的血循環,促進腦組織的修復;同時針灸通過刺激神經再生長,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調節各種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改善肢體偏癱情況,改善預后[13-14]。
綜上,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經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得以緩解,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病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