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損傷后通常不能直接再生,因此治療并恢復損傷后視神經功能是醫學領域的難題。記者近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獲悉,該院眼科學科帶頭人、眼科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峰教授帶領團隊在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
該團隊近日在日本人類細胞學會會刊《人類細胞》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外泌體是視神經損傷后保護和再生的治療新途徑》的英文綜述文章。該文系統闡述了視神經損傷后保護及視神經修復相關實驗研究和臨床治療的進展。
視神經損傷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眼部創傷造成的直接損傷和眼部其他疾病累及視神經后造成的損傷,臨床上視神經損傷患者常因對疾病認知的缺失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即使得到治療視力恢復也并不理想。外泌體有望成為這一狀況的改善者,它是一種由細胞內溶酶體微粒內陷形成的直徑在40~100納米的多囊泡體,含有蛋白質、mRNAs、miRNAs等遺傳物質,可實現細胞間物質交換及細胞傳遞。間充質干細胞衍生的外泌體來源更加廣泛,效果更強,在減輕視網膜損傷和炎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顯著降低受損視網膜中腫瘤壞死因子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的表達。
該團隊通過對近5年的研究總結確認,外泌體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成分并不是蛋白質,而是miRNA。miRNA對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干預可以通過多種信號通路實現,具體作用包括保護受損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活力及功能,促進存活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延長及再生,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周圍細胞增殖。缺氧條件下培養的人間充質干細胞中提取的外泌體還含有促進血管生成的蛋白質和miRNA,可降低小鼠視網膜缺血的嚴重程度。
近日,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歷經多年臨床觀察和分析,該醫院胰腺外科黃耿文教授團隊在國際消化病學期刊《消化與肝臟疾病》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詳細闡述了一種罕見、致命性胰腺炎——氣腫型胰腺炎的奪命規律。
不過,因為該病種的罕見性,截至目前,臨床上一直缺乏具有說服力的研究報道。對此,專家們只有不斷積累經驗和數據來開展研究。
氣腫型胰腺炎屬于感染性胰腺壞死的少見類型,而感染性胰腺壞死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團隊基于10余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治療,構建了一個包含300余例感染性胰腺壞死的前瞻性隊列和一個包含6000余例急性胰腺炎的回顧性隊列,對急性胰腺炎領域這一罕見病的奪命規律進行了翔實的數據研究。
在仔細分析了所收治的氣腫型胰腺炎患者的特點和病程規律后,研究團隊發現,該病起病兩周內器官出現氣體的患者,即便醫生積極救治,病死率仍很高。而起病兩周后才“生氣”的胰腺炎,預后和臨床結局則相對溫和很多。因此,團隊開創性地提出了以“氣體出現時間”為依據的分類方法,將起病兩周內出現氣體的這類胰腺炎命名為“早發氣腫型胰腺炎”,這是真正的奪命“惡魔”。同時,研究還發現,“會生氣”的胰腺炎愛挑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機體抵抗力較差的患者“下手”。這意味著,發現早發氣腫型胰腺炎患者,醫療人員要及早干預和治療。719D8189-C83B-4DA1-9864-9C0E99FD3F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