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與軌道交通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為改善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推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2019年1月,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學生在獲取學歷證書這個“1”的基礎上,積極獲取和崗位需求對接嚴密的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X”,給出了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的直觀引領。到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制定的“試點方案”給出了“1+X證書制度試點”的具體進度安排。2020年1月,建筑工程識圖作為第三批“1+X”證書進行試點,同年3月發布相應技能等級標準。
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是高職建筑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為學生提供建筑類工作崗位所需的識圖、繪圖等技能,是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重要課程支撐。所以,基于1+X證書制度,將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從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全方位全過程進行積極探索,進行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傳統課程設置時,每門課程相對獨立,存在知識點、技能點重復或者斷裂的情況,學生學習完各門課程之后很難將一個個零散的知識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完成一門課程教學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樣就很難實現教學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的選取上,也經常是針對一門課程來選取,很難兼顧到相關課程,客觀上為學生舉一反三,深入理解知識設置了阻力。面對這樣的現狀,應該從課程設置、教師選用、教材選取等多個方面共同著力來解決。
現行的課程標準在修訂時沒有明確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作為依托,所以課程標準與技能標準契合度不高,從而使課程內容、教學任務的劃分與實際工作任務的需求不一致,學生畢業后掌握的技能與實際崗位的需求也有一定出入。而“1+X”《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發布無疑為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
學生在學習建筑工程識圖課程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想象不出建筑的三維空間模型、理解不了復雜的節點構造等情況,有時就會出現畏難情緒,影響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幫助學生立體、直觀的理解學習內容。
傳統的課程考核評價以期末考核作為課程考評的重點,兼顧學生平時出勤、作業等情況評分,這樣很難真正考查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熟練程度,所以,應該逐步完善考評方式,重視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制定詳細的考核評價標準,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
結合崗位需求,等級標準中的技能要求劃分為識圖和繪圖兩個部分,包含的內容龐雜,不是單純的一門課程就能實現的,必須通過建立建筑工程識圖課程群,將建筑工程相關課程,如《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構造》《建筑制圖與CAD》《建筑工程平法識圖》等有序統一起來,內部形成邏輯關系鏈,相互銜接,互為支撐,更好地對接等級標準的要求。將等級標準的要求分布到課程群的不同課程中,統籌規劃,既不能出現內容空缺,也不要出現內容重復,真正實現課程群的有機統一,為學生構筑完整的知識體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打造優質教學團隊,是實現課程群與等級標準對接的內在需求。充分利用“雙師型”教師的實踐經驗,以實際工程項目和崗位需求為依托,分層次分任務教學,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取。整個團隊的教師熟悉課程群的教學內容,不單純為了一門課程去教學,而是將職業技能標準的要求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完整統一,不會出現重復和斷裂的問題。
高職院校作為1+X制度的實施主體,當務之急是根據技能標準的要求修訂課程標準,將技能標準的要求內化到課程標準當中,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方面嚴格對標,修訂課程內容,重構教學任務和實訓項目,優化課程結構,努力實現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的無縫銜接。
傳統教材以每門單獨課程為目標展開,各自內容相對獨立,缺少了相互間的銜接與配合,學生學習知識比較零散,難以形成體系,對學生整體技能的培養比較不利。所以應該以更貼合等級標準的建筑工程識圖系列教材代替傳統教材。結合課程標準,以符合等級標準要求的實際小型、中型工程為依托,開發涵蓋所有知識點、技能點,適合工作任務的工程圖紙,不斷充實教學資源。以實際施工圖紙為媒介,將不同結構體系的整套工程圖紙貫穿到整個系列教材當中,讓學生從識圖到繪圖的若干個工作任務中面對同一個實際工程,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實際工程,深刻體會各部分的異同與聯系,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獲取技能。
通過分析職業技能等級要求,與高職在校生契合度最高的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為初級和土建施工(結構)類專業的中級。目前高職日常教學開設的課程中,《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為建筑工程識圖初級技能提供主要的知識和技能儲備,而《建筑工程平法識圖》則作為土建施工(結構)類專業的中級職業技能的重要課程支撐,再結合《建筑制圖與CAD》課程,即可完善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的繪圖部分的知識和技能來源。以這三門課程為主要抓手,重構建筑工程識圖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實現1+X證書制度在高職院校內落地的重中之重。
課程內容重構時,重點要厘清各門課程的內容劃分,實現有分割有銜接,相互協作,去除冗余。同時要符合高職學生的學情實際,有針對性、易理解、易操作、由簡入難,使學生真正能夠學到知識,掌握技能。課程內容重構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內容重構示意圖
在教學方法上,依托課程群,結合系列教材,根據重構過的課程內容,制定出適合學生實際的典型工作任務,將知識點、技能點融入具體項目。通過任務驅動,項目引領,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利用在線開放課等信息化資源,教師通過課前發布任務→課中疑難解析→課后評價拓展,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
結合實體模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BIM三維模型、虛擬仿真軟件等,幫助學生將平面圖紙中比較復雜難懂的部分內容直觀化、立體化,消除學生對于構建復雜三維空間模型或復雜節點的畏難情緒,建立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課程的考評方式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呈現,重構后的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的聯系更加緊密,傳統的終結性考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內容,必須改變傳統的終結性考評為過程性考評,包含學生的課前任務預習、課中任務完成、課后拓展練習等內容,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考核評價。考核時結合建筑識圖課程的特點,對接崗位需求,重視實踐性項目的考核。
同時,教學中重視融入創新創業意識,對接技能等級標準,將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等必備素質的培養貫穿到日常教學中,考核時可將職業素養的考核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助力全方位育人。
基于1+X證書制度,從課程設置、教材選取等方面入手,合理運用BIM三維模型、虛擬仿真軟件等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將每門課程學習到的零散知識統一成密切銜接、有機結合的完整系統,學生清楚每一部分知識在這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系統中其他知識之間的制約和聯系,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知識的拆分與組合。在參與到實際工程過程時,可以從自己的知識系統中隨時調用出需要的部分,并把它放大,具體化和立體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理論知識對于實際工程的指導意義,將扁平的圖紙轉化為空間建筑結構。
基于1+X證書制度,以技能標準為依托,修訂課程標準,進行課程內容重構,去除課程中重疊和缺失的部分,實現教學內容的完整統一。采用建筑工程識圖系列教材,以符合等級標準要求的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劃分的教學任務,與實際工作任務的契合度更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不同結構體系建筑物的同時,實現從學習任務到實際工作任務的過渡,省去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很多的適應與再學習的環節。
結合教學任務進行與等級要求嚴格對標的技能實訓項目設置,細化項目實施方法,將等級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1+X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職業技能的分級、技能內涵、專業領域劃分與職業崗位需求深度融合,學習培訓過程、內容與職業工作過程高度適應,考核評價定位與國家規范標準緊密銜接,并通過規范與標準應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技能體系和專業間協同等要素來考評技能職業素養。所以,以此為基礎建立的課程技能標準會更加適合實際工作崗位的技能需求,通過整個課程的學習,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與激發,在學生從事實際工作時,會事半功倍。
教學過程中對于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的著力培養,會使這些根植于學生的意識,在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時,內化為一種自覺行動,融入實際的工作當中。
下面就以施工、監理、設計等企業對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的一部分需求(建筑識圖)為例,結合該技能的課程載體——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梳理從實際工作崗位需求到課程技能實訓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具體過程見表1。
基于1+X證書制度,做好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改革是實現“崗課證融通”的關鍵之舉,需要從建立課程體系、打造教師團隊、編寫實用教材、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考評方式等方面入手,全方位進行改革,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