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吃吃喝喝的標準也越來越高。有的人看到食品標簽上一串串的化學名詞就心慌,擔心食品添加劑會帶來安全問題,甚至到了談“添加”色變的地步。而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食品添加劑往往就會成為“背鍋俠”。
但是,食品添加劑的存在幾乎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早在東漢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鹽鹵作凝固劑制作豆腐。從南宋開始,“一礬二堿三鹽”的油條配方就有了記載。事實上,食品工業發展到如今,已經離不開食品添加劑了。沒有添加劑的食品基本上在工業食品里無法找到。單純以防腐劑為例,如果沒有防腐劑,很多食品都不能大量生產,無法長途運輸,會因迅速變壞而造成浪費,更別說可能會因變質引發食物中毒個案。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食品添加劑有上千種。而在世界范圍內,食品添加劑的品種達到25000種,其中80%為香料;可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種,常見的有600~1000種。而且,發達國家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品種要更多,美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高達4000多種,而我國只有2000多種。
那么,是什么導致食品添加劑成為“妖魔鬼怪”呢?
一是非法添加物。
在相當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中,罪魁禍首是非食品類的添加劑,也就是所謂的“非法添加物”。以三聚氰胺為例,其用途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涂料、紡織、皮革等行業,不該用于食品加工。再如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中,“蘇丹紅1號”色素本是一種工業染料,常用于溶解劑、機油、蠟和鞋油等產品的染色工藝……這些添加劑本來就被禁止用于食品加工,在這些事件中食品添加劑是完全無辜的。
二是不按規定添加。

也有相當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現了食品添加劑的“身影”,但多數卻屬“人禍”,是由于人為添加過多,超過規定用量導致了安全事故。比如,2011年4月發生在甘肅平涼的牛奶中毒事件,最終查明原因為亞硝酸鹽中毒。亞硝酸鹽在肉類制品中被允許作為發色劑限量使用,但人如果攝入0.3~0.5克的亞硝酸鹽,
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即便食品真正實現了“0添加”,也不等于百分之百的安全、健康、營養。
比如,食品防腐劑是食品添加劑中的一大類,用來防止或延緩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的保鮮期和儲存期。有一些蛋白含量比較高的食品,必須要添加防腐劑來保證質量安全,否則就容易腐敗變質。因此,在適合的范圍內添加防腐劑,其實才是對消費者食品安全的保障。
適量添加食品添加劑,還可以減少和消除食品制作過程中產出的有害物質。比如在腌制某些食品時,適量添加抗壞血酸,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維生素C,可以有效降低食物中亞硝酸鹽的含量。
很多人愛吃風干腌制肉類、發酵類豆制品,這些食品在制作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能釋放劇毒毒素的肉毒桿菌,只要極少量就能使神經麻痹,進而引起呼吸衰竭,造成死亡。在食品工業化生產中,這些產品有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控制添加劑的用法和用量,生產也有標準流程,以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在生產過程中和進入市場前,專業技術人員還要根據國家標準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測。
所以,不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劑。規范、合法、適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無礙健康,還能為食品保鮮,增進口感。如果沒有防腐劑,我們可能就無法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只能停留在吃腐爛變質食品的年代。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食品安全最大的隱患仍是食源性疾病,而不是食品添加劑。

不少食品包裝上都標注有“0添加”“不添加合成著色素”“不添加增味劑”等字樣,并因此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對“0添加”,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沒有任何添加劑,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食品工業化生產的當下,企業加工的預包裝食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即便是自己家里蒸饅頭、烤面包,有時也少不了要用到相關食品添加劑。在中國食品科學院院士孫寶國教授主編的《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一書中,他經常提到這樣一句話:“我國制作豆腐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而鹵水豆腐里的鹵水就是最典型的食品添加劑?!?/p>
有的食品在包裝上做文章,醒目標注“0添加”,實際上卻也是“有添加”。大家對食品添加劑的知識了解不多,給相關謠言以及不良商家提供了機會。就是說,真正“0添加”的食品幾乎不存在,這只是商家宣傳的伎倆,不僅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還可能擾亂食品市場競爭秩序。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0年發布的《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要求不得標注“0添加”等字樣。該《辦法》正式通過后,將大大壓縮商家用“0添加”忽悠消費者的空間,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建議在禁止標注“0添加”之后,還要對商家在食品標識、廣告宣傳等方面的行為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