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文,侯 玲,楊 靖,姜志誠,王 珺
(1. 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100;2. 云南大學 生態與環境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3)
高黎貢山是代表橫斷山脈地貌最典型的核心區域之一,是連接著東喜馬拉雅地區、橫斷山地區和印-緬地區3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1,2],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具有“動植物種屬復雜、新老兼備、南北過渡、東西交匯”的特殊格局,因而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源地”“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和“世界物種基因庫”,在維護我國西南生物生態安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高黎貢山也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壓力,如城市化進程加快、動植物過度采集等活動帶來的威脅和挑戰,相繼出現了生境破碎化、物種多樣性喪失、生物多樣性降低等一系列問題[3,4],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有效保護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5,6]。為此,本研究通過對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問題現狀的分析,為下一步開展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支持。
高黎貢山地理坐標24°56′~28°22′N,98°08′~98°52′E,地跨怒江州瀘水市、福貢縣和貢山縣,保山市隆陽區、騰沖市和龍陵縣共2州(市)、6縣(市、區)行政轄區范圍。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嘎娃嘎普峰頂,海拔5128 m,最低點中緬界河交匯處,海拔210 m。區域海拔的垂直高差形成了獨特的立體氣候,加上復雜的地形,使高黎貢山呈現出極其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與環境,擁有極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據統計,高黎貢山共有10個植被類型,占云南的83.3%,占全國的34.5%;有16個植被亞型,占云南的47.1%,占全國的25.8%;有68個群系,占云南的39.5%,占全國的12.1%。同時擁有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灌叢、草甸等山地垂直植被類型。分布有半常綠季雨林、河谷稀樹灌木草叢、暖溫性針葉林、暖性竹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溫涼性針葉林、山頂苔蘚矮林、寒溫性針葉林、寒溫性竹林、寒溫性灌叢、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等生態系統資源。
據統計,高黎貢山記載有維管束植物264科1361屬5728種,裸子植物有7科17屬33種,如西藏紅豆杉(Taxuswallichiana)、貢山三尖杉(Cephalotaxuslanceolata)等,被子植物211科1234屬5102種,如長蕊木蘭(Alcimandracathcarti)、光葉珙桐(Davidiainvolucratevar.vilmoriniana)等,蕨類植物46科110屬593種,如金毛狗蕨(Cibotiumbarometz)、扇蕨(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等,珍稀瀕危植物40多種;亞熱帶、溫帶、寒帶地區的藥用植物1000多種;觀賞植物460~600種。在種子植物中,有1116種中國特有種和414種高黎貢山特有種,是植物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表1)。

表1 高黎貢山植物資源
據統計,高黎貢山已知哺乳類動物有205種,占云南省的52.0%,占全國的30.9%,如高黎貢羚牛(Budorcastaxicolortaxicolor)、天行長臂猿(Hoolocktianxing)、孟加拉虎(Pantheratigristigris)等;鳥類525種,占云南省的52.9%,占全國的35.3%,如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sclateri)、金雕(Aquilachrysaetos)等;兩棲動物52種,占云南省的20.6%,占全國的7.5%,如虎紋蛙(Hoplobatrachusrugulosus)等;爬行類動物76種,占云南的37.2%,占全國的14.9%,如眼鏡王蛇(Ophiophagushannah)等;魚類49種,占云南的12.3%,占全國的1.8%,如太平四須鲃(Barbodesmargarianus)等;有昆蟲1720種,占云南的8.5%,占全國的4.2%,如三尾褐鳳蝶(Bhutanitisthaidina)、格彩臂金龜(Cheirotonusgestroi)等(表2)。

表2 高黎貢山動物資源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調查法和野外調查法對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程度進行梳理和驗證,并為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舉措打下堅實基礎。
受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高黎貢山及其周邊社區一直都是我國發展程度較低的區域之一,經濟發展速度慢,面臨著生存與發展、利用與保護的矛盾[7,8]。當地居民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對高黎貢山資源產生依賴,致使采集、種植、放牧等活動時有發生,造成野生動植物的原始生境遭到破壞,高黎貢山“島嶼化”和“生境破碎化”現象突出,直接加劇了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風險。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界一直未做過有效調整和重新界定,導致現有保護區的從南至北被分割成互不相連的3段,其中北段與中段間直線距離超過90 km,中段與南段間直線距離約30 km[9]。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態保護事業的不斷推進,保護區連通性不強的問題對區域的動植物物種交流、生態系統完整性和保護區管理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
高黎貢山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大多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受制于當時的主客觀條件,區域科考的深度和廣度存在欠缺,沒有全面摸清和掌握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部分區域存在缺失,甚至物種在沒有發現的情況下已經滅絕,直接影響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的成效。
高黎貢山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樣,區域監測設施,野生動物救護站點、巡護道路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10],當地環境也面臨滑坡、泥石流等風險。隨著相關規章制度的調整,保護管理的技術水平和工作性質逐漸轉向了保護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動植物物種數量的恢復、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和滯后,制約著高黎貢山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阻礙保護區管理質量、科研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高黎貢山地處中緬邊境,受到兩國基本國情、語言文化不同等因素影響,兩國在聯合保護工作的實際過程中也面臨著現實的困難,特別是緬方一側由于槍支不受管制,使得高黎貢山捕獵盜獵活動頻繁發生,導致跨境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管控面臨風險,直接或間接地對境內野生動植物造成嚴重威脅[11]。
在有效保護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及自然景觀資源,引導當地社區群眾逐步參與到綠色轉型升級的道路中,適當實施生態旅游規劃、推廣生態影響小的林下經濟模式等措施,開辟生態旅游等綠色發展新模式,努力提升當地社區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社區的可持續發展[12,13]。
針對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非連續區域等問題,保護區管護部門應在全面勘界及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的相關要求,推進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建設及生態廊道規劃研究方案[9,14]。開展相關專項規劃方案研究,科學規范開展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區調整,順利實現高黎貢山國家級保護區的勘界立標工作。
摸清高黎貢山的動植物資源本底,能夠有效提高區域的保護成效,應啟動高黎貢山新一輪科學考察活動和專題項目的設置,進行社會、經濟、植物、動物、大型真菌等方面的綜合科考,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15],構建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信息動態變化數據庫,實現“天地空一體化”的實時觀測體系,為高黎貢山持續性的本底資源實時更新提供基礎條件。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和設計高黎貢山的基礎設施,繼續開展野生動植物監測點、氣象和高山湖泊水文水質監測站、野生動物種源繁育與馴化基地、野生動物救護站、就地保護植物園等建設[16]。配套建設管護工程、界樁工程、巡護步道建設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等項目工程,全面提升高黎貢山的基礎設施水平。同時加強保護管理、科研、宣教設施設備的更新和建設,確保本區域內能夠開展大型綜合科考活動以及科學研究項目。
針對高黎貢山中緬跨境區存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邊境管控的現實問題,應盡快開展中緬合作[11]。通過構建大湄公河次區域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合作機制,圍繞中緬聯合執法保護中的突出問題,如聯防聯控、監測監管、邊民生計替換等,借鑒相關經驗,創新高黎貢山跨境合作新模式,進而從根本上解決高黎貢山跨境生態問題,為云南乃至全國其他跨境生態保護提供借鑒經驗。
本文主要從生物多樣性資源、面臨問題與挑戰、保護建議及舉措3個層次進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討,力圖對高黎貢山未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新的參考和建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對國家、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態環境,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生態文明思想[17],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保護好高黎貢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