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藝,張志榮,黃 芳
(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超聲科,廣東 中山 528437)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多病因作用使心臟結構異常引發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障礙,進而形成的一類終末期慢性心血管疾病,該病的發病群體多為中老年人,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1];此外,該病一旦發作,即使患者未再出現新損害,自身病情仍存在進行性發展的趨勢。因此,及早預測CHF的發生并采取有效干預尤為重要。目前CHF患者心功能的預測方式主要采用影像學技術,其中心臟超聲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可重復測量等優勢,通過觀察患者心臟室壁節段運動,分析心肌缺血狀況,從而較好地評估患者心臟功能[2]。既往研究證實,心臟超聲下左室射血分數(LVEF)可預測CHF的發生,且LVEF<50%可提示心功能不全[3];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左心房內徑(LA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可較好地預測CHF的發生[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心臟超聲下LAD、LVEDD、LVEF預測CHF的臨床價值,并分析其與患者心功能分級的相關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收治的78例CHF患者,將其作為觀察組,另選取78例同期進行體檢的健康體檢者,將其作為對照組,開展前瞻性研究。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50例,女性28例;年齡45~77歲,平均(62.34±5.1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年齡47~78歲,平均(62.19±5.06)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5]分級:Ⅰ級9例,Ⅱ級21例,Ⅲ級30例,Ⅳ級18例。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診斷標準:觀察組患者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且結合病史、癥狀(呼吸困難、咳嗽乏力及水腫等)、典型心衰體征(心律失常、肺濕啰音、胸腔積液等)以及影像學相關指標綜合評估確診者;年齡40~80歲者等。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心臟瓣膜病、心肌病、肺動脈高壓患者;預激綜合征患者;重度精神障礙者等。研究經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觀察組患者于清晨8:00經由2名高資歷心內科醫師評定NYHA分級,而后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心臟超聲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美國飛利浦公司,型號:EPIQ5),S3探頭,頻率2~4 MHz。指導研究對象呈左側臥位或平臥位,與胸導聯心電圖連接后啟用并進行參數調整,經同一專業醫師于胸骨旁長軸切面測定心臟超聲相關參數,包括LAD、LVEDD,采用雙平面Simpson法測量最大容積指數及最小容積指數,計算LVEF。均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心臟超聲參數,包括LAD、LVEDD、LVEF。②比較不同NYHA分級CHF患者心臟超聲參數。③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心臟超聲相關參數與NYHA分級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統計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法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心臟超聲參數 觀察組患者LAD、LVEDD水平高于對照組,LVEF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心臟超聲參數比較( ±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心臟超聲參數比較( ±s)
注:LAD:左心房內徑;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
組別 例數 LAD(mm) LVEDD(mm) LVEF(%)對照組 78 32.24±4.38 50.21±4.67 64.26±6.19觀察組 78 40.19±5.23 57.12±5.79 46.57±5.08 t值 10.292 8.204 19.511 P值 <0.05 <0.05 <0.05
2.2 不同NYHA分級CHF患者心臟超聲參數 隨著NYHA分級的增加,觀察組患者LAD、LVEDD水平逐漸升高,LVEF水平逐漸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不同NYHA分級CHF患者心臟超聲參數比較( ±s)

表2 不同NYHA分級CHF患者心臟超聲參數比較( ±s)
注:與Ⅰ級比,*P<0.05;與Ⅱ級比,#P<0.05;與Ⅲ級比,△P<0.05。NYHA: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CHF:慢性心力衰竭。
NYHA分級 例數 LAD(mm) LVEDD(mm) LVEF(%)Ⅰ級 9 33.07±4.41 50.89±4.76 60.25±5.72Ⅱ級 21 37.23±4.74* 55.23±5.02* 52.42±5.42*Ⅲ級 30 40.46±4.95*# 60.42±5.37*# 43.08±4.95*#Ⅳ級 18 45.36±5.32*#△ 65.29±5.86*#△ 32.14±4.13*#△F值 15.315 19.483 84.495 P值 <0.05 <0.05 <0.05
2.3 相關性 LAD、LVEDD與NYHA分級均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 0.436、0.412,均P<0.05),LVEF與NYHA分級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750,P<0.05),見表 3。

表3 心臟超聲相關參數與NYHA分級的相關性
CHF為心血管疾病終末階段,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發病機制可能與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或心臟重構密切相關[7]。CHF分左心功能衰竭、右心功能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中以左心功能衰竭發生最多,其臨床特征表現為左室充盈及射血分數降低,原因在于心臟負荷容量過重、心律失常等[8]。因此,采用可靠、準確的指標預測CHF發生,對制定科學、合理預防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心臟超聲具有無創、方便、費用低廉等優點,其可直接觀察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況,又可對心臟的收縮 / 舒張功能進行評估;應用心臟超聲可以測量瓣膜反流或狹窄、肺動脈壓及房室腔的大小等,從整體上評估心臟功能狀態,近年來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9-10]。
CHF患者心室容量增加,同時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增加,心臟超聲表現為LVEF下降,LAD、LVEDD水平升高[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LAD、LVEDD均高于對照組,LVEF低于對照組,與鮑泉[12]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原因可能是,CHF患者心室壓力升高可提升心房與肺靜脈壓力,產生肺循環阻滯,進而導致LAD、LVEDD等代償性升高,且機體心肌損傷逐漸加重,心肌收縮功能減退,每搏輸出量降低,增大了舒張末期容積,導致LVEF降低[13-14]。
以往臨床對CHF患者心功能狀態的評估主要是結合臨床表現和日常活動量,而這些評估方法往往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NYHA分級、血漿B型鈉尿肽(BNP)及LVEF是評估心功能的可靠指標[15]。其中,BNP作為心功能特異性標志物,屬于心肌細胞釋放的天然激素,可于心室內表達,若BNP>500 pg/mL,有較大概率可判定為CHF,但僅憑BNP難以區分收縮性與舒張性心力衰竭;另外,BNP與年齡存在密切關系,需根據不同年齡段進行綜合評定[16-17]。NYHA分級是指按誘發心力衰竭癥狀的活動程度將心功能的受損狀況分為4個等級,其優點在于簡便易行,但用于臨床可能因患者主觀感受及耐受性偏差造成評估失準[18]。因此,為降低醫師主觀性干擾,此次研究選取高年資心內科醫師共同評定,旨在保證患者NYHA心功能分級準確,用以進一步探討不同心功能CHF患者中LVEF、LAD、LVEDD水平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隨NYHA分級的增加,LAD、LVEDD逐漸上升,LVEF則逐漸下降,其原因在于,LAD、LVEDD可較好地反映左心室舒張功能,LVEF是指每搏輸出量/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比值,LVEF水平越高,提示心肌收縮功能越好,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左心室收縮功能,隨著NYHA心功能分級的增加,為保證心排血量,LAD逐漸增加以滿足臟器供血[19-20],提示LAD、LVEDD、LVEF水平可對CHF心功能嚴重程度進行初步預測。經相關系數分析結果顯示,LAD、LVEDD與NYHA分級均呈正相關,LVEF與NYHA分級呈負相關,表明LVEF、LAD、LVEDD可作為評估心功能分級較為客觀的指標。
綜上,與健康體檢人群比,CHF患者LAD、LVEDD異常升高,LVEF異常降低,且隨著NYHA分級的增加,LAD、LVEDD逐漸升高,LVEF水平逐漸下降,且三者均與NYHA分級具有顯著相關性,對CHF診斷與病情評估應用價值較高,但本文僅分析了LVEF、LAD、LVEDD水平與NYHA分級之間的相關性,未結合具有較高預測性的BNP構建聯合預測模型進行評估;此外,納入對象數目較少,可能造成結果準確性有所偏倚,故需大樣本研究作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