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都福建省安溪縣,一提起制茶能手,許多人都會想到溫文溪。他,一個退伍老兵,從對茶葉一竅不通到茶葉專家,憑借在部隊服役時養成的勇于吃苦、敢于拼搏、勤于思考的優秀品質,不斷創造出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彩人生,并榮獲“中國制茶大師”“國家一級評茶師” “全國優秀農民工”、福建省“最美退役軍人”、泉州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和全國優秀創業創新項目、全國發明金獎等獎項。2021年7月初,他還作為全國先進模范人物代表,受邀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
熱血男兒,敢當軍中排頭兵
溫文溪出身貧寒,自幼生活在安溪一個偏僻的山村,曾靠踩三輪車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1995年12月的一天,對于他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穿上了一身嶄新的草綠色軍裝,胸前佩戴著代表全村榮譽的大紅花,望著前來送行的父母和絡繹不絕的鄉親們,他心潮澎湃,一個做了多年的夢,這一天終于實現了,他走入了向往已久的軍營。
對于部隊的生活,一般人都會感到艱苦、枯燥,而溫文溪卻覺得對自己是最好的磨煉。他所在的二連,是一個具有英勇戰斗、頑強不屈光榮傳統的英雄連隊,在戰爭年代,曾被上級授予“三立戰功連”光榮稱號。能在這樣的連隊當兵,溫文溪倍感光榮,并決心刻苦訓練,為連隊增光,為軍旗增輝。他入伍時,身高近1米8,但體重只有100斤。新兵訓練期間,體能訓練一度跟不上,為不影響連隊訓練成績,他堅持每天中午不休息,每天“3個100,1個5公里”(仰臥起坐100個,俯臥撐100個,舉啞鈴100個,跑5公里),加班加點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新兵訓練結束,由于訓練成績突出,他被評為訓練標兵,后來又被選送到師教導隊參加預提班長培訓。成功,總是向那些奮力拼搏的人展開擁抱的雙臂。1996年8月,上級要挑選一部分官兵參加軍區組織的聯合軍事大演習,入伍不到1年的溫文溪,又以過硬的軍事素質,力挫群雄,被選中參加。1個多月的演習中,他風里滾、雨里爬,斗烈日、戰酷暑,圓滿完成了演習任務,受到了演習指揮部的表彰,為這支英雄的連隊增添了新的榮譽。當兵第一年,他就被評為優秀士兵。
軍人的風采,在人民的危難中更耀眼,更顯價值。1998年7、8月間,百年不遇的洪災襲擊了江西九江,溫文溪隨這支英雄的部隊,開赴九江抗洪搶險。當天,一下火車,身為班長的他,便率先帶領連隊突擊隊,跑步投入當時的決堤口,開始填堵。由于水情危急,任務艱巨,他們吃住在堤壩,過上了天當被、地為床的日子。特別令溫文溪難忘的是,8月19日凌晨1點,他所在的團突然接到上級的通知,長江的洪峰又要經過九江,抗洪指揮部要求在早上8點前,在原決口的堤壩后面,再筑一條新堤壩。溫文溪又隨部隊火速趕往堤壩,第一個扛起沙包奔跑起來,一連運了200多個沙包,肩膀、手臂和雙腳,都磨破了皮,有時還流著血,卻仍然不顧。經過全團官兵的連續艱苦戰斗,用了5個多小時,筑起了一條長40米、寬5米、高近2米的白色“長城”,提前1個多小時完成了任務。在抗洪的戰斗中,溫文溪為宣傳一線官兵的抗洪事跡,擴大軍隊的英勇形象,他還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抓住抗洪間隙,宣傳報道身邊的典型,在當地的《九江日報》發表抗洪作品多篇。當時,九江籍已確定轉業正在家鄉聯系工作的本部隊政治處主任,在電視上得知自己的部隊來抗洪搶險,主動找到部隊,投入抗洪突擊隊,連續幾天同官兵一起背沙包、堵堤壩。對此,溫文溪利用休息時間,寫出了長篇通訊《“突擊隊”里的老主任李謙》,在《九江日報》頭條刊登。這一次抗洪搶險,溫文溪也被上級授予“抗洪搶險先進個人”,還火線入了黨。
退伍回鄉,
不畏艱難創佳績
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兵。1999年12月,已超期服役1年多的溫文溪,再加上考軍校又超年齡,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軍營,回到了家鄉。但此時的溫文溪,不再是5年前處處書生氣十足的小青年了。當他看到故土山險路窄,交通閉塞,還在溫飽線徘徊的村民,在心生難過和焦慮的同時,決心靠軍人的頑強和拼搏,在自己的家鄉努力脫貧致富。因此,貧窮和落后沒有讓他選擇離開,反而更堅定了他的艱苦創業之路——包山種茶。他找到村委,主動承包了村里10多畝荒山,開始了他的種茶事業。
創業是艱難的,對于一個剛退伍的軍人,雖然平時對村里種茶的鄉親做了一些了解,但對如何種好茶并不太懂。當然,種茶技術,他可以學,最困難的還是創業初期資金的短缺。由于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面對承包來滿山亂石、山蜂、棘刺的茶園,他沒錢請人,自己起早貪黑,用了近1年時間,雙手開墾茶園,經常是手、腳、腿傷痕累累。沒錢買茶苗,他就利用農閑時間,當摩的車夫,甚至去做液化氣、礦泉水搬運工等,積些小錢做種茶成本。每年,他又在茶園“休時”季節,抽出一定的時間,到廣東、廣西等地打工,積累發展資金。辛勤的付出,終于有了收獲。2007年,他第一次參加安溪縣第四屆烏龍茶審評、拼配、烘焙大賽,就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然而,短暫的榮耀并沒有給他帶來過多喜悅。由于自己不懂行情,種的茶葉價格太低,除了成本,收入并不多。不過,這次成功,不僅鼓舞了他的信心,也擴大了他的視野。于是,他產生了堅守一輩子制茶的念頭。
制茶是一門沒有“公式”的技術活。為了學藝,他背著行李來到當地多家有名的茶廠學習、交流制茶。每逢春茶、秋茶盛產期,溫文溪都會前往當時享有盛名的西坪、感德和祥華等產茶鄉鎮,吃住在茶農家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制茶技術。在制茶實踐中,他體會到,要制好茶葉,管好茶園是第一關,茶青好,炒制出的茶葉才有可能好。于是,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溫文溪就帶領茶農,到茶園里除草、耕鋤、修剪,茶樹種植好了,待到采摘季節,還要選擇晴天中午進行采摘,而后及時送到茶葉加工廠,進行制作。制茶,看似簡單,其實工藝流程多、要求高。從新鮮的茶葉被采下山來,到制作成為一片片清香宜人的好茶,需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和干燥等六七道程序。全程下來,一般都要30多個小時,而溫文溪經常帶領茶農們不眠不休,不厭其煩,認真操作。
辛勤的汗水,終于澆灌出嬌艷的夢想之花:他一路開掛,獲得安溪茶都第五屆評茶師培訓班評茶技能競賽第一名、第十屆中國海西鐵觀音茶王賽金獎茶王稱號。2012年10月榮獲“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榮譽稱號;2014年12月取得福建省首屆制茶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2018年3月入選福建省優秀“百人計劃”;2019年1月入選福建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2019年3月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制茶大師”榮譽稱號。
超越自我,勇于探索立新功
如今,在茶都福建省安溪縣,溫文溪是業界赫赫有名的制茶大師。
面對頂頂桂冠,溫文溪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停止他鉆研的腳步。他開始琢磨制茶的研究和技術改良。
做青是烏龍茶鐵觀音最關鍵的一道程序,也是最為復雜、最為艱辛的環節。還記得12年前的一個春茶生產季節,溫文溪在一次制茶做青的“搖青”步驟時,由于勞累過度,躺在做青間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等醒來時,時間已過,所有的鮮葉萎凋過度,只能作爛葉倒掉。從那時開始,溫文溪便萌生出一種念頭,如果能發明一種機器完成“做青”環節,那可是制茶人多大的福氣啊。于是,他開始抓住各種機會,拜訪對烏龍茶加工方面有研究的專家,利用空閑時間研讀茶葉書籍,參透烏龍茶做青機理。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論文《烏龍茶做青機理與做青機開發初探》在安溪縣茶葉學會學術年會上,獲優秀論文獎。雖然是小小的獎勵,但讓年輕的溫文溪找到了繼續探索的方向。當然,這是一個大工程,不僅要熟悉制茶學知識,還要熟悉機械原理。于是,他走遍烏龍茶主產區,深入了解各地做青方法、做青機械的迥異之處。平時,一有空就拿出紙張和筆,圖紙一張又一張地畫,有時候半夜一有靈感,馬上翻身起來繼續畫。圖紙畫出來了,但實施更為困難,空壓機、PLC控制系統、電機、千斤頂……“做青機”所涉及的部件非常多,到哪里買?怎么搭配才合適?一個個問題,獨自一人完成一件設備的發明,實在太難。但改變制茶“做青”環節的艱辛初衷使他持之以恒地鉆研下去。終于,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想盡了各種辦法,第一臺“自動做青機”的雛形終于完成了。
但是生產出設備才是第一步,如果用設備完成自動做青還要經過各種各樣的實驗。閩南制茶有句俗語叫:“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意思就是要根據不同的天氣,不同的鮮葉改變不同的做青方法。氣候有千百種:晴天、陰天、雨天、南風天、北風天……鮮葉也有千百種:按不同品種分安溪就有幾十種;按不同采摘方式分有早青、午青、晚青、露水青、雨水青等;按鮮葉不同狀態分有大小、厚薄、老嫩等。做青是“活”的,但機器是死的,怎么把“死”的設備整“活”過來,那才是真正考驗人的時候。為了確保設備能夠自動完成做青,而且還要做出好茶,就必須在各種各樣的不同氣候條件下對各種不同鮮葉進行實驗。經過了上萬次的實驗,“一種自動做青機”設備終于有了一套完整的制作程序并申報了發明專利,真可謂是十年磨一器。
2020年5月,“全自動做青機”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突破了幾百年來眾多科研機構無法攻克的難題,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也有效提高了總體烏龍茶鐵觀音的質量,實現了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還榮獲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一等獎,在第二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
砥礪奮進,成就輝煌。溫文溪在茶葉行業上,勇于超越自我、敢于挑戰、不斷創新。自2010年以來,為了攻克制茶技術難題,每次在制茶過程中,都要認真記錄不同鮮葉、不同溫度、不同濕度、不同做青環境等有關的數據,再把數據輸入到設備中,進行分析研究。對此,他不僅在制茶上成績斐然,在理論研究和科研上也成績突出:近幾年,他先后出版和發表了《茶葉基礎與茶文化》《淺談熱化反應在濃香型鐵觀音加工中的運用》《兩岸茶葉產制銷經驗分享》和《烏龍茶熱化反應的關鍵技術與品質特征形成的關聯性研究》等論著,還發明了“一種自動做青機及其控制方法”“一種烘焙茶葉快速散熱機”“一種半發酵蒸青茶的加工方法”“一種可往復包揉塑形的茶葉包揉機”等多項發明專利。
奉獻為民,譜寫時代新篇章
奉獻是軍人的本色。始終懷有軍人情愫的退伍老兵溫文溪,不僅是茶葉行業的領頭雁,也是當地脫貧致富的排頭兵。他常說,一個人發展得再好,再有名氣,沒有帶動老百姓富裕,不算真正的富,也體現不了一名退伍老兵的人生價值。為帶領廣大貧困茶農脫貧致富,助推鄉村振興,2016年10月,溫文溪創建“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傳習所”,積極向茶農傳授自己制作鐵觀音的技藝和發明的專利。5年多來,開展培訓講座800多次,培訓茶農、學員、徒弟2萬余人次,還培養了56名高技能人才,讓100多戶低收入茶農收入翻番。
在幫助貧困戶取得良好成效后,溫文溪又構建了“傳習所+茶農+茶企業”的多方共贏模式,結對廣大貧困茶農進行指導幫扶。他在與省級建檔立卡的貧困村結對時,有效進行茶園土壤改良與生態修復,普及制茶技藝,打造了全縣示范性茶園與茶品,并經努力實踐,創造了通過創新的模式、創新的設備、創新的產品帶領廣大貧困戶茶農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2017年以來,共幫助14戶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致富,讓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成員和殘疾人得到就業。2021年2月,他被安溪縣評為“脫貧攻堅表現先進個人”。個人的先進事跡也被央視一套《新聞聯播》和央視七套《老兵你好》等欄目播出。
幫扶成果是喜人的,但背后充滿著無限的艱辛。安溪縣大部分鄉鎮遠離縣城,他經常是早出晚歸。由于妻子在鄉下小學任教,家里小孩沒人照顧。有時家里人也有些不理解,三天兩頭要下鄉,而且常常是無償給茶農培訓,連路費也要自己倒貼。特別是有的茶農,因文化素質較低,普通話聽不懂、方言又有差異,有時候一個制茶環節重復好幾遍茶農還聽不懂;也有的茶農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有問題都不敢問;還有的茶農思想固執,很難改變他們傳統的做法。面對種種困難,溫文溪始終堅持奉獻為民的初心努力克服。為了讓每次下鄉培訓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平時他苦練地方方言,做到下鄉培訓“方言化”。當然,他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拉近自己與茶農心間的距離,真心把茶農當作自己的親人。
在扶貧工作中,溫文溪注重扶貧要先扶志。他認為,只有大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扶貧工作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真正做到扶貧扶志,溫文溪發動茶農學習身邊自強自立的脫貧典型,積極營造創業脫貧的良好氛圍。2017年底,溫文溪同59戶困難群眾“結對子”時,他對接的陳福元是省級建卡的特困戶,溫文溪決定重點幫扶,為大家樹個學習的榜樣。老陳家庭特別困難,一家5口人,吃住都在兩間破舊的土房里,制茶場所都是用木頭和帆布簡單搭建而成的,制茶工具也是自己用鐵絲、竹條修修補補,不知道用了多少次的搖青篩。為了讓陳福元盡早擺脫貧困,溫文溪不僅同他一起研究制訂種植茶業致富措施,為讓老陳吃下定心丸,引導他走好第一步,結對當天,溫文溪還自己拿了2000塊錢,當作幫忙銷售茶葉的定金。平時,如有疑問,溫文溪還讓他通過手機拍攝視頻或照片,進行具體交流指導。貼心的幫扶,增強了老陳的致富決心。在溫文溪的幫助下,短短3年,陳福元就擺脫了省級貧困戶的身份,還蓋起了兩層小洋房。重要的是,陳福元在過上了富足生活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師傅,幫扶兩戶貧困戶脫了貧。這個致富典型,在貧困茶農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茶農發家致富的信心。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把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打造好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2021年11月,作為茶鄉3.7萬多名黨員推選出來的黨代表,溫文溪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十一屆代表大會。面對新的重任,他提出了要始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決心引導并積極幫助廣大茶農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做強、做大、做優茶葉產業,努力為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攜筆從戎,在部隊忠誠衛國鑄軍魂;脫下軍裝,在地方勇于擔當立新功。溫文溪,秉承軍隊的光榮傳統,用軍人特有的樸素務實的優良作風、不畏艱難的頑強斗志、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譜寫出了新時代退役軍人的輝煌篇章。
作者簡介:
劉煥興 ,1963年4月出生,1980年9月考入南昌陸軍學院,歷任部隊師、團新聞干事,團宣傳股長、組織股長,營教導員,團副政委、政委等,先后6次榮立個人三等功。2008年12月轉業到廈門市司法局工作,先后任副調研員、處長、正處副局。現為廈門市人民調解員協會會長。愛好寫作,曾發表文章近千篇,著有《這一半與那一半》《奉獻者的情懷》和《雷鋒在我們隊伍中》等專著(有的與人合作)。作品曾多次在全國、全軍獲獎。
責任編輯/王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