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洋姐,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女生,今年17周歲。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更加地了解、認識真正的我自己。于是我便想在此做一個自我剖析,這其中會引出一些關于人際交往、學習、性格、行為習慣的問題,希望能得到您的開解和引導!
自從上了高中以來,我很清楚地感覺到,我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了。或許是因為我主觀上認為認識一群素不相識的新同學并和他們打成一片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我選擇了不主動和他們結識,自然也沒有人主動來和我說話。但我自己也不會覺得孤單,甚至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好像是我喜歡上一個人做事的感覺。于是高一上學期,吃飯、放學、上學、集合等活動我通常都是一個人。
但我不明白為什么,當我一個人時,如果遇見以前的老同學或是認識的人,也可能是現在的同學和兩三個他們的朋友,我就會害怕他們看見我,和我打招呼,更害怕他們問我一句:你怎么一個人呀?因為我害怕他們猜測會不會是因為我在班級里和同學處得不好沒交到好朋友才導致落單,而這時孤獨之感便會涌上心頭。這讓我很困惑,我到底是真的喜歡一個人還是因為交不到好朋友才被迫一個人。可是我一個人的時候是真的很自在啊!
我想我的原生家庭是有缺陷的。小時候的那幾年,父母感情不穩定,經常夜半三更時吵架,吵得特別兇,有時候還會打起來。我時常被吵得睡不著,縮在床上心中充滿了緊張恐懼、不安害怕。現在我長大了,也明白了我父母到底是怎樣的人。父親其實是個很溫和懂得尊重我、理解我的人,相反母親(文化程度不高,脾氣暴躁)非常不尊重我和父親,還三天兩頭沖我們發泄脾氣,因此,我的父母經常吵架。因為這樣的家庭,導致我在學校里遇到了女同學之間吵架拌嘴、男同學之間打架等正常的事時,明明和我沒關系,卻會感到緊張不安。而當我自己和同學發生沖突時,明明是我有理,卻會底氣不足,氣場不夠強大,然后吵不過對方。吵不過的次數多了,心里就會積怨,腦子里會一遍一遍地回想與人爭論的場景,在心里不斷地用后來想到的強有力的話反駁當時的他們,以致于他們都淡忘了,而我還在耿耿于懷。我討厭這樣軟弱又記仇的自己。
學習上我是一個拖延很嚴重的人。我時而清醒,時而糊涂。白天在學習氛圍強的學校里,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么,想要過什么樣生活,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更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知道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我可以做到將70%-80%的精力投入學習中。可當我回到家里,面對手機和小說時,我就糊涂了,什么夢想理想都拋在腦后,腦子里只有“玩一會兒”,因此,我也可以將100%的精力投入玩樂中。結果就是一整晚一個作業都沒寫,第二天又無法向各科老師交代。到白天面對課業壓力和那些努力讀書的同學時我的上進心又會回來,然后就會為頭天晚上的偷懶感到自責后悔。
于是,上課時我emo,下課時我emo,完全沒有心思學習。但過不了多久(一天或幾天之內),我又會通過自我激勵找回學習狀態,但晚上我又照舊會偷懶。如此循環往復,令我非常痛苦。我下了無數次要努力追逐夢想的決心,就像立flag,可是它們都太輕了,不久之后就會倒了。現在我正和父母商量要住宿,或許這樣可以讓我上路(持久專注學習的路),但我依然對自己很失望,因為,我是源于抵抗不了來自手機、小說等的誘惑而選擇逃避,我戰勝不了它們!對于將要成年步入大學生活的我來說,這是很失敗的一件事。我甚至預想到這種不良習慣(不自律、頹廢、懶散、沒有學習激情)會伴我終生,使我注定不能成功!
希望能得到您的開導!
洋姐說:“沒有同伴,你就將暴露在危險之中”是一條早就寫進人類基因的信息。在自然界里,人類太弱小了,必須與他人合作才可能躲開危險,獵到食物,離群索居基本上就意味著死亡。現代社會由于各種公共系統的輔助,表象上人可以獨來獨往,但其實這只不過是那些曾經在自然界中必須由熟人來完成的幫助變成了由陌生人(比如快遞小哥或食堂阿姨)來提供。一個人能做的非常有限,我們必須借助他人才能夠放大自己的力量,他人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沒有他人的存在,個人的力量就發揮不了作用。
你害怕熟人見到你獨來獨往,實際上害怕的是他們在看到你總是落單之后,得出你這個人有問題、不好結交的結論,因而成為不受他們的朋友圈歡迎的人。不被同伴接納就會產生不安全的感覺。然而,與人結伴是生存的需要,卻不一定是心靈的需求。有的時候,我們有多迫不得已融入人群,就有多渴望遠離人群。你只是既想享受一個人的自在逍遙,又不想在所有時刻都成為孤家寡人罷了。
說到打嘴仗,有幾個人不是在事后常常感到自己剛剛沒有發揮好而感到特別糟心的呢?你的這種感受可不僅僅只有你自己有,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同樣的經歷。與人打仗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我們又不是職業吵架的,吵得不理想本來就是正常的,你要真想每次都吵成功需要的是每天都練習吵架。說到父母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他們經常吵架給你做示范,你都還學不來,如果你從來沒有見識過大人吵架,是不是在吵架當中你就更不會了呢?
你可以把自己看到同學打仗感到緊張不安歸因為父母經常吵架,但我也可以反向歸因,恰恰因為你父母經常在你面前發生爭執,你對這種場景已經習以為常了,在看到外人吵架的時候,你應該很習慣,甚至感到有樂子瞧。我并不贊成父母當著孩子的面激化矛盾,而只是說你的這種歸因未必客觀。我在飯店吃飯的時候,看到鄰桌打起來了,也會感到緊張,但是我相信這并不是原生家庭給我造成的,可能僅僅是因為我的警惕性比較高,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在學校里,你能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其實已經非常難得了。累了一天,回到家里還能夠自律、不拖延地寫作業其實是一件看似簡單卻十分難以做到的事情。不光是你,好多功成名就的人拿起手機來也是放不下的,每個人對抗自己大腦偷懶、愛玩的天性都不容易。有一個名人(我忘記他的名字了),特別愛刷短視頻,他說短視頻這個東西太讓人入迷了,也太影響工作了。為了逼迫自己工作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短視頻上,他的辦法是讓手機與他保持20米的距離。
如果有一個人對我們說“你可真讓我失望”,他的意思是你不可能完成我的期待了,我對你不再抱有希望。當你說“我對自己很失望”的時候,你其實要說的是就這樣吧,我不改了,我認命了。但是只要你還想著成功,你就必須對自己時刻充滿希望,今天做得不好,明天可以稍微改得好一點,明天也沒有做好,后天要更加努力一下,而不是回頭望向前天懊惱自己的頹廢與懶散。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