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影
(宣漢縣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 達州 636150)
原發性肝癌發生于肝細胞或肝內的膽管細胞,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由于原發性肝癌早期癥狀較為隱匿,臨床確診時常發展至中晚期,導致治療難度加大,不利于患者預后。病理學檢查是原發性肝癌常用的診斷方法,其具有較高的檢出率,但在臨床應用中耗費時間較長,以致患者錯過的最佳治療時間。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影像學診斷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CT增強掃描具有掃描時間短、范圍大等優勢,能夠準確定性肝臟病變,在增強掃描時可明確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1]。但也研究顯示,CT增強掃描在診斷原發性肝癌時,對血供較低的病灶難以檢出,因此會存在一定的誤診、漏診病例[2]。MRI主要通過不同信號特征診斷原發性肝癌,具有無創傷、無輻射的優勢。研究顯示,MRI在進行增強掃描后,其更能清晰顯示血液灌注圖像,可提高肝實質信號,也可增強局部肝臟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對比度,其誤診、漏診情況較少[3-4]。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原發性肝癌患者應用CT增強掃描與MRI診斷的臨床價值,以期減少診斷原發性肝癌漏診、誤診的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宣漢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5例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52例,女性33例;年齡32~67歲,平均(55.06±8.05)歲;臨床表現:上腹飽脹46例,肝部疼痛61例,惡心嘔吐56例,持續低熱22例,乏力納差35例。納入標準: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及其他重大疾病者;無CT、MRI等相關檢查禁忌證者;年齡≥ 18歲者;病歷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對所用對比劑過敏者;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等。研究經宣漢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查方法 85例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均進行CT增強掃描、MRI及病理學檢查,并以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檢查前一天叮囑患者禁止飲用咖啡、濃茶,檢查前3 h禁食。CT增強掃描檢查方式:使用16層螺旋CT掃描儀(美國GE醫療集團,型號:GE16排)檢查,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以頭先進,將患者雙臂舉至頭頂后放置電極,保持放置電極出的皮膚干燥,腹部放松,指導患者屏氣5~6 s后開始掃描,設置參數:電壓120 kV,電流240 mA,掃描層厚3 mm,矩陣512×512,然后對所有患者從膈頂到髂嵴進行平掃,平掃結束后進行增強掃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使用高壓注射器,選擇100 mL的泛影葡胺注射液(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1023021,規格:50 mL∶30 g),經肘靜脈注射患者體內,按照患者1.2 mL/kg體質量,3.0 mL/s的速度,再以同樣速度注射50 mL生理鹽水沖洗,注射后等待80 s開始掃描,動脈期延遲掃描25 s,門靜脈期延遲掃描60 s,平衡期延遲掃描120 s。待掃描結束后,對原始數據進行圖像重建。MRI檢查方式:使用磁共振掃描儀(德國西門子公司,型號:Siemens Skyra1.5)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將雙臂舉至頭頂,體部相控陣線圈,掃描時患者需屏氣,從膈頂到髂嵴進行掃描,序列包括冠狀位、矢狀位、軸位。設置掃描序列:層厚4.0 mm,視野40 cm×30 cm,T1加權成像(T1WI)(TR 420 ms,TE 42 ms),T2 加權成像(T2WI)(TR 3 000 ms,TE 110 ms)。平掃結束后進行增強掃描,經患者外周肘靜脈注射泛影葡胺注射液100 mL,速度3.0 mL/s,動脈期延遲掃描25 s,門靜脈期延遲掃描60 s,平衡期延遲掃描120 s。以上檢查均由2名及以上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兩組患者進行觀察,并分析成像情況,進而得出最終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CT增強掃描、MRI檢查在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的檢出結果。②比較CT增強掃描與MRI對原發性肝癌患者病灶包膜強化表現,包括無明顯強化、不完整環狀強化、完整環狀強化。③比較CT增強掃描、MRI診斷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效能,包括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④分析CT增強掃描、MRI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癌典型病例的影像學圖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兩種檢查方式下原發性肝癌中的檢出結果、原發性肝癌病灶包膜強化表現、診斷效能)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增強掃描、MRI檢查對原發性肝癌中的檢出結果 經病理學檢查后,85例疑似原發性肝癌患者確診為原發性肝癌陽性72例,陰性13例。經CT增強掃描檢查后診斷為陽性70例,陰性15例,其中僅有65例為真實原發性肝癌患者,陽性檢出率為82.35%(70/85);經MRI檢查后診斷為陽性71例,陰性14例,其中僅有68例為真實原發性肝癌患者,陽性檢出率為83.53%(71/8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在原發性肝癌中的檢出結果比較(例)
2.2 CT增強掃描、MRI檢查下原發性肝癌病灶包膜強化表現 72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共檢出95個病灶,MRI檢查顯示不完整環狀強化、完整環狀強化病灶占比均高于CT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病灶占比低于CT增強掃描,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CT增強掃描、MRI檢查對原發性肝癌患者病灶包膜強化表現情況比較[個(%)]
2.3 診斷效能 MRI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CT增強掃描檢查,準確度低于CT增強掃描檢查,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CT增強掃描、MRI檢查在原發性肝癌中的診斷效能比較(%)
2.4 影像學圖片 患者1,男性,65歲,CT平掃顯示,肝右后葉上段(S7段)見一低密度腫塊影,邊界清楚,見圖1-A;CT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見圖1-B;門脈期病灶強化程度迅速降低,呈典型的“快進快出”強化方式,見圖1-C;平衡期病灶低于正常強化肝實質密度,呈不均勻低密度,未見假包膜顯示,見圖1-D。患者2,女性,65歲,MRI檢查顯示:肝右后葉上段見一異常信號結節,邊界清楚,T1WI序列病變呈稍低信號,見圖2-A;T2WI序列病變呈稍高信號,見圖2-B;彌散加權成像(DWI)顯示病變呈高信號,見圖2-C;增強掃描動脈期病變明顯不均勻強化,見圖2-D;增強掃描門脈期病變強化程度迅速降低,呈“快進快出”強化方式,見圖2-E。

圖1 原發性肝癌患者CT增強掃描檢查圖

圖2 原發性肝癌患者MRI檢查圖
原發性肝癌早期患者癥狀不明顯,隨病情加重可表現為肝區疼痛、肝脾腫大、黃疸等典型癥狀,具有進展迅速、病情兇險等特點。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但部分肝癌患者出現典型癥狀時已處于中晚期,此時手術難度會加大,甚至部分患者已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時機[5]。因此,通過早期診斷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對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有重要意義。
病理學檢查是當前較為準確的檢查手段,但該檢查方式對患者傷害大,且操作較為繁瑣。目前診斷原發性肝癌的主要影像學手段包括CT增強掃描與MRI檢查。CT增強掃描具有掃描速度快、橫斷面成像等優勢。肝細胞癌多由肝動脈供血,應用CT增強掃描時,對比劑隨血液流向肝臟組織與病灶,可觀察對比劑的流動,獲得病灶周圍的血供信息,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6-7]。根據對比劑顯影時段不同,可將其分為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平衡期,動脈期時對比劑會隨血液流入動脈,此時肝臟內的病灶可顯示出明顯強化,主要表現為高密度灶,少量病灶出現等密度或低密度;門靜脈期時對比劑隨血液流經肝臟門靜脈,此時肝實質強化達到峰值,而病灶強化程度有所降低,動脈期高密度病灶多降低為等密度或低密度,動脈期等密度病灶降低為低密度;門靜脈期時肝內外血管均有良好的呈現度,可輔助判斷血管受侵情況;平衡期位于動脈期與門靜脈期之后,此時對比劑流出,強化減弱[8]。需要注意的是,CT增強掃描對肝臟病變與鄰近組織關系的辨別度不高,分解模糊,有漏診、誤診的風險。此外,CT增強掃描具有一定輻射性,對患者身體有一定危害,會導致部分血細胞凋亡、脫氧核糖核酸斷裂。
MRI增強掃描是通過病變組織與周圍組織之間的信號差來診斷原發性肝癌,T1WI上腫瘤組織多表現為低信號,T2WI上腫瘤組織的表現為稍高信號或高信號[9]。肝臟腫瘤邊界較為清晰,其可清晰顯示原發性肝癌患者門靜脈與肝靜脈分支,其軟組織分辨率較高,且無放射性傷害。同時相關研究也表明,相比于CT增強掃描,MRI對于疑似微小、診斷困難的癌灶其診斷價值更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MRI檢查原發性肝癌患者不完整環狀強化、完整環狀強化各病灶占比均高于CT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占比低于CT增強掃描,MRI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CT增強掃描檢查,準確度低于CT增強掃描檢查,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診斷原發性肝癌時CT增強掃描與MRI檢查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臨床檢查中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
綜上,原發性肝癌患者應用CT增強掃描與MRI診斷均具有高的診斷價值,在臨床檢查中,可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進展、家庭經濟情況,選擇合適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