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萍
作為心理教師,如果你遇到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中的學生,給予心理幫助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到什么,避免什么呢?
案例:初一年級的小東,父母離婚后,媽媽帶著妹妹走了,爸爸生悶氣好幾天不回家。他像被父母拋棄了一樣,心里充滿了怨恨,恨父母為什么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他和心理老師說:“我一個人在家很害怕,心里很慌,不想上學了。”
每逢大事須靜氣,平穩情緒才能帶節奏,運用智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老師要穩住,切忌承載著學生的害怕與慌亂,跟著學生的節奏說:“他們真的太不負責任了,他們真的很過分。”老師要看到學生內在資源,肯定學生自己獨立生存的能力,與學校各方合力一起幫助這名同學。
案例:小青每周逃課去網吧1~2次,迷上了網絡游戲。小青的父母忙于生意,只關注分數,教育孩子簡單粗暴。小青在網吧一夜未歸,第二天早上睜著紅腫的眼睛,說著大不了輟學不讀書了,被班主任領進了心理輔導室。
共情、接納、理解是心理老師愛的能力,不要忽略當事人的反應,用關切和愛來陪伴和促進學生的改變。告訴學生:“這個輔導室是很安全的,老師看到你眼睛困得紅腫,可以在這里休息一下,等你想聊聊的時候,我們再做輔導。”小青躺在沙發上,蓋著老師的羽絨服睡著了。讓學生小睡一會兒,其實是讓學生放松,是建立關系,這已經就是在做輔導了。
案例:小欣的媽媽胃癌去世,小欣無法接受,覺得天都塌了,把自己關家里一周后來到學校,眼神呆滯、滿眼含淚,來到心理輔導室。
老師不要說道理,切忌說:“你這樣不行啊!你必須振作起來!”老師要給予希望,要讓學生領悟到任何困難或困境都是暫時的,在未來是能夠有所改變的,要引領學生發現和調動自己的內在資源。可以說:“我很驚訝,對于媽媽去世,我不知道你這一周是怎么面對的,你是怎么做到讓自己回到校園的?”
案例:毛毛被網友性侵,并且拍照和錄視頻威脅她。向班主任求助后,班主任做了報警處理。心理老師為毛毛做輔導時發現,毛毛出現了幻聽、幻覺。
幻聽、幻覺屬于心理健康水平嚴重偏離常態,要做危機評估,不要回避事態嚴重性,要客觀理性地看待毛毛的心理危機,了解自己的局限,建議家長及時轉介到專業機構或者醫院為毛毛做心理治療。
案例:四年級的小峰被高年級學生欺凌,午飯被搶走,還被幾個同學在推搡中擦傷手背。小峰問心理老師,能不能把傷害他的同學關進監獄。
心理教師要為學生先提供實際幫助,再做心理輔導,例如拿一些食物、用碘酒和創可貼幫助學生先進行手部擦傷處理,但是不盲目承諾能否把欺凌者關進監獄。
案例:心理老師輔導自殺未遂的小寧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使她情緒趨于穩定。小寧提出要求,希望老師能夠重點關心幫助她,做她生活上的朋友。老師回應她的信息比她預期得晚,她就對老師發一頓脾氣。
小寧沉溺在自身的傷痛里,希望老師時時刻刻能夠關心她。老師要有邊界的設置,要學會反省與抽離,按照約定時間進行輔導,以免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要跟學生做職業上的朋友,而不是生活上的朋友。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優先關注課題“中小學生危機處理的有效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EEA2020016)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