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我在語文課本上讀到作家許地山寫的《落花生》時,心中感到一陣親切。因為對于花生,我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家鄉的土壤種別的莊稼收成都不好,卻唯與花生最相宜。自然而然地,花生就成了家鄉田野里最常見的農作物,也 ?成了我最了解的農作物。
花生的播種在清明前后。四月春深時,天氣爽朗,常有微風拂面。清晨,田間地頭人影漸多,四處傳來耕牛的哞叫。大人犁田整地,拿特制的工具在地里杵出間隔均勻的小坑;而我就提個竹編小籃子跟在后頭,往每個坑里放兩粒花生種。待花生種都下好后,用耙子將坑填平,春耕就告一段落了。人們回家去了,而被清理得連一棵雜草也看不見的田地,便開始靜默地孕育起了農人的希望。
日子一天天過去,那些埋在地下的花生攢夠了發芽的力量破土而出,然后以勢不可擋的勁頭瘋長起來。到了夏天,遠遠望去,田里盡是濃濃綠意,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每當風兒吹來,花生莖桿搖擺、葉片翻騰,田野看起來就好像浪起潮涌的大海一般,令人心曠神怡。近看,花生的葉子大致呈橢圓形,青翠欲滴;花兒是鵝黃色的,小小一朵,很是柔嫩可愛。花生之所以被稱為“落花生”,是因為花兒凋謝后果針鉆入地里,花生果才開始形成——即落花而后生。
八月,到了花生收獲的季節。正值暑假,我每日天剛擦亮就跟著大人去地里拔花生。拔花生聽起來不是什么技術活兒,但很多摸不清門道的小孩常常白費了一身勁兒,花生稈子拔出來了,果子卻還在地里。大人教我拔花生不能使蠻力,要抓住最靠近土壤的那段莖桿,才能輕松地把果子從地里都帶出來。
花生拔出來后,就是摘花生了。我家種得不多,很快就能把花生摘完。摘干凈了果子的花生藤,就鋪在院子里,待曬干后用來燒火做飯,或是叫村里養牛的人家擔回去當飼料——物盡其用,一點兒也不浪費。接著,便是曬花生了。每天傍晚,都要把暴曬了一整天的花生收起來,第二天再曬出去。我最喜歡收煮熟了的花生,可以一邊收一邊吃;太陽的余溫還鎖在殼里,花生粒嚼起來滿口生香,是味道最佳的時刻。有時我們也會偷懶,看天氣預報說不會下雨,拿麻袋蓋住花生堆,避免露水打濕就應付過去了。不過,如果運氣不佳半夜還是落了雨,就得全家老小連拖鞋都來不及穿地沖出門去緊急救援了。
等到花生曬干、花生油也榨好了,和花生有關的勞作就全部結束了。看著儲物間里一缸缸白凈的花生果、一桶桶飄香的花生油,我就覺得驕傲無比。因為,花生從播種到收獲乃至加工,都有我出的一份力。親身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播撒汗水才能收獲希望的道理,讓我在成長過程中受益匪淺。
后來,我家不種田了,花生也就淡出了我的生活,但花生帶給我的許多回憶與啟迪,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間。0FC8C582-3DB0-4611-BCEF-954132AB4F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