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燕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關注青少年成長。“長大”是一個過程,是從身體到心理的變化,體會生命的純真與神圣,努力找到更好的自己。
《長大后,我想成為你》這部小說的作者徐玲是國內很有影響力的兒童文學作家,她真正深入生活,從少年李牧遠的視角,引領我去觀察、去傾聽、去體會,深思什么是真正的長大。
長大,意味著接受變化
李牧遠的爸爸李抒恒,充滿激情、勇于擔當,從機關調到社區任黨支部書記,12歲的李牧遠不理解,尤其是“你爸爸是不是犯錯了”的誤解,令他既自卑又難過。一切都變得沒意思,李牧遠與校園內的香櫞樹為伴,鮮嫩的樹葉時而落下,輕輕撫慰他郁悶的心情。“最矮小的是第九棵,但它看上去一點都不可憐,反而比左鄰右舍更有精氣神,使出全力向上生長。我覺得,它是我的香櫞樹。”書中的描寫舒暢自然,字里行間,賦予這棵小樹獨特的意象,小樹是變化的喻體,長成參天大樹是永遠的夢想,而風雪洗禮是必經的磨礪。此刻小樹的“不可憐”,正暗示他內心的倔強。
長大,意味著學會自律
李牧遠的媽媽做事嚴謹,到偏遠山區支教前,為小升初的兒子準備了一疊厚厚的試卷,定期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檢查他完成的情況,望子成龍之情躍然紙上。李牧遠的奶奶則善良可愛,照顧孫子生活的同時,還要監督他寫作業,默默承受孫子的不耐煩,特別是考試當天,跑到學校送一根甘蔗、兩個土豆,希望孫子能考100分,將“隔輩親”呈現得淋漓盡致。然而,李牧遠依然我行我素,既不想被媽媽“遙控”,也不想被奶奶“監控”,在電話里敷衍媽媽,夜里偷玩奶奶的手機,課堂上引發啼笑皆非的故事……骨子里的自由性格,加上日漸增長的叛逆,導致他變得散漫,幸虧老師循循善誘,同學隨時提醒,他才不再懶惰。自律的過程,是最好的成長。
長大,意味著學會寬容
李牧遠的小伙伴很多,可友誼偶爾會“翻船”,最終又在真誠的道歉中和好如初。最暖心的,是好同桌徐子延被傷害后,非但沒有責怪李牧遠,反而改掉“說教”的語氣,依然不厭其煩地提醒他學習;最意外的,是徐子延暗中巧妙設計,化解李牧遠與王東語的矛盾。李牧遠何其震撼,“一只腳踩碎了紫羅蘭,它卻把芬芳留在了鞋跟上”!他學會了換位思考,體會到了寬容的力量。
長大,意味著責任擔當
李牧遠的爸爸是個工作狂,對他影響卻最深。在工作中,李抒恒鞠躬盡瘁,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社區面貌日新月異。李牧遠最初的不解,只是個人情緒,尚可以忍耐;當馬杰爺爺的麻將館被封,馬杰怨恨李牧遠并打架,導致誤解頻發,父子矛盾升級;在老師的安排下,他和馬杰到社區“采風”,看到很多老年人在讀興趣班,馬杰爺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李牧遠心生愧疚,理解了爸爸的用意,并誠心實意地支持……一波三折的過程,均被雕刻得有血有肉,極具代入感。一個少年,在自由生長中學會擔當,懂得責任;一位父親,在崗位奉獻中,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
浩渺天地間,每個人都是一棵樹,有繼續生長的潛能。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只有把愛與責任放在首位,沿著有陽光、有熱度、有力量的方向,才能長成參天之樹。待那時,更有濃蔭照水,護佑一方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