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裕祁
當你處在困擾之時,請不要停下嘗試的腳步,除非你已經接納了現狀。
在這段經歷中,我看到了當事人本身具備的強大心理素質,既有著理性、反思,又有共情和理解。沒有因為他人的誤解、議論而破罐破摔,做出過激的行為。但這也是最讓人心疼的,越能夠理解他人的人,越發不容易因為他人的過錯,而將委屈和傷感向外宣泄,因為他們最理解被人傷害的痛,最終陷入循環,茫茫不知出路在何方。
也許現在,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是別人不再議論,老師和家長不再猜測,還是自己能夠找回積極的狀態。雖然來自外界的聲音會帶來很多困擾,但往往我們很少要求他們立刻做出改變,因為我們很清楚,相對于調整自己,改變他人是非常困難的。
那么不妨看看,當下我們能夠做的是什么?在同學的議論、老師和家長猜疑的背后,其實是對當事人的關注,是對于他們所認為的“早戀”的負面影響的關注,而在這種潛在的消極期待下,一旦當事人表現的不理想,便會與“早戀”相關聯,而忽略其他的影響因素,正如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
更有效的調整方向是,將關注點從他人的聲音轉回到自己的目標上,帶著積極的期待,用收獲和成長,去打破消極期待的“魔咒”,讓流言不攻自破。就像乘上一輛公交車,乘客上上下下,周圍聲音繁雜,但是我們卻不會因為旁人的干擾而中途下車,因為我們知道,在目標的站臺上,有著更多我們所期待的美好。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