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禾
女兒:我想報名學校的街舞社。
媽媽:你從小就不好動,適合參加街舞社嗎?
女兒:所以我才想去學習嘛,當然會兼顧好學習的。
媽媽:你總是想到一出是一出,干事情三分鐘熱度!學習又懶,再把時間浪費在學舞蹈上,怎么兼顧?
女兒:唉……
聽了這話,瞬間,女兒感覺被一股氣擊中,覺得很受傷。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應,后來,也就慢慢沉默了。在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很常見。但就是在這些簡單的談話中,我們卻會感覺到很受傷。
你的父母說過這些話嗎?
“你看你總是這么馬虎、沒耐心!”
“我們家孩子就是膽小,沒辦法!”
“你們家的孩子才懂事,我們家的就不行!”
心理學家克勞特邀請了一群人參與慈善事業,根據他們是否捐獻的情況,分別為這群人貼上“慈善”或“不慈善”標簽。同時,他也邀請了另一群相似背景、條件的參與者進行慈善捐獻,但這一次,沒有為第二批參與者貼上不同的標簽。不久之后,克勞特再次邀請這些人做慈善,那些曾被貼上“慈善”標簽的參與者,明顯比那些沒有貼標簽的人捐獻得更多。而被貼上“不慈善”標簽的人,則捐獻得最少。
當某個人被貼上某類標簽時,他就會在潛意識中進行自我管理,使自身的行為與被貼上的標簽相一致。這種現象,叫做“標簽效應”。無論是好是壞,“標簽”都潛移默化地對一個人有著強烈關系呼吸的影響。給一個人“貼上標簽”最直接的結果,往往是使這個人朝著這個“標簽”所喻示的方向進行發展。
正如上述情景中的女兒,原本是滿心歡喜想要學習一項技能,卻被媽媽貼上了“你不適合”“干事情三分鐘熱度”“學習懶”這些負面的標簽,久而久之,女兒也就從內心相信和認同了這些“標簽”,認為自己真的不適合跳舞,做事情總半途而廢。而這常常會導致她非常挫敗,進而阻礙她在生活去嘗試和探索,無法相信自己,甚至對自己產生更多負面評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免不了會接觸到各種“標簽”。面對強大的“標簽效應”,我們所能做的,是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不讓自己的人生被負面的“標簽”定義、束縛。同時,我們也要避免給他人貼上負面的“標簽”。
第一步,停止對自己的批判。從表揚自己開始,比如:“我今天又完成了一件以前我不敢去嘗試的事情,我一直在突破自己。”“今天雖然不順,但是我覺得有一些地方進步了。”諸如此類,將關注點始終聚焦在自己的進步中。
第二步,為期待的自己畫像。很多時候,外界的評判你大可不必過度在意,重要的是,你想成為的自己是什么樣子?希望自己擁有哪些品質?你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一位榜樣,激勵自己。
第三步,尋找自己的閃光點。沒有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回憶你曾做過有成就感的事情,從中多多挖掘自己的優點。
請堅信,任何人都不應該被別人的“標簽”所定義,你只由自己定義,人生只由自己書寫!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