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紅
兒子今年初一,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屬于比較自律的孩子。但是最近半年有點兒對短視頻著迷,吃飯的時候總愿意打開手機邊看邊吃,這樣是不利的。今天早飯時,又想去拿手機,我勸他告別看視頻,精力集中吃飯。他還是克制了自己,但是明顯看出一副不開心的樣子。我知道兒子喜歡車,從更小的時候就多次開心地說過將來買個大越野帶著爸爸媽媽出去玩兒。于是,為了調節一下兒子目前不開心的情緒,我沒話找話地問了一句:“兒子,你將來掙了錢先買個大汽車哈,帶著爸爸媽媽去哪里呢?”“去海邊,可以買個房車,嗯,估計得攢10年錢……”我看兒子一下子就從不開心轉為開心,哎,畢竟是個孩子,變臉比翻書還快。
“到大學,你就可以談個女朋友,還可以帶回家來,你喜歡的女孩子我肯定也喜歡。”我真是自找沒趣,本以為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把天繼續聊下去,沒想到兒子的臉由晴轉陰,我趕緊又加了一句,“其實,上大學后,假期你就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去旅游,愿意去哪里玩兒就去哪里玩兒。”“你煩不煩,別說了行不?”我一時語塞,頓感自己話多了,趕緊喝完碗里的粥離開飯桌回到自己屋里。
幾分鐘后,我聽兒子也放下碗筷去了自己的書房,而且關上了門。之前,我和兒子之間有了不愉快,過三五分鐘他自己就把情緒調整好,然后主動找我來和解。可是,今天他卻沒有,我一邊刷著碗筷,一邊反思自己剛才的話語:“唉,跟這么單純的兒子講啥大學談女朋友的事呢!”
我想起兩件與此有關的事件,一個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一個經常去我家聊天的我父親的好朋友,有一次當著我的面說將來我不讀書了給我介紹一個好小伙,甚至提到了談婚論嫁之類,反正當時我對那個人和他說的話反感至極,那種厭惡的情緒至今回想起來還特別清晰。另一件事,是我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后,有個高二年級班主任說感覺班里學習氛圍不太濃厚,有些學生有青春期異性交往過密的苗頭,希望我去班里給孩子們講講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的問題。我當時想傳遞給孩子們的一個觀念就是:青春期對異性同學有好感是正常的,但是要把一切念頭都轉變成積極情緒,轉化成為成長動力。但是,那一節課,我一直關注到前排的一兩個小女生在上課時流露出的不屑一顧的表情,似乎很疑惑地在向我發問:“老師,您講這些干什么,我不喜歡聽。”也就是從那一刻,我篤定了一個觀念——青春期性教育應因人而異,不適合普遍開展。而且這一觀點至今未變。
刷完碗筷,我覺得今天我得給兒子一個臺階下。正好他早讀的英語書還放在飯桌上,我拿起來推開書房門,兒子看我進來沒有太多表情。我假裝來放書,摸了摸他的頭問:“兒子,是不是剛才媽媽說了你不喜歡聽的話?”他點點頭沒說話,我知道他早已經感受到了和解的氣氛。“讓我猜猜,是不是媽媽說什么談女朋友的事讓你煩了?”他又深深地點點頭,雖然眼睛一直盯著書本,我知道他感受到了我對他的理解。我繼續跟他解釋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和曾經不恰當的做法,最后他開心地對我說:“媽媽,你出去吧,我早就沒有不開心了。”
有時候,我們做大人的以為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可能作為某個成長階段的孩子真的不感興趣,甚至對大人的多事很反感,尤其是對于一個情竇未開的青少年不要過早地談男女感情的話題,個體情感認知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