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媽媽
在育兒上經歷了用力過猛卻收效不大之后,我感覺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方式適合我們。不再是我們對孩子嘮嘮叨叨要實現怎樣怎樣的目標,其實那畢竟是父母的目標而不是孩子的目標。
我一直認為女兒是上天賜給我的一份禮物。她從小就聰明伶俐、乖巧懂事、愛好廣泛,被夸贊為“別人家的孩子”。身邊總會有親戚朋友稱贊我和她爸爸教育得好,但這種贊美我們一直覺得受之有愧。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并沒有特別做什么,只是陪伴她做她喜歡的事,支持鼓勵她,做她的啦啦隊。
其實我們的育兒之路并非坦途,曾經遇到過溝溝坎坎,比如女兒的青春期叛逆。
女兒在不斷長大,身高、思想、心智都在成長;她成長的步伐很快,做家長的我們需要不斷調整,適應她的成長。小學三年級,女兒開始不用接送,自己上下學,繼而四年級自己去課外班、合唱團上課,逐漸形成了她獨立、有主見的性格。
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女兒對我們的話很不耐煩,經常說“不”,動不動就對我們發脾氣。讓她背新概念英語,不背;讓她看英文報,不看;讓她在上奧數課前做好預習,她拖拖拉拉,即使預習也是噘著嘴帶著怨氣;讓她做學習計劃,不做;讓她整理房間,不整理。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她的背影,或是她緊閉的房門。青春期叛逆就這樣猝不及防地來了。
我和她爸爸不禁反思,是我們哪里做錯了或者做得不夠好?我們是不是對她要求太高了?是不是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了女兒身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她不愿意和我們說心里話了?要怎么做才能改善與女兒的關系?心中有很多疑問,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不知曙光在何處。
我們自認為算是比較開明的父母,喜歡與孩子平等交流,愿意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孩子。我反省自己,為了照顧弟弟我還是忽略了姐姐的感受,陪伴她的時間大幅縮水,在照顧她生活的同時沒有很好地了解她內心的想法,缺乏交流,母女之間的聯結正在減弱。我必須做點什么改變現狀。
我逐漸了解到青春期孩子因為受荷爾蒙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孩子自己無法控制,所以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可能只是受荷爾蒙控制,并不是針對誰。青春期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但又渴望自由,怕父母干涉過多。青春期孩子身體更強壯了,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這種期望有時與自身實際能力并不匹配,從而容易引發焦慮、不自信。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自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在理想與現實間沖撞。我能做什么幫助她呢?就從理解她,重新和女兒建立聯結,改善我們的關系做起吧。
結合女兒喜歡繪畫、攝影、閱讀、逛書店的愛好以及她十一二歲的年齡,我選擇帶她去迪士尼樂園、知名設計師的珠寶展、世紀公園、蹦床公園、各種書店、濱江騎行玩耍放松。記得有一次去逛武康路,可以說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蕭伯納曾說過,“走進武康路,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武康路及周邊坐落著巴金、宋慶齡、張樂平、柯靈等眾多文化名人的故居。位于武康路和淮海中路交界處的武康大樓具有濃厚的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那天時而細雨蒙蒙,我和女兒漫步在武康路上,走走看看,駐足拍照,十分愜意。在多抓魚循環商店,女兒在書架邊駐足,拿起一本本書細細翻閱,我抓拍到幾張特別好看的照片。我們在武康大樓底層的冰淇淋店品嘗米奇米妮造型的冰淇淋;在藝術畫廊蓋章蓋戳,將武康路上的經典建筑印在精美的筆記本中;在雨中與武康大樓合影;在咖啡店喝檸檬氣泡水休憩閑聊。女兒對那天的安排和我們拍的照片特別滿意。我能強烈感覺到那天在愛的杯子里,水又加滿了。
孩子成長得很快,有時快到我們來不及適應。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學習英語很吃力,于是我陪伴她學英語,教她自然拼讀法、《新概念英語》,收效顯著,她的英語能力提升很快。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我這個“無證上崗”的英語老師,我也自然而然地以為可以一直陪讀下去。結果很快被現實打臉,她上初中后就不太愿意讓我陪讀了。在她不情不愿的情緒下我還是陪伴她讀了一段時間《新概念英語》和英文報,但考試分數也沒見提高。我想這樣學習效果不好,還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學習能力,那就不陪讀了。結果人家英語成績反而提高了!看來在孩子小時候有效的指令式管理現在已不再奏效,我突然想到恐怕是因為我們管束嚴格才招致女兒的叛逆反抗。也許到了我們該放手的時候,在生活、學習、思想上,不如信任孩子,放手一搏吧。
我們僅把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加以規定,其他涉及女兒的大事小情都交給她自己做決定,她的人生她做主。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我們僅向她提出建議,而不是像她小時候那樣作出指令。我將親子關系像其他人際關系那樣處理,多看女兒的優點,不抓住她的缺點不放,多鼓勵少批評。女兒玩微信,為了增加和她溝通的渠道,我會在朋友圈發布正面的帖子。有時發布我的工作動態:我喜歡專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喜歡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喜歡一直保持對知識的饑渴,走在不斷學習的路上;有時向女兒表白:“我很喜歡和你一起玩樂,走進你的世界,私心希望你一直有話可以和我講。謝謝你給我機會和你一起成長……我愛你,謝謝你也愛我。”
小樹苗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茁壯成長,女兒在愛和信任的滋養下也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活潑,每天放學回家很樂意和我們分享她在學校的見聞,我們也很高興做一個傾聽者。我是一個工作上嚴謹、生活上隨性的人,我喜歡以雙方都舒服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在育兒上經歷了用力過猛卻收效不大之后,我感覺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方式適合我們。不再是我們對孩子嘮嘮叨叨要實現怎樣怎樣的目標,其實那畢竟是父母的目標而不是孩子的目標。沒想到孩子的內驅力反而慢慢被激發出來。
女兒在初一上學期成功當選學校大隊委員,隨后當選班長。我們全家都為她高興。她平時熱心幫助老師和同學、默默為班級做貢獻終有回報,以后將以更高漲的熱情服務班級和學校。頭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之努力爭取;為競選做最好的準備也有勇氣接受最壞的結果。我們明顯看到女兒的成長,她更加自信了。
我沒想到,把親子關系處理好,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不對女兒高標準嚴要求,女兒反而更加積極上進。這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愛和信任是良好親子關系的底色,它給予孩子的不僅是安享富足生活的底氣,還有抵御沮喪挫敗的勇氣。我想今后我也不需要特別做什么,只要繼續做支持、理解、贊美和表揚她的啦啦隊就好。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