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 張淼 田莊
摘要:從德魯克對企業創新的定位和國有企業特點出發,提出國有企業青年創新管理要尊重時代特點,以時代解構推動堅持科學有效的創新方法訓練。尊重首創精神,堅持物質共享和精神共享并重的增益反饋機制并及時反饋,進而形成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等,讓國有企業青年會創新、想創新、能創新,有效釋放青年創新活力,進一步助推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德魯克;創新管理;國有企業;青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2]。依靠科技創新提供動力和支撐,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開啟我國第二個百年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4]。青年在國有企業創新發展中占據重要核心地位,有效激發青年創新創效活力,是新時代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命題。
一、德魯克視域對企業創新的定位
現代企業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不是科學,不是藝術,而是一種實踐[5]。他認為,創新是企業實踐中最重要的活動,通過創新有效激活企業資源并為企業創造效益[6]。他全面總結企業的創新活動,從企業為什么要創新、企業如何創新及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定位等方面總結企業的創新活動,為眾多企業成功進行創新管理提供了思路。
德魯克系統化創新實踐重點包括七大來源,包括意外事件、不協調事件、程序需要、產業和市場結構等四個企業內部觸發來源,以及新知識、人口結構變化、認知變化等三個企業外部觸發來源[7]。其中,企業內部的創新實踐活動主要為自主發展的需要,如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創新、流程再造管理、滿足管理要求及發展過程中碰到的企業意外情況。企業外部觸發的創新實踐,是同世界同步發展的需要,如新知識的產生會對現有技術及產業造成重大沖擊,20世紀末發生的信息技術革命即是如此;人口變遷也會導致創新的發展,如交通、人口結構等;而人們的認知也會對企業創新活動產生較大影響,如品牌形象等。由此,企業不斷保持創新,就需要緊密貼近世界、貼近市場、貼近用戶,緊抓機遇認真分析,并著手行動,通過明確的目標導引,提升創新的成功率。
二、尊重時代特點,堅持科學有效的創新方法訓練
(一)時代特點是推進創新實踐的重要前提
創新因時代而不同,偉大的創新就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精華。時代性,是創新工作開展的典型特征。堅持辯證唯物史觀,科學準確地把握時代特點,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和前提[8]。尊重時代特點,就是要牢牢把握時代的本質,從時代的需求、時代發展的階段特征出發,通過科學有效手段來實現創新的目的。正因為如此,偉大創新成果都是伴隨著時代發展而生。例如,蘋果手機是一項重大創新,十幾年前的誕生,是在3G網絡通信能力大幅提升、多點觸控技術取得突破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創新是企業活動的一種實踐,是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一項工作。牢牢把握時代特點,就是堅持辯證唯物史觀,有效總結過去和經驗,突出當前時代的歷史性和現代性的辯證統一,進而推動創新活動的開展。創新實踐的整個過程,包括創新機會發現、創新項目立項、創新過程管理、創新成果轉化等。德魯克指出,創新機會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意料之外的事、不一致的狀況、工作流程所需、產業結構的改變、人口的變動、認知的改變以及新知識等[7]。項目立項,則就需要創新人員把握創新機會,并可以向組織說明創新項目的價值,以取得成功立項。創新過程管理,就是確保創新項目能夠朝著既定目標不斷前進,攻克難題,形成創新成果的過程。創新成果轉化,則是將創新成果通過產業化的形式為企業帶來效益。由此,創新實踐必須以時代特點為前提,尊重當前時代的知識體系、普世價值觀、人口結構、產業生態、制造能力等。
(二)時代解構是系統創新方法訓練的重要路徑
創新實踐,是需要對時代進行解構的。著名哲學家德里達在海德格爾“在場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提出解構主義[9],他指出對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他強調用分解的觀念打破對象[10]。由此,西方哲學最終發展出還原論,乃至成為經典科學方法的內核。創新過程的時代解構,就包括創新機會發現、創新立項、創新過程管理、創新結果運用等。每個過程的分解和分析,都是一個科學方法訓練的過程。
按照創新實踐的整個過程,需要對企業青年進行科學有效的創新方法訓練。創新機會的發現,往往需要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面對市場、客戶、業務等工作最終要求,需要在了解并熟悉整個業務流程的前提下,思考業務過程是否合理,流程節點存在的意義,對創新機會提高警覺,發現有價值的創新機會。發現創新機會后,系統分析及研究創新機會并結合組織發展的方向評估創新的價值,也是需要有一個訓練的過程,確保能夠向組織說明創新機遇的價值,以取得組織資源的支持。創新過程管理,需要梳理創新活動的最終目標以及可能存在的重點難點,必要時還需要提供增加資源支持其創新結果的達成。最后就是創新成果的轉化,則需要將產業化的思想同創新成果相結合,并注重各個環節的成本效益,最終面向市場和客戶,能夠為客戶創造價值,同時讓企業獲得成功。
三、尊重首創精神,堅持互利共贏的創新機制打造
(一)首創精神是培育國企青年創新精神的重點
企業依靠創新發展,必須尊重創新者的首創精神,建立一個互利共贏的創新機制對于企業持久的發展至關重要。德魯克將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聯系起來,將其視為企業持續成功的最重要兩個因素。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五層含義:首創精神、成功欲、甘冒風險、精明理智、事業心。首創精神,已經成為企業家精神的第一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以來,為不斷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弘揚企業家精神,鼓舞著廣大企業家更加積極進取、奮發有為。首創精神的培養,是新時代青年創新發展的重點,是未來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組成。
(二)物質共享和精神共享并重的增益反饋機制
企業依靠創新發展,歸根結底必須建立互利共贏的創新機制。尊重首創精神,就是讓創新者在實現創新發展后獲益,尊重創新者為組織為企業所釋放的企業家精神。互利共贏的創新機制,既包含物質共享,也包括精神共享[11]。創新者的實踐活動,為企業帶來效益后,企業需要及時反饋,讓創新者體驗到創新的收益,并在組織范圍內形成示范效應。新時代的青年創新者,往往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創新成果形成示范的初期,物質對創新者的獲得感比較大,但隨著產業的推廣和發展,精神方面的獲得感會漸漸成為主要方面。因此,尊重首創精神,建立物質和精神互利共贏的創新機制,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
新時代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及時反饋成為當代青年各項活動的一個特點。由此,創新機制的打造需要建立在物質反饋和精神反饋的雙重增益中,并且需要及時反饋。最終,讓創新者能夠在取得創新成果后,及時地得到物質獎勵,及時地享受到精神尊重,帶動其他創新者持續努力,形成一個良性的創新機制和氛圍。
四、尊重主體地位,堅持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形成
青年往往是創新的主體,企業重視青年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塑造強大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青年的思想、價值觀也與時俱進,創新文化也必須緊跟時代不斷更新。德魯克說,企業雇傭員工的時候,雇傭的是整個人,而不是他的一雙手或是身體的任何一部分。創新文化,本質上是創新主體尊重、認可、舒適、放松的一種人文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創新者能高效發揮其長處、進取心、責任感和能力,為企業創造價值。
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是以創新主體為核心的創新環境體系,包括多學科交融的機會和氛圍、相互尊重的平等地位、獨特個性發揮的空間、對價值評估的遠見卓識、對首創知識的保護、攻堅克難的精神等,都是組成創新文化的要素。企業要保持打造并及時更新創新文化的敏感性,從企業自身情況出發,定期或不定期評估創新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管理是否有利于創新實踐的開展,并持續更新創新文化軟實力,促進創新成果不斷助推企業發展。
五、結論
創新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青年是國有企業創新的主力軍。本文從德魯克對企業創新的定位和國有企業特點出發,提出國有企業青年創新管理要尊重時代特點,堅持對時代的辯證唯物史觀,牢牢把握時代解構的重點,形成創新要素,并以此來分解創新全過程,讓青年會創新。尊重首創精神,既是形成良性創新機制的需要,又是打造創新文化的需要,而物質共享和精神共享并重的增益反饋則是現代創新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由此,尊重主體地位,堅持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必然形成良性的創新驅動循環,讓創新者成為企業的亮點。新時代以來,國有企業依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共識,良好的創新管理機制,就是讓青年會創新、想創新、能創新,有效釋放青年創新活力,解決卡脖子技術,共同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2.
[2]慎海雄.習近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3.
[3]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5.
[4]《雷鋒》雜志主編.新時代雷鋒精神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8.
[5]肖新平.中國基層公務員考核管理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6]任俊宇.創新城區的機制、模式與空間組織研究[D]. 北京:清華大學,2018.
[7]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8]荊蕙蘭,任曉偉.新時代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必然邏輯、價值指向與實踐進路[J].長白學刊,2021(6):33-39.
[9]高斌,段鑫星.我國省域創新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1,37(12):70-73.
[10]張慶熊.在與現象學的對照中解析德里達的解構主義[J].哲學動態,2021(2):102-112,129.
[11]張武科.基于接受者視角的親社會消費與幸福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作者單位: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