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萬物互聯;圖書館;線上服務
摘 要:萬物互聯背景下,服務仍然是圖書館的核心,不過是將傳統的現場服務轉變為新型的線上服務。在這一趨勢下,圖書館必須努力克服目前線上服務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實踐探索,為新時代環境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诖?,文章在闡述圖書館線上服務優勢的基礎上,客觀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以期為圖書館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化線上服務模式提供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2)05-0115-03
信息化時代,在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社會信息距離實現了零障礙,人、流程、數據、事物等結合在一起,網絡連接變得更為緊密,也更有價值[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圖書館更需要擔負起自身的職責與使命,通過轉變服務理念,探索線上服務模式,積極構建萬物互聯背景下的圖書館線上服務新業態。
1 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線上服務優勢分析
1.1 “零距離”線上服務
顧名思義,線上服務是圖書館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遞,在這種服務模式下,讀者不會直接接觸紙質文獻載體,也不用到圖書館服務現場,避免了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形成了“泛在閱讀”以及“碎片化閱讀”。在這種形勢下,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都成為信息傳播和展示的途徑,能夠在疫情防控期間實時傳遞資源。因此,讀者不用到圖書館服務現場就能利用這些新的傳播渠道獲取館藏資源,實現了服務“零距離”,極大地提高了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
1.2 新載體便捷服務
傳統圖書館主要向讀者提供紙質圖書、報紙、期刊等文獻資源,但在萬物互聯環境中,傳統紙質閱讀模式已經被PC端、iPad端、手機App等新的閱讀模式所替代。傳統閱讀模式所依賴的紙質文獻資料復本量低,并且是單向獲取,而線上服務模式則不同,其將單一的館藏資源及相應的服務內容通過新媒體渠道告知讀者,實現在線推薦資源、在線獲得問題反饋,深度挖掘館藏資源的再生價值,實現了圖書館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便捷化,突破了圖書館現場服務的經費限制、館舍空間制約,極大地改變了圖書館館藏資源獲取不暢、體驗感較差的問題。
1.3 低成本高效服務
圖書館線下服務依賴紙質文獻資料,而紙質文獻資料的復本量少,只能供給少部分讀者,既造成讀者時間上的消耗,也使館藏資源流動率和利用率較低,同時增加了圖書館的儲存、維護成本。此外,一些稀缺、珍貴的紙質文獻容易損壞,不能外借,復本數量也有限,不便于讀者利用。而線上服務依賴電子資源,只是依托于技術載體,卻沒有紙本消耗,更便于保存、管理,并能供給多人重復使用,電子資源的維護也比較方便。由此可見,在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線上服務能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效率,降低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成本和服務成本。
1.4 靈活性協同服務
圖書館線上服務依賴電信服務商、資源服務商與圖書館之間的協調合作。萬物互聯降低了用戶獲取文獻資源的成本,重塑了公眾信息獲取利用行為,因此,新型信息服務逐漸成為圖書館爭奪用戶的競爭力量[2]。因此,我國必須加強電信服務商、資源服務商與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提高圖書館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線上服務能力,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信息資源。在新冠疫情期間,服務商、資源商之間實現了良好合作,解決資源獲取的障礙和網絡不暢的難題,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及時推出了大量的限時免費資源,成為讀者的重要參考資料。由此可見,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技術力量整合和重組了圖書館的各個元素,實現了圖書館服務格局的新業態發展,圖書館服務類型已趨向信息資源獲取、組織、集成的知識服務、智慧服務轉化[3]。
2 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線上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資源應用標準
現階段,圖書館整合館藏資源通常按照各自的標準進行組織歸類,如:高校圖書館沒有按照學院的一級與二級學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整合,更沒有對重點學科資源進行整合和組織歸類,這對學科建設、學科發展都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推動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科學應用相互融合,學科領域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4]。很多圖書館沒有制定數字資源應用的核心標準,在資源的應用理念和應用方法上都不能合理分析各種信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數字資源超越了傳統文獻應用的范疇和水平,導致技術銜接脫軌。
2.2 缺少智能終端技術
在萬物互聯背景下,智能終端技術已經成為圖書館新業態發展的主導因素,圖書館的發展走向了智能化、信息化,二者結合共同為讀者提供智能化服務。紙質文獻借閱模式轉化為數字介質借閱模式,這是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文獻資源承載的信息傳輸、轉化的物質保障。移動設備、傳感技術等實現了書、人內部及外部的全面互通互聯。但是,在智能終端技術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趣味性開發不足、閱讀方式延展性不足,傳統的紙質文獻借閱模式深刻地影響著圖書館的閱讀和管理模式[5]。
2.3 欠缺人本理念滲透
人本理念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生產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6],政府相關部門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保障公共設施。但是,在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的很多自由開放式人本理念沒有得到全面、合理的拓展,阻礙了現代圖書館的功能應用和創新發展,難以充分發揮圖書館線上服務的功能。
萬物互聯背景下讀者的閱讀模式發生了變化,讀者需要的知識內容更加多元化,知識交流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這對圖書館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線上服務需要相關人員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及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獨立操作線上信息服務平臺,整合用戶數據,有針對性地進行消息推送。但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圖書館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比較薄弱,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難以應對圖書館的線上服務。因此,圖書館應該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圖書館員的信息素養、線上服務能力,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圖書館員儲備和更新知識,同時匹配一定的工作人員專職進行線上服務資源的整合、組織及管理。
2.4 個性化深層次服務不足
在萬物互聯背景下,數據海量累積,圖書館線上服務發展也有了大數據的支持,圖書館利用大數據可以提高線上服務的自動化、個性化、智能化水平,為圖書館定制線上服務的決策以及具體實施提供精準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在具備條件的前提下,圖書館可依托數據庫信息資源、智能終端技術,以應用軟件為手段,利用數據庫信息資源,整合信息發布、服務咨詢和資源利用,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個性化服務需求[7]。
但是,目前圖書館還沒有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研判讀者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只能針對性地對部分讀者群體提供資源推送和信息服務,距離面向所有讀者提供主動性、個性化的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需要重點進行資源與信息的整合與重組,實現數據庫資源的高效利用。
3 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線上服務的實踐探索
3.1 發揮數字資源優勢
萬物互聯時代,數據、信息和文獻資源數量越來越多。在海量的數據資源中,要實現面向讀者的精準化、權威化信息資源推送,需要一站式智能化服務。通過大數據技術,圖書館可精準分析不同讀者的需求心理、閱讀習慣,據此針對性地推送數字資源,實現個性化以及智能化的線上服務。另外,在萬物互聯背景下,虛擬和現實相對接,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實現了資源的高度整合,并且實現了跨界融合。在這一環境下,圖書館線上服務的開展必須積極應用新技術,實現內容、技術、服務三者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
3.2 利用云服務塑品牌
在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線上服務業態的特點是萬物互聯、全面感知,圖書館的職能也從過去的信息檢索、資料收集、資源管理逐漸演變為現代化的管理、服務以及傳播等,因此,圖書館線上服務也應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進行轉型,充分利用云服務平臺,降低圖書館線上服務成本,提高數據的儲存能力和破損恢復能力,為讀者提供安全高效、低碳環保、滿意舒適的個性化云閱讀服務模式。
3.3 契合線上服務潮流
在萬物互聯背景下,圖書館能夠實現樓宇自動化、應用網絡化、服務智能化等功能,更主要的是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有機整合的圖書館群體,根據用戶需求的發展變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實現圖書館業務的創新。首先,圖書館要注重全局性規劃,在此框架下制定合理的機制和規則,讓所有圖書館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有側重的特色化發展,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層面的應用上。其次,圖書館要傳承與創新并重。圖書館線上服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圖書館的智能互聯。同時,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又實現了智能化感知、識別、跟蹤以及監管。此外,云計算技術、智能分析技術能夠實現海量數據的處理,支持政府決策[8]。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圖書館逐漸產生了新業態和新的組織形式,讓讀者體會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創新形態演變,深化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下圖書館形態的演化發展。再次,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理念已經從以資源為主導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資源的社會效益。因此,圖書館員也應轉變服務理念、服務載體以及服務方法,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積極開展5G時代服務內容與方式的新探索。
3.4 提供個性化深層服務
服務是圖書館的核心。圖書館在萬物互聯時代實現了從傳統服務到新型服務的轉型和過渡,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圖書館要建設獨具特色的館藏文獻資源體系,打造多元化的讀者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用戶體驗。為此,圖書館可以對用戶的需求、心理、感受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信息資源的利用與共享及智能化服務,為讀者建立真實化、立體化、舒適的資源獲取體驗,為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不斷完善智慧服務[9]。
時下流行的新媒體是圖書館新業態發展的驅動力,新媒體為受眾接受圖書館線上服務帶來了新的體驗,為圖書館線上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因此,圖書館在線上資源建設上要不斷創新思維,更新理念,整合資源,利用自媒體的優勢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10]。
參考文獻:
[1]周波.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10(10):44-47.
[2]陳傳夫,李秋實.開放社會與圖書館發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1):16-37.
[3]金雅芬.略論圖書館深化服務問題[J].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2003(1):36-38.
[4]張榮.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困境與路徑探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76-80.
[5]陳益君.互聯網思維與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轉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1):46-51.
[6]王軍.新媒體背景下高等學校圖書館線上服務模式[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7(6):82-84.
[7]盧濤,雷雪.網絡信息服務質量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8(1):37-42.
[8]宋剛,鄔倫.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5-12.
[9]劉寶瑞,沈蘇陽.用戶體驗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7(6):43-47.
[10]陳益君.互聯網思維與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轉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1):46-51.
(編校:崔萌)
收稿日期:2022-04-20
作者簡介:王瑋(1979— ),山東省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