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筆記教師



靄峰村源自詩仙李白的筆下——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靄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
李太白的浪漫天性似乎也給這里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你好呀,這里是鄉村筆記。
我們帶著20個學生來到了太白筆下的靄峰村,開始了一場奇妙的建筑之旅。
清晨,兩位攝影的小姑娘追著太陽的足跡早早就起床了,而我們多六七點起床,比在城市起得更早,也沉下心感受了更多。
老宅前面還有個老屋子,兩屋之間的小巷非常狹窄,不過尺余。粉墻上的斑駁印跡是歲月流逝留下的肌理,還有幾根閑草長在縫隙之間悠然搖曳著。
詹氏祠堂有著這個村組唯一的天井結構。
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排水、采光、通風的作用。由于屋面檐口內朝天井,四周流水從檐口流入明坑,當地稱之為“四水歸堂”。
五行中,水主財,當地徽商認為水井能“聚財氣”“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這種建筑設計正是該種想法在建筑上的外化。
細細看來,祠堂石頭上的雕花、刻字幾乎都被磨平,春聯也不復存在,明顯已經很久沒人來過。
走到老宅,正好詹爺爺在院子曬衣服,他帶我們看了旁邊另一棟大門緊鎖的屋子,他說這棟房子已經有一百多歲了。
在拜訪一位軍屬奶奶家時,孩子們先蹲下來詢問奶奶“可以采訪不”,才開始他們的問題:“奶奶,你們家是有軍人嗎?我看墻上掛有光榮家庭的牌子!”
難得見這么多小孩子,原本笑不攏嘴的奶奶一剎那間愣住了,奶奶指了指墻:“我的……那個老伴是的。”停頓顫抖的聲音,略微尷尬的神態掩不住對老伴濃厚的思念。
“爺爺真厲害!”奶奶轉瞬即逝的情緒,孩子們感知到了,轉而終止了話題。
共情,是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頭戲來了,20個孩子要在兩天半的時間內為老鄉們設計并搭建一個涼亭!
勘探、設計、選優、分組,一個個步驟井然有序地進行,前一天的合作給同學們積累了經驗,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了默契。
不過,城鄉性的體現可能并不只是我們印象中的二元經濟結構,工具的使用也具有城鄉性。鋸子是鄉村的,對于城里孩子來說,那就是破了次元壁的工具——讓他們惶惶不知所措。
于是,80多歲的詹爺爺如英雄般挺身而出,帶頭鋸了兩三棵竹子,旁邊扶著竹子的材料組組長默默記下了步驟和方法。他帶領著材料組的同學砍竹,測量,選竹,開始工作!
而其他組暫時沒有活兒的,都很自覺地來扶著毛竹。還有平時文文靜靜的女生也站出來想要嘗試,拿著鋸子鋸起來,那架勢特有范兒。
鋸竹、劈竹、綁茅草、上頂,一切都在井然有序進行中,大家齊心協力、動力十足,終于伴著日落在夕陽中把主體搭建完成。
聊到今天大家的改變,有個女孩子說:“想到能為詹爺爺和其他路過的人搭建一個涼亭,我就干勁兒十足,一點兒都不怕苦。”
來到鄉村,我們內心的觸角不知不覺中伸展了許多。
鄉村的平靜是我們為生命駐足的緣由。
送別的路上,最小的兩個弟弟說:“來的時候拼命想走,走的時候又……”
不想走,就來年再聚呀!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愿我們伴著星夜閃閃發光。A7F2C8BF-B95D-4F22-8EC5-0995DAE547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