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斌(中能建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在經濟技術與建筑技術共同發展的趨勢下,人們的居住環境與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現階段部分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缺乏相關的動態管理,容易造成建筑材料資源的大量消耗,形成能耗高、施工效率低的問題,同時也會對施工環境造成污染[1]。因此,本文以某高層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為例,引入綠色施工技術理念,設計了施工現場實施控制及施工階段的動態管理方法,為我國建筑行業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提供保障。
為了改善建筑工程施工資源消耗量過大、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現象,提出了綠色施工技術。基于廣義角度來說,綠色施工技術主要以建筑資源的高效利用作為發展的核心目標,以環保理念為綠色施工的指導方向,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追求建筑工程施工的低耗與環保,通過獨特的施工技術與管理方法,促進建筑工程獲取綜合經濟效益[2]。綠色施工技術與傳統的施工技術存在一定的差異,傳統的施工技術通常情況下以建筑工程的質量、進度、成本、工期為主要目標,缺乏對建筑資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考慮[3]。雖然傳統施工技術的工程質量、成本、工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但是基于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建筑材料資源浪費的情況嚴重,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本文對綠色施工技術的結構進行了研究,其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技術結構圖
如圖1所示,在現階段我國建筑工程施工的高效管理中,綠色施工技術主要包括六個管理的基本指標,能夠全方位地提高施工質量。綠色施工技術的建筑工程動態管理,作為保障項目現場實施質量與進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動態管理計劃、動態管理實施與動態管理檢查,對整個施工現場進行綜合管理,獲取各個施工階段存在的問題,結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進行改進,形成良好的施工循環[5]。
建筑工程現場實施管理體系作為施工管理的基礎,主要包括組織、規劃、施工管理等三個組成部分。本文從綠色施工技術理念出發,對建筑工程現場施工管理體系進行了全方位構建設計。
如圖2所示,為本文構建的建筑工程現場施工管理體系結構。首先,明確現場實施各個部分管理的重點,對管理的指標進行劃分。在施工組織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現場實施的規劃設計。現場實施中,噪聲污染的管理至關重要,噪聲作為建筑工程現場實施中的一種常見污染形式,屬于一種無形的污染物。應當采用一定的噪聲控制技術,對施工現場的噪聲進行全方位控制,避免噪聲嚴重時影響施工人員與周圍居民生活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編制現場實施管理制度與評估方案,使現場實施效果達到綠色施工技術理念的要求,優化建筑施工的管理模式,將綠色環保與節能理念融入建筑工程各個施工階段中。采用揚塵處理方法,控制建筑施工現場產生的大量沙塵,設置專業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灑水操作,避免車輛運輸及施工產生沙塵飛揚的現象,降低沙塵對施工環境的污染。

圖2 建筑工程現場施工管理體系結構
基于上述構建的現場實施管理體系,在綠色施工技術與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設計施工現場的動態管理過程。施工現場的動態管理作為實現建筑工程預期目標的關鍵環節,主要包括施工目標控制與現場實施管理。
本文首先對施工目標控制進行相關設計。建筑工程施工目標控制過程相對復雜,包括目標分解、偏差分析、預期對比、偏差修正等。首先,在現場實施動態管理前,綜合考慮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劃分建筑工程組織管理體系,基于施工目標分解原理,分解綠色施工目標,將分解后的目標融入不同的組織管理體系與施工階段,明確目標分解后對應的責任承擔者。定期跟蹤目標分解后施工階段的具體情況,采集現場實施人員、材料、進度等相關數據,將數據的實際情況與計劃目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偏差。針對出現的偏差,結合現場實施情況,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明確目標偏差的成因,制定偏差修正措施。偏差修正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小施工目標偏差,避免由于施工目標偏差導致施工質量下降,加強施工中各個環節的控制,基于多個維度促進綠色施工的動態管理。
建筑工程現場實施管理主要是針對建筑項目的場所進行管理。首先應當掌握綠色施工控制要點,結合上述的綠色施工控制目標,共同制定動態管理監督措施。對施工現場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整體統籌安排,控制施工人員與機械設備的協調功能,合理分配建筑工程施工的各項資源,提高項目管理的綜合部署。選用科學合理的工程施工技術,按照建筑施工用地標準規范要求,合理規劃建筑用地,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實現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的動態管理。
在綠色施工動態管理過程設計結束后,對建筑工程施工節能進行相關設計。在建筑工程實施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用地、材料等資源,綜合考慮綠色施工技術,本文在建筑用水、用地與材料等資源方面進行了節能設計。
針對節約水資源設計來說,建筑工程用水主要包括施工生產與施工生活兩個方面用水。應當增設節水設備,例如噴淋系統、雨水回收循環設備、節水器等。通過增設節水設備,實時監測工程施工水資源的使用情況,避免水資源浪費嚴重。在施工現場安裝雨水回收循環設備,收集自然雨水資源,將雨水集中存放,放置一段時間后,進行雨水沉淀處理,處理后的雨水資源可用于施工現場降塵降沙處理,減少環境污染。引進引水管、蓄水池,根據建筑工程施工環境將使用后的污水經過引水管與回路,引入污水蓄水池中,用于沖洗設備或其他用途。除了增設節水設備以外,還應當對施工中節水工藝進行創新改進。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需要進行定期養護操作,通常采用水管澆灌的方式,水資源覆蓋面積有限,且水資源消耗嚴重。可以在水管的末端安裝具有一定壓力的閥門與噴頭,控制水資源噴淋的量與面積,減少混凝土養護過程中消耗大量的水資源。調整施工砂漿的攪拌方式,傳統的砂漿攪拌通常在施工現場攪拌,材料浪費情況嚴重,且攪拌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污染,應當引進先進的砂漿處理設備,采用由廠家生產的綠色環保的預拌砂漿,減少材料浪費的同時,保護了施工現場的環境。按照建筑工程用水管理制度,設計施工生產與生活用水計劃,定期巡查考核水資源的使用情況。
在節約建筑材料資源方面,應當實行定額、限額領取建筑材料,嚴格控制材料資源的消耗,大力引進可再生資源進行施工建設,對使用后的材料進行循環使用,促進建筑材料的二次使用。在建筑材料采購方面,應當對建筑工程進行全方面分析,結合項目材料使用情況,制定采購計劃,避免采購過多造成積壓。采購新型綠色環保材料,保證材料的密封性,避免拆裝過程中產生的材料損耗。合理布置施工現場材料存放場地,根據材料的存放要求進行存放。
通過建筑工程施工節能設計,全方位地實現綠色施工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減少建筑資源的大量消耗與環境污染。
為了對本文提出的基于綠色施工技術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做出進一步客觀分析,進行了如下文所示的試驗。本次試驗以某高層建筑工程項目為研究對象,該建筑項目總用地8.16萬m2,房屋建筑面積15.4萬m2,樓層總數為20層,整體建筑高度可達85m。建筑工程現場施工地形的自然標高在4.65m~8.97m之間,場地地層分布均勻,各個土層的厚度均符合相關的建筑標準要求。本次試驗的主要目標為兩個:控制現場施工的廢棄物排放、最大限度節約建筑材料與自然資源。首先,在綠色施工技術理論基礎上,對建筑工程的現場實施情況進行全方位分析,以分階段布置為劃分原則,將工程現場實施劃分為基礎施工、結構施工以及裝修施工等。結合現場實施平面圖,設定現場實施的動態管理目標,充分考慮現場環境,規劃施工道路、施工區域、施工材料加工等,對工程項目的施工場地布置進行動態管理。以該項目現場實施場地設施的布置為基礎,對施工現場的所有土質區域進行場地硬化處理,避免土質不穩定造成揚沙,對施工現場周邊的環境造成污染,也避免了土質揚沙導致的土體浪費。在場地硬化處理中,針對不同用途的道路,采用不同的硬化處理方法。對于建筑工程中一般輔道來說,試驗采用100mm厚的C15素混凝土進行硬化處理;非行車道路采用綠化代替硬化處理,達到綠色環保目標的同時,保護了施工土體環境。在施工現場的動態管理中,對所有建筑材料進行排布策劃,控制建材的使用,保證建設質量的同時,實現綠色施工管理的目標。
將本文設計的現場實施及動態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共同應用到本次試驗中,本文設計方法為試驗組,傳統方法為對照組,對比兩種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材料資源的利用率與損耗值,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資源利用率與損耗值對比
根據表1可知,在本次試驗中,采用本文提出的建筑工程動態管理方法,各項材料資源的損耗值均小于傳統的管理方法,材料資源的利用率均在95%以上,達到了最大能耗比,切實做到了建筑施工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建筑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實現了綠色施工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我國建筑資源消耗大幅度增長的趨勢下,本文在傳統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基礎上,融合了綠色施工技術與可持續建筑理念,設計了全新的建筑工程現場實施及各個施工階段的動態管理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資源的浪費,減少施工管理不當對環境產生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