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枝 韓 曙 徐加蓮 劉芳芳 何貴富楊永祥 楊嵩明 寸燦梅 張 宏
(1.云南農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園藝技術指導站,云南 玉龍 674100;3.云南省劍川縣甸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劍川 671301;4.云南省劍川縣金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劍川 671300;5.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植檢植保站,云南 玉龍 674100)
“春蒜苗”又稱“錯季春蒜苗”“反季蒜苗”等,是采用專選品種于冬末初春播種,夏季采收蒜苗食用的一種栽培模式。該模式于2004年開始在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甸南鎮試驗實施以來,先后探索選育了多個適宜大蒜品種,逐步推廣到蘭坪縣、維西縣、香格里拉市、曲靖市等地,應用面積過萬畝。“滇春蒜苗18”新品種是針對高寒冷涼區發展錯季春蒜苗產業,由云南農業大學選育并鑒定的蒜苗專用型新品種。春蒜苗產品上市期補充了夏季供應的淡季、產值高、效益好,在“扶貧攻堅”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將為滇西北發展高原特色蒜苗產業和少數民族地方鄉村振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該品種于2020年5月育成。用于選育的大蒜種質資源來自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鎮尼西村農家種植的大蒜種群。歷經3年連續單株選擇和混合群體選育,獲得的栽培品系,編號為“1818”。2019年定名為“滇春蒜苗18”。2020年5月通過云南省種子管理站鑒定。
該品種適宜滇西北高海拔的冷涼地區作春播蒜苗種植,整齊一致性好、遺傳穩定性高,較原始農家種群在自然株高、葉數、葉長、單株重量等8個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上都有極大改善。在大理州劍川縣甸南鎮大田試種表現出優良的經濟性狀。畝用種量約245kg,1月上、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采收。播種到蒜苗商品采收約150天。采收時主要農藝性狀綜合整齊度98.7%,蒜苗單株重量變異系數26.5%。蒜苗口感脆嫩,維生素C含量504.1mg/100g。
觀測記載和分析原始種群和1818品系相關農藝性狀的群體指標,各農藝性狀用變異系數、最大值、最小值和極差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滇春蒜苗18”與原始種群的主要農藝性狀表現值比較表
表1直觀對比,“滇春蒜苗18”在8個農藝性狀極差和變異系數較原始種群下降較多,說明整齊性大幅提高,選育效果明顯。
品種特征特性與對照品種“滇劍春蒜2號”相比:“滇春蒜苗18”種蒜頭瓣數(鱗芽數:單頭12個)較多,較對照提高44%,蒜苗植株中等高、假莖長中等,田間表現較為整齊,沒有黃尖,外觀顏色較好。商品外觀更符合消費者口味和習慣,適合冷鏈運輸和短期貯藏,可銷往國內多個大中城市。
經過2018-2019年2年的選育及觀測,植株在蒜苗期8個主要農藝性狀方面遺傳穩定性較高。

表2 “滇春蒜苗18”各農藝性狀遺傳穩定性分析
連續兩年的觀測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選定的8個觀測值均是蒜苗品質的重要評判指標,各觀測值變異系數兩年的差異變化不大,該品種在多個農藝性狀的遺傳穩定性較好。
在選育、試種基礎上,于2018和2019年連續2次在劍川縣甸南鎮參與品種比較試驗。回龍村小區測產結果:2018年1月3日播種的蒜苗,2018年5月7日測產折合畝產4960kg/畝;2019年1月2日播種的蒜苗,2019年5月22日測產折合畝產5012kg/ 畝。
2019年5月,采樣送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對蒜苗產品品質指標檢測,結果為:蛋白質含量2.43%,總糖3.36%,維生素C 504.1mg/100g,粗纖維1.53%,水分88.51%。
“滇春蒜苗18”品種種蒜鱗莖橢圓形,外皮粉紅色,較薄,皮3-4層,包被較緊;鱗莖平均單重53g,平均鱗芽數12個,鱗莖橫徑5.75cm,蒜衣褐色1-2層,鱗芽排列輻射狀,多為雙層,蒜頭大者有3-4個內層鱗芽(蒜瓣),內瓣瓣型扁長。種瓣百瓣重463克,鱗芽寬圓肩。
蒜苗采收時的自然株高近70cm;假莖均長20.39cm,基部直徑1.51cm,假莖基部花青甙顯色強度為6;全株葉數7.5片,葉中等綠色,葉身平均長56.11cm,葉片平均寬2.99cm,葉直立,無黃尖,蒜苗口味脆嫩,香味突出,纖維含量較少。
選擇海拔3100米左右的高寒地區,2月上、中旬播種。播種時種植密度以15cm×20cm的株行距為宜,播種深度約5cm。播后及時澆灌一次透水。3-5月,雨水較少,應視土壤干濕情況酌情灌水。進入6月份雨水漸多應注意排澇。大蒜退母期及抽薹期應及時追肥。8月中、下旬及時采收蒜頭。收獲的種蒜應帶葉扎把掛在通風陰涼的地方保存,或攤晾在陰涼干燥的木板樓上保存,并注意隨時檢查,避免發霉腐爛。
2.2.1 種子處理
選擇飽滿健康、貯藏管理好的蒜種,將蒜頭分瓣、摘除底蓋,按蒜瓣大、中、小分級待用。播前用冷水浸泡 6-12 h后撈出瀝干水分,按種子重量的0.2%-0.3%的50%多菌靈粉劑拌種處理,殺滅種子表面可能攜帶的病菌,處理過的種子即可播種。根據種植密度確定適當的用種量,一般是280kg-300kg/畝。
2.2.2 選地整地
春蒜苗栽培地應選擇海拔2000m-2800m,春季回溫較慢的地區,灌溉條件良好、適宜機械作業、土壤肥沃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田塊栽培。上茬作物收獲后及時耕翻滅茬,暴曬消毒。結合整地施足底肥,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畝,深翻犁耙,確保肥料與耕作層土壤充分混合。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消毒大田土壤,耙平整細,按寬1.5-1.7m的規格開溝做畦,溝寬30-40cm,深25-30 cm,畦面土壤平整細軟,無大土塊及雜物。
2.2.3 播種和生產過程管理
2.2.3.1 播種:每年1月上、中旬播種,春節前播完。播種時行距8-10cm,株距5-7cm,開淺溝條播或直接點播。播種深度以微露蒜瓣尖端為宜。播完后覆以1-2cm厚的細土,再用稻草、青蒿等覆蓋,并灌水保濕。
2.2.3.2 水肥管理:大蒜為淺根性作物,喜濕怕旱。云南省冬春連旱較為突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明顯的旱季,春蒜苗生長期水分管理極為重要,整個蒜苗生長期要勤查看土壤情況,適時澆水保持濕潤;在種蒜退母期可適當控制澆水,有利于延長退母時間。追肥以施速效氮肥為主,第1次追肥于齊苗后30-35d,可用尿素60kg/hm2、過磷酸鈣150kg/hm2兌水淋施;20d后進行第2次追肥,用尿素75kg/hm2、過磷酸鈣150kg/hm2、硫酸鉀45 kg/hm2對水淋施;第3次追肥于齊苗后70d左右,用尿素120 kg/hm2、過磷酸鈣225kg/hm2、硫酸鉀75kg/hm2對水淋施。每次追肥后,應立即向蒜苗噴灑1次清水,沖洗去葉片上的肥液。另外,還可以在幼苗生長盛期采用根外施肥來促進植株生長,可用濃度為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隔7d噴1次,連續3次。
2.2.3.3 病蟲草害防治
春蒜苗常見病害有大蒜病毒病,退母期偶有生理性黃尖現象,蟲害主要有薊馬、潛葉蠅、蠅蛆等危害植株葉片和根系。防治上主要采用農業技術措施防治,如與非蔥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合理施用有機肥提高植株抗性;及時清除雜草減少病蟲棲息場所;在植株退母前期及時追肥補充植株養分供應;施用廄肥時要經過充分堆漚發酵處理殺滅蟲卵,減少蠅蛆危害;3月氣溫開始回升,要及時插藍板、黃板,進行誘殺薊馬、潛葉蠅等成蟲,以減少蟲口密度,切斷蟲害傳播病毒機會。如出現特殊干旱年份,病蟲危害嚴重時應嚴格按現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藥施用準則進行藥劑防治,如施用50%撲海因1000倍液、農用鏈霉素、1∶1∶200 的波爾多液等,采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需嚴格按農藥使用規則進行,但采收期20 d 前禁止施用。
2.2.3.4 適時收獲
劍川縣反季春蒜苗進入 4 月初,植株生長速度逐步加快,按農民的話說,3 月之前“3d長1寸”、4月后“1 d長3寸”,即春蒜苗生長主要集中在采收前40-50d。一般在4月下旬開始采收,既可保證適當的產量、較好的口感,又可及時安排后作移栽。收獲前視土壤墑情酌情澆水,保證土壤一定的濕潤度。采收時保證根系的完整性,用釘耙或五齒叉從旁邊深插撬松土壤,盡量不損傷根系,潔白完整的根系有利于提高商品外觀質量。采收后及時用清水洗凈,整齊扎把即可上市。如需長途運輸,應及時預冷后冷鏈快速運輸。
“滇春蒜苗18”品質好、商品性佳、產值高、效益好、適宜作為大春前作推廣,對滇西北高海拔冷涼地區發展高原特色農產業及鄉村振興都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