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團

很多人想干某件事前,會摸摸自己的口袋,然后就止步了,無奈地感嘆一句:“兜里沒錢,能干什么?”錢成了他最難掙脫的框,他卻不知道,這個社會唯一不缺的就是錢。
上大學的時候,我曾立下一個目標:周游世界。可是,我是個農村的孩子,一窮二白,周游世界看似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可30多歲的時候,我已經跑了30多個國家,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2001年,我有了一個想法:在課堂里學習的確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可是,如果能到世界著名企業的車間工廠實地學習,效果會不會更好?有了這個想法,我找到一個在日中友好協會工作的朋友,通過他,聯系到了松下、本田、豐田這些知名企業。這些企業聽說我要帶中國企業家去考察,非常歡迎,給我發出了邀請函。我拿著邀請函給企業家們看,他們都很有興趣。很順利地,我就組成了一個128人的考察團。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去了日本,因為人數多,并且都是中國有影響力的企業家,當時松下總裁和松下所在城市的市長親自接待了我們。這個項目一炮而紅。就這樣,我按照同樣的模式,組織中國企業家先后考察了日本的松下、本田、豐田,韓國的三星、LG,美國的英特爾、思科、微軟,德國的奔馳、寶馬,北歐的愛立信等世界著名500強企業。走遍了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我不僅沒花一分錢,還從每一次游學中賺了點外快。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我有一位叫謝冰沁的學生比我更厲害,29歲的她已經走過了99個國家,周游世界的同時,還賺錢在北京買了兩套房子。
周游世界一定要有錢?不一定。以此類推,創業一定要有錢嗎?不一定。上課一定要有錢嗎?不一定。娶老婆一定要有錢嗎?不一定。網上有一句流行語:“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其實,剛好相反,是想象力的缺乏讓你貧窮。所以,大多數時候,限制我們去做某件事的,并不是貧乏的金錢,而是我們貧乏的想法,這些想法形成了框架。那些限制我們人生變得更好的框架,心理學將其叫作“限制性信念”。
古羅馬思想家馬可·奧勒留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想法造就的。”你怎樣想,你能不能想得到,將決定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人的一生匆匆而過,每天卻活在框架里,困在牢籠里,這是多么痛苦、多么遺憾的事。如果你能從自我設限的框架中走出來,就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過去的自己僅僅是一只井底之蛙。
(摘自《改變人生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