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函
小星同學要參加民族舞蹈比賽,想借寢室同學的民族服裝,躊躇了好幾天終于鼓起勇氣對室友說:“我要參加比賽了,可是我的衣服不太好看??!”室友回復:“你的很好看啊,比我的好看多了。”她很沮喪地想:看,她拒絕我了……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似乎很常見,與那些“社?!比耸肯啾?,“社恐”是更多人的現實困境:不善于與人交流,“我不想強加我的信念給別人”,或者“我不想說,因為說了也是白說,反正沒人聽沒人理”……這些想法都透露出了一種低落與哀傷,因為曾經被拒絕的糟糕經歷,所以自己總結出一套人際交往的原則——說了可能被拒絕還不如不說。
可是,不說真的等于我們沒有需要嗎?不是的。人有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面的需求,其中歸屬與愛的需求又被稱之為社交需求,是一個人希望與其他人建立情感聯系的需求,簡言之,我們渴望被愛與關注。我們希望身邊的朋友是愛我的,能時時猜出我需要什么,剛開始對方可能會去猜測然后做出努力,但很遺憾也許這個猜測不那么精準,所以我們會有一次次的失望,積累負面情緒,而對方感受到了我們的失望與負面情緒,他也會為自己付出的努力而不值得,所以對方會不想再猜,停止了努力,讓我們更加地失望……我們的關系也因此陷入了負面循環,久而久之,我們變得“社恐”了。
那么,我們能做點什么呢?
小星同學有借衣服的需求,可是她語焉不詳,希望室友能猜測到自己的想法,顯然沒有成功。她在老師的鼓勵下去跟室友說:“我想要借你的民族服裝,因為感覺比賽中它能讓我的形象獲得提升,能幫助我獲獎,我會非常開心的。我保證會清洗干凈,當然如果你介意,也可以拒絕我。”“咳,你早說是想借我的衣服啊,上次我還以為你是沒自信我還鼓勵你來著,我的衣服能上臺比賽我也很高興,咱的關系,別客氣。”
提出清晰明確的要求是我們學會社會交往的重要組成,它也是非暴力溝通的重要要素。想要獲得良好的社交體驗,首先我們需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么;其次我們可以預估下對方的反應,包括他的感受、想法以及愿意接受請求的可能性,做好心理建設;最后一定要向對方表示感謝或者理解,告訴對方他的慷慨使我欣喜若狂,是我們增加成功率的小秘訣。我們始終相信行為的改變是出于對彼此的愛,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所以在真誠的基礎上,勇敢的表達既兼顧了雙方的需要,滿足了彼此的社會交往需求,更能打破負面的人際交往模式,拉進彼此的距離。
勇敢地表達你的需要,不要害怕被拒絕,既能滿足自我的需求,更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系,何樂而不為。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