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文,朱靜萍,楊 朝,童 慧,任 鑫,張祥富,耿必君
(1.湖南平江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湖南 岳陽 471700;2.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4)
抽水蓄能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的大規模儲能方式,對優化電網電源結構、緩解電網調節壓力、提高當地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消納具有重要作用。我國進入“十四五”時期,國家對抽水蓄能電站的需求更加強烈。為了更好地完成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諾目標,國內抽水蓄能項目正處在開發的快車道,其建設呈井噴之勢[1]。
抽水蓄能電站具有高水頭的特點,在引水系統的選擇上,目前開工建設的電站普遍選擇多級斜井的布置方案,施工方法常采用反井鉆開挖導井,然后鉆爆法正向擴挖。上述施工方法存在著施工質量控制難度大、開挖進度慢、施工安全風險大、施工作業面環境差等問題,已經成為工程建設的制約因素[2]。
目前,TBM施工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外重大水利、鐵路、地鐵等施工[3]。而在大坡度斜井TBM應用方面,國內尚無相關實施案例。國外已有80多個斜井項目成功應用TBM進行施工[4- 6],斜井TBM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驗證。若采用TBM進行抽水蓄能電站的斜井施工,既可顯著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引水系統建設時間,降低施工安全風險,保護作業人員的安全;同時施工裝備及技術提升,也將反哺抽水蓄能電站設計,可考慮將多級短斜井合并成一級長斜井的可能性,從而優化引水系統設計。因此,研究斜井TBM施工對抽水蓄能電站設計、施工以及我國TBM技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技術創新意義。
本文立足于抽水蓄能電站引水系統采用可變徑TBM施工的布置研究,有兩方面意義:
(1)對于抽水蓄能電站群、洞室群而言,可變徑TBM的適用范圍更廣。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近幾年開工建設的抽水蓄能項目在現有基礎上將會大幅增加,將會形成“抽水蓄能電站群”和“地下洞室群”的態勢。這一背景為可變徑TBM的應用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應用環境。在“抽水蓄能電站群”的概念下,不同水頭、不同流量電站引水斜井的經濟洞徑將有所不同,若TBM可實現一定范圍內的變徑,對電站引水斜井的開挖直徑的適應性將大大提高;在“地下洞室群”的概念下,同一電站中除引水斜井以外,引水平洞、尾水洞、施工支洞、電纜廊道等大部分地下洞室開挖斷面均在6~8 m左右,可變徑TBM的變徑能力基本可以覆蓋這一直徑范圍,具備應用于同一電站內多處地下洞室開挖條件。總之,可變徑將極大地提高TBM的適用范圍,提高設備攤銷里程,降低建設成本,應用前景較為廣闊。
(2)可變徑TBM技術可優化引水斜井的施工方案設計。目前,針對TBM施工下的斜井設計方案,研究方向一般是將兩級斜井合并為一級斜井的不變徑方案,主要目的是為了縮短引水系統長度,取消中部施工支洞,引水斜井的布置也更為靈活。同時該方案也帶來了引水系統布置調整較大、兩級斜井斷面必須統一、長斜井襯砌施工困難和安全風險增加等新難題。TBM可變徑、可變坡的施工性能能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能較好的適應原鉆爆法引水系統設計方案,保持兩級斜井布置,不增加斜井長度和施工安全風險,兩級斜井洞徑可保持原設計不統一,較為經濟。
某抽水蓄能電站引水系統由上平段、上斜井段、中平洞段、下斜井段和下平段組成。上平段為坡度5%,長50.375 m。后接傾角為50°的上斜井,垂直高差約358 m,轉彎半徑30 m,上斜井長度438.913 m。中平洞坡度5%,長245.501 m。下斜井傾角50°,轉彎半徑30 m,垂直高差約355 m,長433.260 m。下平洞與下斜井轉彎半徑采用30 m,水平布置,長50.504 m,其后經對稱“Y”形鋼岔管與引水支洞相連。引水系統為兩級斜井,斜井長度均超過400 m,上斜井、中平洞、下斜井開挖尺寸分別為8、7.5、6.5 m,布置見圖1。

圖1 某抽水蓄能電站引水系統布置示意
該引水系統的布置有三大特點:①平洞短,對立面轉彎半徑要求高;②斜井長,施工難度大,工期長;③上下斜井開挖斷面不統一。這三大特點對TBM的應用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①設備小型化,能適應小轉彎半徑的要求;②進行斜井TBM的研發,同時需兼顧平洞施工能力,實現可變坡;③適應開挖斷面的變化,TBM要實現變徑。
從TBM設備適應抽水蓄能電站引水系統布置的角度出發,提出并設計了可變徑、可變坡TBM設備,其主要的設備參數見表1。

表1 TBM設備主要參數
某抽水蓄能電站原引水隧洞水平距離約1 090 m,引水上平洞與下平洞高差約726 m。采用TBM施工,可采用一級長斜井的布置方式和兩級斜井的布置方式。
(1)方案1。考慮采用TBM施工時,由于TBM設備施工不限制斜井長度,因此首選將引水上斜井、中平洞和下斜井調整為一級斜井布置(見圖2)。考慮到水力條件及開挖回填工程量,在斜井中部進行變徑,開挖直徑由6.5 m變徑為8.0 m,考慮到對開挖斷面的適應性,擬采用可變徑TBM進行施工。

圖2 一級斜井布置型式
(2)方案2。由于在一級長斜井布置形式下,斜井長度超1 000 m,在鋼管安裝、混凝土回填、混凝土襯砌等施工上帶來了新的技術難點,為解決這些問題,利用TBM設備可變徑、可變坡性能,適應引水系統兩級斜井布置形式(見圖1)。
2.3.1 引水系統特征參數比較
TBM施工一級斜井方案與TBM施工兩級斜井方案的引水系統特征參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方案輸水系統特征參數對比表
2.3.2 地形地質條件
兩個方案輸水系統平面位置相同,地形地質條件相同,區別僅在于因為立面布置方式不同,隧洞各部位埋深有所差異。因此兩個方案從地形地質條件角度而言條件相當,基本無優劣之分。
2.3.3 輸水系統水力學條件
從水力學角度而言,兩個方案都是可行的,一級斜井方案轉彎較少或較緩,水流較為順暢,水頭損失相對較小,因此一級斜井方案略優。從對機組的調速性能的影響而言,兩個方案Tw值差別較小,均位于調速性能好的區域。
2.3.4 施工程序
兩個方案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設中平段。
(1)方案1。引水斜井采用全斷面自下而上TBM施工,在下平洞組裝調試及始發,立面轉彎通過下彎段進入斜井掘進,在斜井中部由6.5 m變徑至8.0 m,完成上部斜井掘進,從上平洞接收洞室拆機運出。根據目前可變徑的TBM設備要求,斜井下半段6.5 m的隧洞開挖完后,在斜井中部變徑處需設一段平洞作為TBM設備的變徑洞室,考慮利用②施工支洞端部進行擴挖,變徑洞室斷面要求為20 m×10 m×13 m,TBM在變徑洞室變徑到8.0 m后,二次始發進行斜井上半段的施工。
(2)方案2。在下平洞組裝調試及始發,立面轉彎通過下彎段進入下斜井掘進,開挖直徑為6.5 m;完成下斜井掘進后進入中平洞,中平洞內布置變徑洞室,設備變徑為8.0 m直徑;從中平洞掘進至上斜井,完成上斜井的開挖施工;自上平洞拆機運出。
方案1需在斜井中部②施工支洞端部布置變徑及始發洞室,洞室位于三角區,形狀不規則,為滿足最小斷面要求,開挖回填規模較大,且布置上不順暢,需在斜井中部進行二次始發(見圖3)。方案2利用中平洞布置變徑洞室,布置上較為順暢,二次始發位于平洞部位,難度較小,所需空間也較小,可有效降低變徑洞室及始發洞室規模。

圖3 ②施工支洞端部變徑洞室布置示意
2.3.5 襯砌施工
襯砌是壓力隧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不襯砌、混凝土襯砌和鋼襯等類型。目前,高水頭抽水蓄能電站引水系統不襯砌較為少見,一般在低水頭段采用混凝土襯砌、高水頭段采用鋼襯。當采用TBM施工后,若兩級斜井變為一級斜井,則出現了同一條斜井中,上部采用混凝土襯砌、下部采用鋼襯的情況。
下部鋼襯施工,一般采用場外制作6 m大管節,利用卷揚機進行吊裝,若采用一級長斜井方案,則斜井長度較長(1 000 m級),從上平洞進行鋼管安裝的難度將顯著提高,施工工效也將大幅降低。同時鋼管混凝土回填施工也難度較大,小灣水電站400 m級、傾角32°斜井的混凝土溜槽入倉已屬國內較為先進的水平,超長斜井混凝土入倉將成為制約施工的一大難題。
上部混凝土襯砌施工,從施工質量、效率等方面考慮,推薦采用滑膜施工,但是一級長斜井條件下,混凝土襯砌起點位于斜井中部,滑膜就位難度較大,也是制約施工的關鍵點。
斜井的施工程序為開挖施工→鋼襯施工→混凝土襯砌施工,由于鋼襯及混凝土襯砌需依次施工,往往導致整條引水斜井工期過長,成為制約整個工程的關鍵線路。
同時由于取消了中平洞,以上施工均位于同一超長斜井之中,施工干擾大、安全隱患高。
為解決鋼管安裝、混凝土入倉及混凝土襯砌滑膜就位等難題,同時也為優化斜井施工程序,縮短斜井施工工期,需在斜井中部保留施工工作面,因此,兩級斜井布置下中平洞的保留,可有效降低斜井長度,降低鋼襯、混凝土回填、混凝土襯砌施工難度,同時可為下部鋼襯施工與上部混凝土襯砌同時施工提供條件。而兩級斜井的布置,也為可變徑TBM的施工,提供了更好的布置上的條件。
在襯砌施工難度、施工干擾、施工進度控制等方面,方案2優勢較為明顯。
綜上所述,2個方案在隧洞長度、水頭損失對機組穩定運行有利等方面,一級斜井方案略有優勢、但無本質差別。在變徑洞室的布置上,方案2的布置更為順暢,施工難度小、工程量較省。在后續襯砌施工方面,方案2可有效降低斜井長度,后續襯砌施工技術成熟有保障,工期可控。
因此,采用TBM施工引水斜井時,推薦兩級斜井的立面布置方案,相應的,需采用可變徑TBM技術以適應該布置方案。
(1)抽水蓄能引水斜井采用TBM施工時,兩級斜井布置可控制斜井長度,降低開挖、支護、襯砌等施工難度及安全風險,對原鉆爆法工藝下的設計方案調整較小,鋼管安裝、混凝土襯砌等施工技術成熟有保障,施工工期更為可控,該布置方案優勢明顯、可靠度高。
(2)考慮到斜井TBM的可變徑、可變坡性能,對引水系統的適應性更強,也可應用至類似斷面范圍的平洞和斜井項目中,可擴大TBM設備攤銷范圍,降低設備成本,應用前景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