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茂華

何芳集四大名雕于一身,而且是雕刻行業中不多見的女性。與何芳老師的相識,緣于一次講座,何芳老師講述玉雕及她的傳承和發展足跡,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那天,何芳老師身穿一件黑色點綴白色星星點點的羊毛外套,披著的黃色卷發隨意用發卡別在腦后,打扮雖然很平常,但仍然掩蓋不住她獨特的藝術氣質。從她的講述可以聽出,她顯然是一位榮耀滿滿的大師。講桌上放著一個厚厚的黑皮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文字。其實,她并沒有照著本子讀,而是聲音輕雅,表情淡定真誠地講述著她從事玉雕的往事。我當時想,這位何老師應該有60歲了吧?從她講述的主題中得到了答案,她早已過了花甲之年。1970年參加工作,擅長中國四大名雕——象牙雕、木雕、石雕、玉雕,是一位獨立設計、獨立創作并善于發揮不同材質特色而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卓有成效的藝術雕刻師。
臺上的她從容淡定地講,臺下的我聚精會神地聽。她的嗓音不高,話筒的擴音也沒有把她的聲音擴到很大,我絲毫不敢分神,唯恐漏掉一個字或者一句話。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著我,可能是何芳大師的人格魅力,也或者是她的藝術魅力,或許兩者兼而有之。感覺她的談吐,她的每一個字里都透露出濃郁、厚重的藝術氣息。
獨特的匠心凝脂? 譜寫江城雕刻史話
玉雕是中國古老的雕刻類之一,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為禮儀用具和裝飾佩戴,玉被當作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玉器給人以唯美、高雅的視覺享受。玉石是歷經千百年地殼運動變化沉積而成的。那么,雕琢打磨玉石,使其變成藝術品來表達某種文化或寄托一種情感,或是賦予她神采,賦予她靈感,賦予她寓意,從內到外,再從外到內,該是凝聚多少智慧,才能達到一種品鑒悅心悅目的效果啊!何芳老師能聚四大名雕于一身,魅力可想而知。
何芳,1951年出生于武漢。20世紀70年代學習象牙雕,1970年,武漢市大理石象牙雕刻廠與武漢玉器廠合并后,隨洪亨銓師傅學習玉雕,后又學習木雕和石雕,尤其精通玉雕和牙雕,能自己獨立設計并創作。因其掌握的雕刻種類廣泛,汲取了玉雕、木雕、石雕藝術之所長,作品采用圓雕、浮雕、透雕手法,敢取敢舍,玲瓏剔透,剛柔并存,善于刻畫人物臉譜的精氣神,能靈活運用并善于發掘不同材質特性,不僅繼承了師傅洪亨銓的刀代筆,講究刀位的北派技藝特點,對行刀的深淺、寬窄,刀勢的氣脈連貫和沉浮利鈍都掌握得恰到好處,具有宮廷藝術的風格,還融合了南方現代派的特點,從而形成了南北兼收,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玉雕風格,繁而不亂,使武漢玉雕作品達到藝術高峰,是一位獨立設計、獨立創作并善于發揮不同材質特色而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藝術傳統卓有成效的藝術家。
據史料記載,近代以來武漢玉雕工藝發端于清咸豐年間的武昌“舒太興”和“袁復興”玉雕老字號,至民國初年,有漢口的“鄭天福”,發展至20世紀40年代,在武漢玉雕作坊中尤以武昌“袁復興”和漢口“鄭天福”為盛。1949年以后,經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被武漢市政府授予老藝人稱號的“袁復興”后人袁文山進入武漢市百花雕刻工藝廠玉雕組帶徒傳藝。自此,武漢玉雕技藝進入傳承有序的時期,何芳是第三代傳承人。
在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創作出不同規格的大小作品千余件。除傳統題材藝術作品深受中外朋友的喜愛、青睞及收藏外,在20世紀90年代,還創作出先泥塑后鑄模,不同規格的歐式風格的人體藝術作品暢銷東南亞地區。201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國絕技傳承人”榮譽稱號;2016年,榮獲“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稱號。
過去,人們沒有把工藝美術品視為藝術傳統的主流,也沒有從文化意義上評價工藝美術品的美術價值。雖然,一些高端藝術品也收進宮廷,為帝王將相所玩賞。但他們并未在意創造這些藝術品的作者,故榜上無名,不見史經傳。此類作品包括帝王陵園、著名石窟的雕塑、壁畫,帝王們所穿戴的刺繡制品,陶俑陶馬、唐三彩、宋元明清瓷器等,他們都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何芳尤其精通玉石雕刻,她運用玉石悠久的歷史,利用玉石質地細膩、堅硬而溫潤,質如凝脂,碧綠蒼翠而又色澤光潔的特質,制作各種雕刻件。她原創的和田玉作品《雙鳳》,1985年榮獲全國玉雕行業評比金獎。作品做工十分精巧細膩,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內涵,深受中外朋友及收藏家的喜愛和青睞。
她的木雕,用風格淳樸的黃楊木,木質堅韌光潔,硬度適中,色彩莊重自然,有色如黃牙的美感。20世紀90年代原創的《藏族飼養員》《漁、樵、耕、讀》分別榮獲全國五大專業評比最佳優秀獎。木雕原創作品——中國的四大美人:《昭君出塞》《西施浣紗》《貴妃出浴》《貂蟬拜月》四件套,每件高度60厘米,耗時4年。作品表現的天生麗質之媚態,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和贊美是再恰當不過。尤其對楊貴妃的刻畫,人體造型超凡脫俗,的確是一件婉約獨特、風姿優雅的大家作品。
何芳老師原創的壽山石雕刻作品《雞群》,寬30厘米,高43厘米,采用圓雕、透雕技法。雞籠采用竹編鏤空雕刻而成,因材施教,利用天然俏色,將雞群刻畫得活靈活現,熔自然美與藝術美于一爐,給群眾一種美輪美奐的藝術享受,被馬來西亞華僑以16萬美元收藏。壽山石雕刻的另一件原創作品《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采用了深雕、厚雕、高雕等3種雕刻技術,榮獲省行業特等獎,也被馬來西亞識寶人以18萬美元收藏。
何芳與黃金萍、舒明珠合作的大型綠松石作品《李時珍采藥》《盜靈芝》《侍女》收藏于人民大會堂湖北廳。
從何芳的敘述中,對玉雕藝術的加工與制作,中國傳統工藝的發展與傳承,讓人大開眼界。“原來,藝術就在身邊,不是那么遙不可及。藝術的境界源于執著,源于勤奮,源于不斷創新。”正如何芳在文化部、教育部組織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計劃傳統雕塑培訓班上講的那樣:“雕刻家們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藝術的過程中,也享受了創造的快樂,勞動的快樂,由此可見手工藝創作體現了人是創造的主體,人也是造物的主人。”這也許是工匠精神的內涵。
夢圓南方之行 成就玉雕人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何芳有今天傲人的成績,其實吃了不少苦,可以說她今天的幸福是“熬”出來的,是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她的酸甜苦辣都在雕塑中。她說,她要感謝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春風帶給她新的機遇、新的生活,改寫了她的人生。她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她的第一桶金,就是從深圳起步,也就是她到南方后,改變了命運,改寫了人生。
20世紀90年代,她所在的企業破產了。改制,何芳由頭頂無數光環的工人,曾經的“先進工作者”“縣級勞模”“優秀設計師”,突然變成了一個下崗工人,看著家中嗷嗷待哺的雙胞胎女兒和年邁的雙親,她感到很無助。但她堅信,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為孩子撐起一片小空間。她一直暗暗地為自己鼓勁,辦法總比困難多。
她每天花幾毛錢到報攤上買報紙,看報紙中縫的招聘信息。有一天,她在等公交車的間隙,看看報紙,報紙縫隙中一則小小的招聘啟事吸引了她,“招聘玉雕師傅,月薪面議,聯系號碼……”她決定去試試。她回到家里,把兩個孩子安排在親戚家中住下,自己跑到火車站買了一張去往南方深圳的火車票。
那時的深圳,剛剛改革開放,一切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才來發展、來創造這個新城的美好未來,何芳此時正趕往深圳建設的路上。
她說,她的第一桶金是在深圳淘的,她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享受者。她見證了改革開放帶給深圳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也或者說深圳的發展,翻開她新的人生篇章,改寫了她的人生。
她按照報紙上的地址,找到了企業的所在地,這是一家大型私企,她一路問尋,一路找到董事長的辦公室。何芳與對方見面后,自我介紹,并直接向對方表明自己的來意。對方平靜地望著她,聽她的自我介紹,吩咐辦公室的員工給何芳倒水,待何芳喝完第一口水,平靜下來后,董事長也表明了自己的招聘條件,廠里需要招聘技術精湛的工藝師,既能拿圖紙設計,又能動手雕刻,還能拿出好的作品,可供出口到歐美國家。他問了何芳的年齡、經歷,何芳都一一如實相告,包括自己已婚,并帶著兩個雙胞胎女兒,自己曾經在工廠里從事石雕、玉雕、象牙雕,是一家國營企業的技師、設計師,現在下崗了,何芳一股腦兒地講述了在武漢曾經的一切。她認為,既然坐火車跑這么遠來應聘,雙方都要以誠相見,讓雙方相互了解。董事長聽完后,沉默了一會兒,何芳心想,自己是不是說太多了,對方會不會嫌棄自己年齡大。一個中年婦女跑這么遠來應聘打工,未免高估自己,此時何芳心里有點犯嘀咕。但是她又補充了一句:“我可以先做一段時間的工作,您了解一下,如果您認為我能勝任這份工作,達到您的要求,我就在這里繼續做,如果您覺得不滿意,就算了。”
董事長和助理帶領何芳參觀樣品間、工作間,并介紹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前景。何芳看完后,更增加了信心。她認為她此前的工作和現在的工作是一樣的,只是現在的環境更好,也許私企會更苛刻。
助理為何芳安排了一個獨立的辦公間,安排了工作,并拿出圖紙,要求5個月之內完成。
何芳很快就進入工作狀態,在儀器下,每天雕刻她的作品,一個人全神貫注地做著,又進入了忘我的狀態,甚至舍不得花時間上廁所,忘了喝水。
董事長每天會經過她的工作間來察看進度,偶爾點頭笑一下,有時候只是在門口觀察她的工作神態,何芳早已把各種雜念拋到九霄云外,就一心撲在雕刻上。她始終堅持,工作不能出任何差錯,在預計的時間內做完。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加班加點的打磨、雕刻,提前10天完成了第一批作品。董事長看著眼前擺放的曾經是一塊粗糙不起眼的石頭,通過她的巧手,精雕細琢,以透亮、閃耀、靈動的藝術形象展示出來的藝術品,驚嘆道:“何芳,這是你一個人完成的嗎?”“那還能造假?您不是看到我制作的嗎?”何芳微笑著說,此時的她,比剛來的時候底氣足了些,因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董事長也認可了。
一天下午,董事長把何芳叫到辦公室,說:“何芳,通過近段時間的工作,還有你的作品,我公司決定錄用你。”這么快決定錄用,何芳意想不到,按自己的預計,起碼要試用1年,何芳有些喜出望外,面對董事長提出的薪酬,她內心此起彼伏。“何芳啊,你看這樣行不行,我看你的技術確實不錯,我們給你每個月1800元的工資,怎么樣?”何芳聽到此話,腦子里一下子“嗡”地炸開了,此時恨不得找個沒人的地方去大哭一場。她太高興了,她太幸福了,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一個月能掙到這么多錢。
讓何芳沒想到的是,自己在這里一干就是3年,她除了工作,下班后就到周邊散步,熟悉周邊的環境,她琢磨著自己目前算是安置下來了,下一步就是要解決孩子們求學的問題,她獨自一人在南方打工,兩個孩子都在武漢,她想起每天匆匆忙忙抱著孩子擠公交車上班的日子,她想起兩個可愛的女兒。丈夫去世后,女兒是她的寄托,是她的希望,是她生命的延續。南方不僅僅是氣候溫暖,高樓林立,到處呈現出新氣象、新境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改革開放的潮流環繞著她,她的思想也變得前衛起來。這里工作節奏非常快,工作效率高,到處掛著“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的標語,激勵著南來北往的人們不斷地在人生道路上奮進、開拓、前行。她覺得這里的工作環境、營商環境非常好,很快就適應了,她感嘆,“改革開放真好,深圳真好,早點看到報紙,早點來,也許更好”。此時的她感到很幸運,遇上了一個好時代,走到了一個新境地,可以放飛自己的夢想,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在這個全新的環境中,只要自己肯吃苦,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她覺得生活是不愁的,一定要想辦法把孩子們接過來。
于是,她找到董事長談了自己的想法,把孩子們接到南方,找到一所學校讀書,自己可以更安心地工作,董事長很爽快地答應了。她請假回武漢,把兩個孩子接到南方并辦理了入學手續。
就這樣,她從一名大理石雕刻廠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成為南方一個國際公司的設計師。
何芳質疑:為什么家鄉的雕刻產業做不起來,南方玉雕廠卻那樣紅火?她常常思考一些問題,也關注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營商政策。人家重視人才,不惜一切代價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拓展市場,穩固市場,這就是新企業與老企業的差別。老話說,思路決定出路,人家的思路特別開闊,緊緊圍繞市場做文章,動腦子,而我們內地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找市場,企業靠國家,等人來找;而新企業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找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與變化,調整產品的生產方向和銷售。一個是等,一個是找,主動與被動的差別何其大,何芳到深圳接觸了南方企業的管理模式,明顯感到內地人的思維還停留在老思路上,這種轉變的緩慢進展,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
通過對比,她發現自己奔赴南方是多么正確的一件事,她越發堅定了立足南方的想法,通過各種辦法,最終辦理了調動,拿到了蓋著紅印章的證明。她看著這個紅印章,是那么刺眼,刺得她心有些痛,從此工作了20多年的單位,與自己再沒有一點關系了。廠子里有和她曾經共事的老朋友、有她的青春、有她的智慧,還有她成長的足跡,現在卻要離開這個生活了30年的地方,難道真的一去不復返嗎?心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種輕松。這么大的一個廠子,說垮就垮了。丈夫已經離開人世了,她此行再次踏上去南方的火車,與以往的心情不一樣,甚至有些念念不舍。到底舍不得什么?她也說不上來。也許這就是故土難離的情結。
何芳帶著孩子們與新興的城市一起奮斗,一起成長,一起收獲。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何芳心中那份濃郁的家鄉情結愈來愈重,她懷念與她一起肩并肩共同合作過的老同事,她牽掛著和她一起加班學習的同學,他們是不是放下手中的雕刻刀,另轉行業?他們是不是苦于有著雕刻技術,沒有一個供他們施展和發揮才能的平臺?這一代人或許從此拋棄了這個行業,讓我們的傳統工藝從此失傳?她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思念著她的故鄉,還有故鄉的親人和朋友們。2005年,她辭去了南方的工作,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再次重頭做起,自己創業,成立武漢圣卓雕刻有限公司,擔起了家鄉玉雕產業的發展和傳承的重任。
她為武昌蓮溪寺義務修復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墨玉觀音,高度為1.2米。另外一件觀音像《天地之間》雕刻完成,所需材料160公斤,為何芳所捐贈,并歷時3個月工時親自雕刻,價值180萬元。《湖北衛視》《文化潮——木石緣》分別對何芳進行了采訪與專題報道。
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間老藝術家高超的藝術造詣,精益求精的態度,傳承中華文化的強烈使命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博大胸襟。
播撒藝術的種子 桃李芬芳遍地香
2015年至今,何芳被武漢市財貿學校現代學徒制玉雕特聘為企業導師,在校內開設“何芳工作室”,進行武漢玉雕非遺技藝教學活動,累計教學1000余課時。
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期間,與校方一同探索了“專業十大工作室”的中職玉雕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傳統珠寶寶石加工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嵌入玉雕大師工作室——以傳承創新為目標,傳統文化為特色,以多樣化教學為手段,以學生為中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漢玉雕傳承人培養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此為契機和載體,按照“學員,預備互補,正式學徒,非遺傳承人”四步走的人才培養思路,將傳統工藝以現代學徒制的模式納入現代學校教育體制,為學校貢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培養了一批具有傳承能力的玉雕人才,成為武漢玉雕在傳統工藝振興下的中堅力量。
她要求她的弟子們要做到四點:第一,務必熱愛這份藝術,不懈追求,并把傳承民間工藝作為自己的目標與事業;第二,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即平時在工藝中,自己要多問、多看、多練、多溝通,苦練基本功,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第三,精誠團結,互幫互學,學徒之間提倡不定期地開展工藝雕刻技術探討,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第四,吃苦耐勞,持之以恒。必須不折不撓地完成老師布置的每一次作業及任務,高標準、嚴要求,以創新的思維去雕刻每一件作品。
她向學生們講述著她的玉雕往事,鼓勵學徒們堅守、踏實、創新、自信。她設計了一個《嫦娥奔月》的玉雕,但是民間的嫦娥奔月的畫像比較抽象,如何把奔月中的嫦娥這位在中國民間流傳廣泛、人盡皆知的天仙美女刻畫得入神、鮮活,不僅僅體現在裙擺的褶皺變化層次感上,何芳認為,仙女的手指、臉型、耳朵,許多細節上皆要做文章。于是她查找大致關于古代美女的描述、繪畫,如何通過雕刻藝術把這個神仙姐姐表現得靈動鮮活,美得淋漓盡致,美得如癡如醉。她構思,修改圖紙,不斷修改畫面。每天都忙到凌晨3點才睡。經過半年的時間,一座晶瑩剔透的玉雕呈現在眼前,然后經過打磨、上光、拋光等工序。師傅們和同事大聲驚嘆:“何芳,你太有才了!”這位嫦娥仙子栩栩如生地站在臺上,何芳激動得流下淚水,她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啊!”隨后,她又設計了歐洲人喜愛的美女玉雕。如《八仙過海》《五女拜壽》等玉雕,把中國傳統故事通過玉雕藝術表現出來,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合。這一系列產品被出口到歐洲,深受國外藝術家的喜愛。既為當時的企業掙到了第一筆外匯,也為當時陷入危機的雕刻廠帶來了生機。這一次,何芳被廠里作為技術骨干培養,何芳的名字也被廠里的老少職工所熟知。
接下來,更讓人震驚的事發生了,《嫦娥奔月》到美國參加國際藝術節展覽,被評為金獎。此時的何芳終于熬過了最苦的日子,她從木雕轉型到牙雕,最后轉型為玉雕,并且成功了,廠子里的人都再次記住了何芳這個名字。
她依舊騎著自行車,帶著兩個娃上學、放學。雖然獲得至高的榮譽,她并沒有沾沾自喜。她覺得這個行業,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了,于是主動與國內國際的雕刻大師聯系,向他們學習。連續幾年為政府創下外匯收入。她覺得,自己的辛勤勞動能為工廠掙得榮譽和效益非常高興。
2017年10月,她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群傳統雕塑培訓班開班儀式上說,傳統泥塑是一門立體的造型藝術,而湖北省境內木雕、石雕、泥雕等各類藝術不僅種類多,而且分布廣泛,如何在當下工業化的背景下保護日漸式微的傳統雕塑藝術,成為了當下文化培養與傳承的責任。這次培訓班,以“強基礎、拓眼界”為基礎,堅持因人施教尊重各類傳承雕塑工藝的初始性、原發性和民俗性特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聯系創作的研修原則,采用“大師與學者攜手,教師與學員互動”的教學模式,開創非遺培訓工作新局面,用心地當作一份事業來做,讓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何芳還受邀在武漢市教育局開展的主題為“匠心育匠人青藍共成長”巡講活動,何芳用她的三部曲給學生們展示了一代大師的傳奇人生。第一階段,在國企中當學徒,是我國學徒制的縮影,從觀察作品開始,到最后制作作品被美國歷史博物館以360萬美元收藏。何芳傳承了對藝術的堅守和執著,對技術的精益求精。第二階段,突發變故下崗,何芳堅持對玉雕藝術的追求,即使這條路走起來更加艱難,她把磨難當財富,在困境中堅持鉆研玉雕藝術,產品升級,開辟新市場,從普通擺件到工藝品收藏,讓她重新走向事業的又一個成功。第三階段,創業傳承,回報國家,何芳經歷磨難,練就了更加精湛的玉雕技術,成熟的管理經驗,成立了武漢圣卓雕刻有限公司。
玉雕大師何芳的傳奇人生激勵了現場的每一個學生,大家的心情如同掌聲一樣,久久不能平靜。技術需要傳承,匠人精神更需要傳承,有了對技術的堅持和追求,什么磨難也打不倒中國工匠。
在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報告廳的演講中,她慷慨激昂地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苦難成就了我。”
如今,親手培育的學子們分散到全國各地創業發展,他們就像一粒粒種子扎根在深深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已小有成就,甚至有的已經嶄露頭角成為藝術家,帶出了自己的弟子。
每逢弟子們榮獲獎項,欣喜地給何芳傳遞佳音與問候時,何芳總是在電話的另一端不停詢問。她一方面關心著弟子們的藝術成就,另一方面關心著弟子們的家庭和生活狀況。弟子們遇到困難時,她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還囑咐其他弟子也予以關心。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母),她和學生們在一起,亦師亦友,若父若母,關心備至,呵護有加。如周如南、彭晨、張青松、朱黛璇、鈕嘯龍、陳瓏玥等,都已經成為中堅力量。
陳斌、王磊、庹謙軍、余興橋、肖傳軍等弟子們已取得不少成就,并將雕塑技術廣泛引用到民間建筑等方面。陳斌的《送糧》《江灘碼頭》《木蘭將軍》等作品先后4次參加湖北美院展出。《收獲金秋》等作品參加長江流域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他把泥塑工藝融入到仿古建筑中,如古建斗棋、垂獸、雀替等,以泥塑翻模做成構建,取代原用的木質結構,起到了很好的耐腐、耐風化作用。王磊,西安人,作品《老哥倆》獲2016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秦聲古調·華陰老腔》獲首屆鄂爾多斯國際創意設計大賽工藝美術類優秀獎,2018年受邀參加第二屆中國匠人大會。
何芳將藝術的芳香四處撒播,讓人們感知藝術的魅力和馨香,如清蓮一朵,始終堅守著藝術的圣潔和內心的清寧。
彰顯時代風范 傳承傳統文化
2021年,適逢建黨100周年,何芳大師及其弟子在武漢財貿學校舉辦了大型玉雕展。1000余件玉雕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每一件玉雕都有不同的寓意,邊看邊聽她講解。
1年前,工作室就開始構思如何結合自己的特色來紀念這個偉大日子,不僅要將技術傳承下去,更要把帶有家國情懷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舉辦了“舉旗鑄魂心向黨? 青藍傳承譜新篇”玉雕作品展。以紅色主題,結合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用8個月時間完成了原計劃2年才能完成的雕塑任務。如《拓》,塑造了在黨旗指引下,向上攀登的老黃牛形象,靈感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的“三牛精神”。將學生的技能學習與文化內涵的解讀以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顆顆石榴籽 殷殷民族情》體現了56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寄語,溫暖感動各族同胞,匯聚民族團結之力,顆顆石榴籽,殷殷民族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依,在民族團結中聚力決戰脫貧攻堅,建設全面小康,實現中國夢想的強硬底氣。還帶領“新疆內職班”不同民族學生分工合作,在創作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團結的喜悅,體會到民族融合的力量。
《龍騰盛世》用和田玉制作,高1.5米,長0.39米,寬0.40米,氣勢恢宏,表達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國富民強的繁榮景象。
《中國夢》是何芳帶著她的學生呂禮、彭晨一起完成。以壽山石高山紅材料進行雕刻,象征著中華民族對和平的渴望,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凝聚著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一雙雙手與成簇的牡丹花象征各族人民用勞動開創美好未來,成就現在的幸福生活,少女擁抱國旗與祖國母親相依相伴,與祖國母親同呼吸共命運。
展館里擺放的每一件作品精致、靈巧,用料講究,寓意深刻,站位高。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不同的是,玉雕作品用其特有的外形和豐厚的底蘊,詮釋著建黨100周年的偉大,詮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內涵。
還有一件特殊又可愛的作品《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兵兵”紀念印紐》,由何芳親自設計并自作完成。選材采用壽山石高山紅,朱砂紅是壽山石中的極品,溫婉可親,鮮而不俗,其質純優,凝靈成凍,印紐上雕琢武漢軍運會吉祥物“兵兵”,其陽光、自信的笑容和張開雙臂、邁步向前的造型,象征著新時代的中國愿以更加開放包容、熱情好客的姿態共享友誼、同筑和平。
70歲的何芳在活動開幕式上發表感言:“與學生在一起,感覺自己越來越年輕,依舊精力充沛。我會把傳承玉雕文化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珍惜黨和國家給予的榮譽。我愿意把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守好財貿學校給我的平臺。時不我待,我現在正在培養第四代傳承人,他們成長起來后繼續培養第五代、第六代,做到代代相傳,讓武漢玉雕發揚光大,永續傳承!”
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數不勝數,許多工藝即將失傳,實在可惜,這些工藝融入了藝術家的智慧與汗水,并加以精雕細琢而大放異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市場價值。精湛的工藝,承載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人類的精神蘊涵。它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不僅經過體力創造,更經過腦力的熔煉,最終才得以呈現光芒。不僅裝點了人們的生活,提升了生活品位,更深入了靈魂,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為豐富、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愉悅之感。
不論是玉雕還是木雕,這些傳統藝術品所綻放的異彩,決不僅僅體現其外在美,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藝術形式,彰顯時代的旋律、人們內心的向往,引領時代的一種價值內涵。正如何芳所說的,藝術不僅僅是造物,也是在創造一種精神主體,體現一種價值觀、世界觀,更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與共識,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
責任編輯/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