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元德 黃曉麗 朱海洋
(1.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督導室,福建 龍巖 364000;2.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城鄉建筑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3.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福建 龍巖 364000;)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國教育大會部署和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制定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1]。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就是要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拓展就業本領,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院校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要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2]。
近年來,為適應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在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裝配化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教育部推出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筑工程識圖、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實施與管理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但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面臨著眾多問題。
隨著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建筑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更傾向于培養傳統的施工員、質量員等崗位人員。人才培養目標跟不上建筑產業智能化、工業化、精細化變革的新要求,無法滿足建筑業企業對新技術、新工藝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遲緩,未能及時跟進行業產業的發展變化,未形成專業建設的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未能較全面地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內涵要求[3]。
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緊缺專業人才引進力度不強;缺乏高水平的教授級教學領軍人物,雙師型教師不足,碩士研究生比例不夠,掌握建筑業轉型升級技術要求的教師不多,實踐能力不強,自主設計新技術實訓教學環節知識能力不夠。專業建設與產業鏈的匹配還不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不夠,大部分教師引進還是從學校到學校,去企業實踐鍛煉培養過程中,考核促進沒有常態化,實踐能力提高速度緩慢。因此也導致了專業教師團隊在社會服務、社會培訓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條件建設跟不上建筑業產業對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專業建設實訓場地不足,軟硬件建設無法滿足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要求。例如:BIM技術對計算機硬件要求高,原有普通機房設備無法滿足BIM軟件的需求;裝配式技術實訓基地建設要求高、投入高,導致缺乏足夠的實訓場地。
當前建筑業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主動性不高,開展校企合作工作深度不足,常常遇到“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因建筑業企業自身行業特點的原因,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資源非常有限,其次,在聘用企業高水平工程師擔任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訓環節的校外指導老師的環節中,校外實訓教學點較分散,校外指導老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效果較難保障。另外,行業企業專家參與院校組織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較少。
2019年,建筑工程技術職業技能領域,被遴選為參與首批試點的有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為首批試點證書,也是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獲批的首個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此后還成功申報了建筑工程識圖、造價數字化技術應用等三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項目。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改革中,重在如何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書證融通”為主線,制定更靈活更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實踐教學基地的完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三教改革的推進、產教融合的深入等多方面入手,切實促進“書證融通”的有效實施,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建筑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努力打造成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示范專業。
建筑信息化是建筑業發展的趨勢,信息化作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建筑業信息化需要大量BIM、互聯網+建筑等信息化專業人才,但當前建筑業缺乏高水平的BIM技術人才。而裝配式建筑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的建造方式,目前從事裝配式建筑的高素質人才較少,現有的裝配式建筑需要大量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投入,企業不再需要大量傳統的如鋼筋工、混凝土工等工種的現場作業人員,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掌握裝配式建筑流程、懂得現場裝配和構件吊裝的產業化工人,擁有設計、生產、施工和管理等能力的裝配式建筑技術人才,以及擁有工業化管理思維的項目管理人才[3]。而建筑工程識圖、工程造價是建筑業行業的基礎通用技能,因此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選取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筑工程識圖等證書作為1+X證書試點項目。深入分析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標準、考核內容和要求,將其有機融入課程體系,構建“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方案。
2.3.1 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是專業建設的核心,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4]。
(1)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
將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筑工程識圖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技能點融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踐教學。除了將傳統的施工員、質檢員等作為培養目標外,將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裝配式技術施工員等新職業崗位也列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2)重構課程體系與修訂課程標準
如何進行知識與技能相融合的關鍵在于如何重構課程體系、如何修訂課程標準。在原有課程基礎上融入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要求,在各專業課程模塊中分析出與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筑工程識圖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的課程群,進而對相應課程標準進行修訂,結合X證書的考核要求增減課程內容與能力要求,形成與建筑信息模型(BIM)、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建筑工程識圖初級、中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且需修訂課程標準的課程群(見圖1)。

圖1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融入X證書技能要求的課程群
2.3.2 建設“產教賽研培”共享型實踐教學基地
X證書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兩個方面,對于實踐技能的考核不僅體現在能熟練操作上,還要注重對職業素養、團隊協作能力及技能的靈活應用能力,為“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保障,還需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建設[5]。
按照學校“三中心、一平臺”共享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原則,制定了實訓基地建設規劃方案,對原有實訓室進行整合,建設BIM智慧建造教學中心、BIM仿真教學體驗中心和裝配式仿真實踐教學中心等,構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可滿足BIM、裝配式實訓項目的教學基地、面向校內外人員BIM技術、裝配式技術培訓、學生BIM技術應用和裝配式技術應用的技能大賽訓練的場所,承接與BIM技術和裝配式技術相關的社會服務,具有“產教賽研培”一體化功能的共享型實踐教學基地初步形成,保障了“1+X證書”制度下的建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體現了實訓基地的綜合性、現代性、先進性、智能化、生產性、前瞻性,真正為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的保障。
2.3.3 加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
第一,組建建筑信息模型與應用、裝配式技術應用、建筑工程識圖、工程造價數字化應用等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加強專業教師團隊建設。為滿足“書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教學工作,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以滿足融入1+X的專業教學和培訓要求。培養若干名專業水平高、教學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團隊帶頭人,同時培養團隊骨干教師,組織教師團隊進行培訓、企業實踐鍛煉等,提升教師團隊的培訓能力、教學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能力。鼓勵教師隊伍參加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以及指導學生參加BIM技術應用、裝配式技術應用、建筑CAD、建筑工程識圖、工程造價應用等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通過比賽促進教師隊伍專業技術水平與教學能力的提升。
第二,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學校與福建才溪建設集團等企業長期開展校企合作,并在企業成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進一步推動了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團隊成員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參與對口的企業項目,例如BIM項目、竣工圖繪制等。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在企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中得以培養和提升。
第三,提升教師隊伍社會服務能力。教師團隊通過培訓、企業實踐鍛煉等途徑,在提升專業技術技能水平的同時,為企業提供專業技術培訓或與企業共同開展橫向科研課題研究,教師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主持或參與橫向科研課題。
通過“1+X”證書試點工作的實施促進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建設,修訂了融入1+X證書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了“課證融通”的專業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了實訓條件、組建了滿足于“書證融通”專業教學要求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促進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就業力和競爭力,為建筑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效的人才儲備。
通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學校依托合作企業提高了辦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合作企業利用校內優質教學資源條件增強了企業實力與行業地位,有效解決了“學校熱、企業冷”的合作瓶頸,形成了校企“雙元”育人、交替訓教、崗位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一支理論扎實、技術精湛、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師隊伍,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