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波
有影響性談話其實就是心理咨詢師(或者是經過培訓的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運用一些心理咨詢的技術,通過與學生面對面的溝通,對學生短程、快速地進行有效的支持性的干預,也是一種對學生賦能的技術和方法。為了能夠有效地、快速地對學生進行支持性干預,賦予其力量,激發學生內驅力,在此介紹幾種方法。
在心理咨詢中我們經常會提到“同頻共振”這個詞,只有跟學生在一個頻率上互動,才會起到最大的共振效果。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我們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除了要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對方的習慣或愛好等去尋找共同話題,還可以用適當的自我暴露的方式,先去談自己與學生相似的經歷,讓學生了解,有“哦,原來老師也有這樣的經歷,看來不是我一個人才會這樣”類似的想法,引起共鳴,變對方被動為主動,表達情緒及心理,增進關系,達到有效支持、干預。這樣自我暴露自己的經驗、態度,可以給對方以借鑒,或引起共鳴和思考。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如果沒有感情、沒有愛地面對學生,那么可以想象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會讓學生看不到希望,甚至是感到絕望。所以我們要帶著愛去跟學生溝通,當我們感情飽滿地與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們就會帶著欣賞、接納的態度去看待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也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老師所關注,才會放下戒備,更好地敞開心扉。
教師對學生要及時表達關注,很多個體在發展中都有一個顯著的心理特點——尋求關注。我們看到很多在課堂上搗亂式的“好出風頭”的孩子就是在尋求關注。我們教師在必要時要積極給予欣賞式的關注,加以疏導,往往能夠挖掘出其內在的力量。這樣既解決了其“好出風頭”的影響問題,也能夠促進其在認知、情緒、行為上發生改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優勢。教師能夠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其實也是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尊重和積極關注,當然也是對其人格的尊重了,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同時也能讓其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尋回自己的自信。作為教師在關注學生時可予以積極反饋,“你已經非常……了”“你是怎么想到這個方法的”“你是怎么決定的”“我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等。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或者語言中透露出來的積極的點或者面,利用學生的優勢優點,用心賞識的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交流,培養其成就感、價值感,通過不斷地積累,很自然地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其內驅力,這內驅力就像火種、火苗,會逐漸地引向全面發展,也可能是引向縱向發展。
當然,我們在對學生表達積極關注的同時,要善于利用學生的潛意識的力量,使用人際期望效應,運用暗示等技術來給學生賦能。
有過這樣的研究,在信息傳遞的過程當中,肢體語言占比為55%,可見它的分量有多大。因此我們在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除了進行言語溝通外,一定要充分運用眼神、手勢、表情等非言語溝通,尤其是要抓住學生的姿態、語音語調、說話的節奏、停頓、沉默等非言語傳遞出來的信息。
當然,單就語言溝通而言,不一定要說很多的話,有的時候一句簡短的“嗯”“哦”也會起到促進學生繼續說下去的作用。其實這樣簡短的字詞所包含的意思是很多的,既能表達老師在認真傾聽,又能很好地表達老師對學生的理解與支持。
在溝通過程中,對于和內向的孩子談話交流,很容易出現冷場,這就要求我們注意搜集信息。可以在談話前有針對性地搜集,也可以現場根據孩子的態度表現及身上的非言語信息來尋找話題,尋找突破點,避免冷場。比如,可以就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顏色、穿衣多少等作為話題。而對于和外向的孩子談話交流,教師要注意向積極的層面引導,防止談話偏向。
另外,我們在和孩子溝通談話時也要注意身體上的親近。有時候并肩而坐,同性的也可以拍拍肩、攔肩等肢體動作,既具有撫慰作用,又拉近了心理距離,可促進師生更好地交流。
當發現學生的情緒、行為、經驗等有不一致時,可以適當質問,從學生表層的信息問題,通過質問,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覺察自己的行為、感受、態度等背后深層次的東西,這有助于學生自我反思和改變。
比如:當學生來咨詢時說到與朋友鬧矛盾,嘴上說著“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影響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感到很傷心”,而臉上卻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語言的引導,通過質問的方式,來讓這位同學看到他的言行不一致,那么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去看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地做出調整。當然這樣的質問要在彼此溝通順暢的前提下進行,老師要把握好質問的度,不能一味地去質問,窮追不舍,要根據情況做適當的調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要保持與學生站在同一水平高度下進行溝通交流,特別是對于小學生,甚至可以彎下腰,蹲下來等進行交流,因為這樣的回應是對等的,會讓學生感覺到你和他是站在“同一戰線”的,避免產生壓力感。
當然,在交流的過程中,除了從學生不同的心理的角度去察覺、分析、支持,乃至干預,從身體的角度上盡量不要直面學生的面部或者正對學生,避免其產生敵視、警惕的態度和心理。
另外,教師在和學生談話溝通過程中要注意其關注的焦點,及時回應,可利用語言、表情、動作以表達你也對此話題感興趣,從而達到支持的效果。
切忌以下行為:教師邊批改作業或者寫教案邊與學生談話、隨意打斷學生的傾訴等。當我們用一種對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學生會從這樣的信息當中感覺到被尊重和理解,才會真正放下防衛心理,對老師敞開心扉訴說煩惱,達到影響性的效果。
總之,只要教師掌握以上影響性談話的方法和技術,就能有效地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無形中達到賦能的目的,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