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蝦


在五一勞動節這一天,讓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古代的勞動者們。
大詩人李白在詩里曾描繪過:“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搗衣究竟是什么活計?不妨去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中來找找答案。
搗衣十二釵
一幅絹畫里竟有十二個人物,誰是主人公?這可真得好好說道說道。
實際上,誰負責搗練,誰負責織線和熨燙,老早就分工明確了。先看右邊的“搗練組”,四個女子一人一個大棍子,對著一團白布似的東西捶捶打打,這個“搗練”是在洗衣服嗎?非也,搗練是印染或裁制寒衣前的一道重要工序,為的是讓織物變得柔軟又舒服。
搗衣時使用的工具為“砧”和“杵”。“砧”是承托衣料的大石塊,杵就是木杵。在畫中,左邊的一名女子捋起袖子,“且待我休息片刻,就來大干一場!”
帛料搗好后,就要送到畫面左邊的“熨燙組”了。古時的“熨斗”實在有趣,呈木柄金屬小鍋狀,里面放著燒紅的木炭。需要一手托衣料,一手將搗練時因捆扎而產生的褶皺細細熨平。還有個淘氣的小女孩兒,正調皮地扭著頭朝上看,想看看衣料有沒有被燙壞。素練燙平整后,這才輪到縫制成衣環節。
小鏈接
唐代畫師張萱是宮廷畫師。因為見慣了貴族們出行的樣子,他筆下的人物往往神采飛揚、氣度非凡。瞧這些畫中人物錯落有致,活脫脫一幅動感的繪本。熨燙者步態輕盈,扇火的女孩被熏得用袖遮臉,扭頭躲避的姿態栩栩如生。
早在六朝時期,文學家們便寫過很多關于“深夜搗衣”的詩作:“纖手疊輕素,朗杵叩鳴砧”“軒高夕杵散,氣爽夜碪鳴”等等,搗衣為什么非要在晚上加班加點地進行?
原來,當時戰爭頻仍,男人大多需要上前線打仗。唐代不發軍裝,要戰士自備征衣。秋天一到,在家的女人們就擔心前線的人會不會沒有足夠的衣服御寒,不得不忙著搗練、縫衣,要趕在天冷之前將衣服搗好,再細心縫制,將思念化作一針一線穿插在了衣物中。
這幅《搗練圖》畫的雖然是宮廷中女子的工作場面,但辛勞的狀態都是相同的。在當時,長安是唐朝的絲織品生產中心,在長安城內,處處可見富有節奏的搗衣聲。
在寒涼的時節,要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還要時常停下來用手翻一下濕漉漉的冰冷帛料,真是光想想就會感覺到腰背酸軟。但“搗練組合”可不這么想,看她們豐滿慵懶的體態,看她們紅潤的大臉盤子,好像透過古畫在說:“我勞動我光榮。在謳歌大唐盛世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我們勞動者呀!”
知識小站
中國古代工筆畫,不完全是畫在紙上的,《搗練圖》就是畫在絹絲上的。畫這樣的畫,要用到一種復雜的技術,叫“三礬九染”。整個畫面是一遍一遍渲染的,每畫完幾遍后,就罩上一層礬水,然后再染,重復好幾遍,之前染的顏色就不會化開了。有點像畫油畫,干了之后再畫,底下一層的顏色就不會泛上來。
再仔細看看,會感到從畫里向外透著一種亮亮的色澤,襯得人物無比優雅。因為畫師用的絹是用熱水煮過,褪掉一部分絲膠,又加上研磨得很細的貝殼粉的“繪畫絹”,貝殼粉被一點一點槌到了絹的絲縫中。這時的絹就像一張銀色的畫板,可供大畫家施展才華。0626501E-DB73-4AC7-A28E-8A8A3A1A81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