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晗
(武漢市園中園綠化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9)
櫻花(Prunussubg.Cerasussp.)為薔薇科櫻屬幾種植物的統稱,品種繁多,高達三百種以上,花色多為白色、粉紅色,花每枝3到5朵,常于每年3月左右盛開,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櫻花在我國種植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現代櫻花主要作為觀賞花木,在園林綠化和城市景觀中有大量的使用。下文主要介紹櫻花的歷史起源、栽培技術以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手段。
櫻花原產于北半球溫帶環喜馬拉雅山地區,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長,現代觀賞櫻花主要是日本選育出來的。我國櫻花的種植歷史悠久,最早見于秦漢時期的宮苑栽培,在唐朝已經普遍出現在私人庭院中,日本櫻花也是在唐朝萬國來朝時被引進回東瀛的。現代武漢櫻花最早源于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武漢大學是當年日軍占領武漢后的司令部和后方醫院,在當時(1939年左右)日軍將日本櫻花種植在武大校園中,主要分布在櫻花大道上,目前已基本死絕。抗戰勝利后,中日兩國逐漸開始正常化的國際交流,1972年日本首相訪華時贈送給周恩來總理1000株大山櫻,其中50株贈予武漢大學栽植。之后武漢大學相繼引進了垂枝櫻苗、云南櫻花、日本櫻花、冬櫻花等品種的櫻花,截止到現在校內已有櫻花樹1000多株。除武漢大學之外,武漢市東湖櫻花園、黃陂清涼寨櫻花園、青山公園、解放公園等觀光區中也有大量分布的櫻花,品種主要以紅霞、染井吉野、關山、大島等為主。根據在武漢市內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武漢市共有93個櫻花品種,其中栽培品種占比最大,有58個;其中陽春櫻和晚春櫻品種最多,共62個;按照花色分類來看,白色系和紅色系品種最多,分別是41個和31個。
2.1.1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指利用種子進行繁殖,有性繁殖有利于基因交流,能夠繁育出質量更高的后代。使用有性繁殖培育的櫻花相比其他繁殖模式培育櫻花通常花木更為高大,并且抗性強、壽命更長,在綠化設計中通常可以作為道路兩旁或分車綠化帶栽種的花木。并且,在櫻花的繁育中,可以采用不同品種的櫻花種子進行雜交,通過雜交育種培育花色更為美觀、花期更長且花量更多的櫻花,使櫻花的品種更為豐富。使用種子繁育的方法如下,采摘種子成熟的果實,之后去掉其果肉,用清水洗凈種子,將種子晾干之后可以進行播種,但需要注意的是晾干的過程不能采取曝曬。同時,根據櫻花品種的不同,實際進行播種時需要適當修改以上繁育步驟,盡量提高種子的萌發率。
2.1.2 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是指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一個新個體的繁殖方式,在櫻花的繁育中一般為嫁接繁殖、扦插繁殖和組織培養。在實際的繁育工作中,以上三種繁殖方式的優先順序為扦插最優,其次是嫁接,最后是組織培養。扦插繁殖的方法如下,在3至4月份將生長健壯的櫻花嫩枝剪下并制成插條,一般長度以15cm左右為宜,插條需要保留葉片和芽,并嚴格控制其與插條上部的距離,之后處理插條下部,使其能夠在清水中保存時吸收水分,同時不至于產生基部褐化,整理處理好下部的插條對其進行消毒,之后方可進行扦插。嫁接培育是將需要培育的櫻花進行剪枝,之后將其移接到其他櫻花上,使其能夠在嫁接成活后繼續生長。組織培養繁育的順序是首先選擇需要進行繁育的櫻花,剪取生長健壯的嫩枝,之后進行相關處理,處理后對其依次進行外植體誘導培養、增殖培養和生根培養,最終獲得培育好的櫻花苗。
2.2.1 土壤條件
櫻花是溫帶、亞熱帶樹種,對土壤的要求相對不高,適宜生存的土壤條件是疏松肥沃、排水能力好且pH值在5.5至6.5之間,但不耐鹽堿土,不適宜生長在積水低洼地。因此,在選擇櫻花栽培土壤時,應當選擇含腐殖質較多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在土壤條件較差的地方,栽培人員可以使用混合自制腐葉土改良土壤環境,具體做法是將黏土塊打碎,使其與樹葉、雞糞、木炭粉等混合,加以漚制形成適合櫻花生長的土壤。同時,為了避免積水低洼地對櫻花根系的傷害,可以采取高裁法,將栽植穴墊平之后再進行栽種。由于武漢市內某些地區的土壤土質較為堅固,并且排水能力較差,此類土壤條件需要在種植櫻花之前細化土質,可以進行深翻,深度在20cm至30cm為宜。
2.2.2 品種選擇
櫻花品種的選擇需要結合武漢市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情況,做到“適合地適品種”,根據對武漢市具體情況的相關分析,武漢市在櫻花品種的選擇上有較大的空間。品種選擇除了需要考慮是否適合當地栽種之外,還需要考慮其使用場景及觀賞美觀性,使其作為觀賞花木實現觀賞價值。根據對武漢市城區現有的櫻花品種分析,常見的櫻花品種見表1。同時,經過實地調查和對室內栽種櫻花品種的多年觀測,結合其他學者的相關資料,比較適用于武漢市內栽種的櫻花品種有寒緋櫻(D.campanulata)、八重寒緋櫻(D.campa nulata‘Kanhizakuraplena’)、 紅 霞(P.cerasoidesvar.rubea‘Hongxia’)、楚錦(P.conradinae‘Chujin’)、普 賢 象(D.serrulata‘Albo-rosea’)、 松 月(D.serrulata‘Superba’)等。

品種 學名 特色日本櫻花 C. yedoensis花色為白色至為紅色,花期為3月中下旬至4月初垂枝櫻花 C. subhirtella var. pendula 花色為粉紅色,花期為3月底至4月初云南早櫻 C. cerasoides var. rubea 花色為鮮紅色,花期為2月中旬至3月初日本晚櫻 C. serrulata var.lannesiana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花期為4月至5月紅霞 P.cerasoidesvar.rubea‘Hongxia’花色為玫紅色,花期為2月下旬至3月上旬八重寒緋櫻 D.campanulata‘Kanhizakuraplena’ 花色為深紅色,花期為2月中旬至下旬
2.2.3 栽植方法
一般櫻花的定植時間為早春土壤解凍之后,具體時間根據每年的氣候變化而定,一般是在三、四月份左右。櫻花的栽植方法如下,首先將栽植地的土壤進行耕翻和整平,之后在地上D 1.5m×H 1m的坑,在坑中填有腐熟的有機肥(填有機肥后需要回填土壤)或者改良土壤。然后將苗放入坑中央,使苗的根系能夠向四周伸展,填入少量土,輕微向上方提動苗,使其能夠更充分的伸展根系,之后將苗坑填平、踏實,使最上層的苗根距離地表5cm左右。栽好后給樹苗澆灌足夠的定根水,并用竹片或者木棒支撐根苗,以防止刮風等天氣或人為因素導致的苗搖傷。所有栽種步驟完成之后,每隔8d至10d為樹苗澆1次水,注意不要使土壤積水,天氣干燥時可以增加噴枝干的次數,保證苗木生長所需的水分充足。
2.3.1 整形修剪
櫻花的修剪需要根據其生長位置和綠化需求共同決定,比如當櫻花作為行道樹時,為了保證道路上的車輛可以正常通過,必須保證花木的主干挺直并且足夠高。這就需要在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栽植人員能夠根據其生長情況和生長周期對其進行修整,一般以輕剪為主,使枝干有疏有密,能夠通風并且透光。同時,在修剪過程中可以將生長情況較差的枯萎枝條和發生病蟲害的枝條剪取,使花木能夠更好的生長。對于其他觀賞性櫻花而言,修剪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幼苗期,幼苗期一般采用半圓頭形的修剪方式,在種植并且成活后的第一年,在保留主干上分生的強壯枝3至4枝左右的基礎上,將其他枝條全部剪去,使幼苗能夠更好的生長。當櫻花進入生長期之后,主要是修剪枯萎枝、徒長枝、病蟲枝和重疊枝等不健康枝條,一方面是使花木更加通風透光,另一方面是促進其健壯生長,需要注意的是修剪枝條后花木上會留有傷口,應當及時使用藥物對其進行消毒,防止淋雨后病菌侵入導致的腐爛或其他病蟲害。
2.3.2 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也即在櫻花生長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適當澆水和施肥。栽植后的苗木容易因干旱而死亡,因此必須保證根系的水量充足,但櫻花本身不能長期生長在土壤積水的環境中,因此澆水的頻率以8d至10d一次為宜,同時注意不要過量澆水,防止地表積水,在澆灌之后可以適當松土,使水分能夠更好的被櫻花根系吸收。生長期的櫻花樹木一年中一般進行兩次施肥,盡量使用酸性肥料,第一次施肥的時間是冬季或者早春(冬肥),第二次施肥的時間是落花后(春肥,又稱花后肥)。冬肥一般施加農家肥,可采用豆餅、雞糞和腐熟肥料等有機肥,施肥量一般為10kg每株,施肥后需要進行足量的水分灌溉。春肥一般施加速效肥料,如硫酸氨、硫酸亞鐵、過磷酸鈣等,主要是用來補充開花所使用的養分。大櫻花樹的施肥方法是穴施法,具體操作時在樹冠正投影線的邊緣挖一條環形溝,溝深10cm左右即可,之后在溝中施入肥料,并進行澆灌給樹木補充水分。
2.3.3 中耕除草
由于櫻花的根系距離地表較近,對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氣性要求較高,因此必須保證土壤的松軟,根系附近盡量減少踩踏。在櫻花的生長過程中,根據其長勢適當對其進行中耕,一般與除草相結合,除草分為人工除草和除草劑除草,人工除草主要是通過將菜連根拔除,除草劑除草則是在櫻花生長穩定后使用滅草靈、果爾等除草劑進行除草,除草劑使用時需要把控好量,以免影響櫻花的正常生長。
櫻花的常見病害有櫻花褐斑穿孔病、櫻花根癌病、葉枯病、流膠病、腐皮病等。櫻花褐斑穿孔病表現為葉表面出現病變直至枯死,其傳染性強,對櫻花樹木傷害大;防治措施為噴灑波爾多液或代森鋅等藥劑治療。櫻花根癌病主要表現為根莖和側部的腫瘤,其會導致櫻花的發育不良;防治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使用刀鋸將病株上的癌瘤和周圍組織切除,二是在苗木栽種之前,將其浸在1%的硫酸銅中5至10min,之后用清水洗凈殘留的溶液,在進行栽種,三是對病株周圍的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一般使用硫磺粉,采取50至100g每平方米的用量。葉枯病是一種常發于夏季的病害,一般是葉上發生黃綠色的圓形斑點,之后逐漸轉變成褐色,病葉會隨之枯死,但不會自然脫落;防治方法為手動摘除病葉并將其焚燒,之后在枝干上噴灑波爾多液,次數為2至3次,頻率為7至10天一次。流膠病發生原因是蛾類鉆入樹干產卵;防治方法為將蟲卵挖出,之后對有蟲卵的枝干進行藥物消毒處理。腐皮病一般表現為櫻花的樹皮干枯開裂,或者腐朽、腐爛;防治方法為將病害的樹皮刮掉或剝掉,之后使用氯氰菊酯微膠囊劑噴灑傷口,并使用草繩等將其綁住,通過樹木的生長能力使其恢復。
櫻花的常見蟲害有桃折梢蟲、茶黃毒蛾、介殼蟲、紅蜘蛛、蚜蟲等,防治的關鍵主要在櫻花發芽之前及時清除枝干上的蟲卵,從根源上解決蟲害問題,避免在蟲害大面積發生之后再采取治療措施,減少藥物對櫻花樹木的傷害。桃折梢蟲會蛀食葉片,使其萎蔫直至枯死,常發于每年的5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治方法是在早春發芽前去除蟲害的樹皮,并消滅幼蟲及蟲卵,再病發高峰期前噴灑1000倍的40%水氨酸磷乳油進行殺蟲。茶黃毒蛾的幼蟲會吃掉櫻花的葉片,使其呈現枯黃膜狀,高發于每年的5至7月。防治方法為定期清除落葉和雜草,在櫻花發芽前摘除越冬蟲卵,在發生蟲害的初期人工捕殺幼蟲,并去除幼蟲所結的蟲繭,在高發期采用1000倍的40%水胺硫磷,在樹木上進行噴灑,使其殺死幼蟲及蟲卵、蛹繭。介殼蟲蟲害主要有康片盾介、長白介殼蟲、水木監介等,其刺吸枝葉會導致植株的生長衰弱,并且某些種類的排泄物會誘發煤污病;防治方法為在蟲卵孵化器噴灑藥液,一般是600至800倍的25%亞胺酸磷溶液或者1000倍的40%氧化樂果乳液。紅蜘蛛蟲害一般出現在6至7月,其會刺吸葉片汁液,使葉片枯焦并提早掉葉;防治方法為在櫻花養護管理的過程中,在春季櫻花未發芽時使用晶體石硫合劑噴灑樹干,殺死越冬成蟲及卵,在櫻花發芽后一旦發現紅蜘蛛存在,及時將其摘除。蚜蟲刺吸枝葉會導致植株部分位置生長緩慢,或者花蕾無法正常發育;防治方法是在蚜蟲量不多時將蟲枝減掉,并且使用清水沖洗枝干,或者采用藥劑進行除蟲,一般采用吡蟲啉藥劑或者滅蚜松乳油等。
櫻花作為優質的觀賞花樹,在我國南方多個城市有著大量的栽培和應用。武漢市作為知名的“櫻花城市”,有近百年的種植歷史,并且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櫻花觀賞景區。基于此,武漢市的櫻花栽培與病蟲害防治需要進一步的強化,根據花木本身的生長習性和營養需求,結合武漢市本地的氣候、地質條件,通過加大櫻花栽培繁育技術的研究,優化櫻花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方法,提高花木的觀賞性,促進武漢櫻花的栽培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