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春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從教26年,任高年級語文教師及班主任,獲北京市西城區優秀班主任稱號。曾有多篇文章在全國及市區各級各類論文比賽、征文中獲獎,在書籍雜志上發表過多篇文章。
周一的品德課上,楊昀翰因為答對了同學提出的問題,得到了那個同學獎勵的一塊孝感麻糖。課間,他把糖放在了飯盒里并收進了座位。再上課時,他發現糖不見了,就立刻告訴了我。
我想:只有幾分鐘的時間糖就沒了,肯定是某個同學拿了。要想查出來,幾乎不可能。因為糖肯定被吃了。沒有了證據,誰會主動承認呢?就算沒被吃掉,一塊小小的糖,藏起來太容易了。但是,即便如此,我還是希望通過此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東西雖小,但行為的性質和危害是嚴重的。
于是我立刻對全班講了這件事,分析了這種行為的危害,并提出希望:希望拿糖的同學能悄悄地把糖還回去,或者寫張道歉條給楊昀翰。最后,我對全班再次重申了以前提出過的要求:未經允許不能私自動他人的東西,更不能拿走他人的東西。如果看到這樣的現象,也要及時制止。
第二天,我得知沒有同學還糖或寫道歉條,于是我布置了一篇隨筆,題目叫“由一塊糖的‘失蹤’引發的思考”,并發信息與家長們溝通,請家長配合教育。
第三天,我批閱了隨筆,精選了內容。在下午心理課時,我們交流了對這件事的思考。學生每讀完一篇隨筆,我相應地進行點評和引導,同學們則即興發言。
我以為趙老師就問問誰拿了我的糖,還給我就是了,沒有多大的事。可當聽到趙老師嚴肅地說:“拿別人的糖不是一件小事,今天拿別人一塊糖,明天拿別人一支筆,長大后就可能犯下很大的錯誤。”我馬上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這些話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懂得,只要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哪怕再小、再好,也不能去拿。如果你今天動一下,明天拿一個,以后就可能養成不良的習慣,犯下更大的錯誤。
通過這次丟糖事件,我懂得了,今后不但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更不能隨便動別人的東西。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點評:楊昀翰是多善良、多寬容的孩子,文中絲毫沒有譴責拿糖的人,而是反思自己的想法,談自己從中受到的教育。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楊昀翰得到糖塊時,非常開心。他沒舍得吃,小心翼翼地放到飯盒里,肯定是想慢慢品嘗。也許他還想帶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分享這份學習的甜蜜。但是,不知是誰,一念之差,剝奪了別人的快樂!
這次麻糖“失蹤”事件,使我想起《三國志》里的話:“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管別人的東西有多好,不是自己的一定不可以拿走。一塊小小的糖,隱藏著一個人的品質。
我希望那個拿了糖的同學也能明白這個道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點評:她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當事人的感受,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媽媽的神情十分凝重,她一把把我拽到跟前,表情嚴肅地說:“看著媽媽的眼睛,告訴我,你拿沒拿這塊糖?”“沒有,我真沒拿!”我面紅耳赤地辯解道。聽到這,媽媽的目光變得柔和了許多。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世界上五顏六色的東西很多,你不可能全部擁有。如果想要,一定要通過正當的途徑。”
“未經別人同意,私自拿走了不屬于自己的物品是錯誤的。如果別人未經你同意,私自拿了你最喜歡的拼插玩具,你會怎么樣?一定很難過很生氣,對不對?”我使勁點了點頭說:“嗯,媽媽,我懂了。”
媽媽的一席話,讓我領悟到:不僅要學習好,還要有良好的品質。
老師,我覺得您讓我們寫隨筆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偷糖的那個人一定寫得“格外有趣”。為什么呢?因為他如果不承認錯誤,就只能掩飾自己,和別的同學一起說這種行為有多么大的危害,等于是自己指責自己。那他在寫隨筆時,是怎樣的心情啊?一定很糾結,因為他要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的行為。這種感覺多難受啊!還不如勇敢地承認錯誤呢!
在交流中,同學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展現了寬容大度的胸懷……沒有人猜測是誰拿了這塊糖,也沒有同學譴責拿糖的同學,而是以這件事作為自我教育的契機,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氛圍很感人。我想:當事人身在其中,一定受到了震撼和教育。
下課后,楊昀翰對我說他收到道歉條了,他已經知道是誰拿的了。我立刻對全班宣布真相大白,楊昀翰收到了道歉條。讓我們對這樣勇敢誠實的行為表示鼓勵!大家的掌聲突然一下子響起來,大家的表情都很激動,很興奮。最后我說:“這件事已經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請大家不要再追問是誰、不要再議論,給同學一個改正的機會。”大家都表示同意。
之后我給家長發了信息,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家長放心的同時,不要再追問這人到底是誰,不要給這個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
第四天得到部分家長的反饋,如:“前天回家,孩子寫糖‘失蹤’的隨筆,當時我很擔心,假設這個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應當怎么教育他,既能讓他感覺到錯在哪里,又能不因此而讓孩子背上包袱留下陰影。昨天收到您關于此事處理的結果,作為任何一個孩子的家長都應該感到很欣慰,真的!謝謝您!”
那么到底是誰拿了這塊糖呢?原來是兩個女生一起拿的,分著吃了。在她們分別主動找我承認錯誤后,我再翻看她們的隨筆。看到正如中隊長分析的,寫得“格外有趣”。
當事人1:誠實,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如果你失去了本分,你就不配做人。希望偷東西的人能主動地找到老師承認錯誤。
當事人2:從這件小事使我想起了小時候大家都會背的《弟子規》中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古代圣人就教育我們,即使是小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未經允許,絕不能拿別人的東西,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想這位同學一定是嘴太饞了,才忘記了圣人的教訓和做人的道理。想起這次麻糖風波,真不該發生。它破壞了我們班里的班風。我建議這位同學勇敢地站出來承認錯誤,大家會原諒他的。
由此可見:寫隨筆時,兩個同學還不打算承認錯誤,還在極力掩飾自己。但當大家交流之后,卻主動承認了錯誤。是課上同學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交流打動了她們的心,使她們勇敢地承認了錯誤。這正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結果,是集體的力量使很難查出真相的事情真相大白了。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