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蘇 銳,周志超,*,季瑞利,趙敬波
1.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北京 100029;2.國家原子能機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創新中心,北京 100029
水巖作用是近地表環境演化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以流體、地下水和巖石之間存在的化學或同位素的不平衡為前提,是一個非平衡地球化學過程[1]。它基本經歷了一個從水-巖相互作用,到水-巖-有機物相互作用,最后到水-巖-氣-有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發展歷程[2]。近年來,水巖作用室內實驗研究越來越多,Ilgen等[3]研究了在頁巖-鹽水-CO2相互作用過程中,富碳酸鹽巖頁巖蓋層的長期穩定性。Phan等[4]研究了Marcellus地球化學演化中的水-巖相互作用。劉寧[5]采用高溫高壓反應釜研究了陸相沉積盆地砂巖儲層CO2地質封存流體運移和水巖相互作用。王開然[6]采用ML-0.3型高溫高壓反應釜研究了煤層系統CO2-水-煤(巖)地球化學作用。田海龍[7]采用KDSF-Ⅱ型高溫高壓反應釜研究了CO2-咸水-巖相互作用對蓋層封閉性影響。李娜娜[8]開展了鈉基膨潤土-北山地下水-巖作用實驗研究。上述研究對本工作的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
地下水是放射性核素遷移的最主要媒介,在放射性核素遷移過程中,會與水巖發生相互作用,這類作用通常能夠起到阻滯核素遷移的效果,其程度取決于地下水的化學性質。因此地下水的化學性質對高放廢物安全處置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最經濟安全的高放廢物處置方式是深地質處置。深地質處置過程中,高放廢物因核素的衰變,會向周圍局部地質環境中釋放大量的熱量,廢物罐表面溫度可達90 ℃左右[9-13]。本工作擬使用新場場址原狀地下水與深部花崗巖巖樣,開展不同溫度室內水巖作用實驗,探究不同溫度對新場場址深部地下水化學環境的影響,旨在為我國高放廢物安全處置提供依據。
新場場址位于甘肅河西走廊以北北山地區,距離嘉峪關約135 km,海拔標高1 670~1 730 m,地形相對較為平緩,地表為典型巖漠戈壁景觀,年平均降水量為60~80 mm,年平均蒸發量為3 200 mm,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9-10]。研究區位置示于圖1。

(a)——研究區在甘肅省位置圖,(b)——新場周邊地理位置圖,(c)——BS34鉆孔在新場位置圖,(d)——BS34鉆孔巖心照片圖1 研究區及取樣鉆孔位置圖Fig.1 Location map of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boreholes
X’Pert PRO X射線衍射儀(XRD),荷蘭PANalytical公司;ICS-1100離子色譜儀,美國賽默飛;883 Basic IC plus離子色譜儀,瑞士萬通;AT-510滴定儀,日本KEM京都電子;TU-1901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
本研究使用新場場址內BS34鉆孔517~520 m破碎段花崗巖巖樣與BS34鉆孔內深部原狀地下水進行水巖作用實驗。原狀地下水保存于密閉的不銹鋼罐體(定制)內。其中花崗巖巖樣為灰白色花崗閃長巖,巖心照片如圖1(d)所示。實驗前,采用文獻[14]的檢測方法對實驗巖樣進行XRD分析,分析測試單位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測試得到其主要礦物的質量分數為:石英,47.7%;斜長石,34.0%;鉀長石,11.0%;黏土礦物,7.3%。XRD譜圖示于圖2。實驗后,將90 ℃下固體樣品烘干,進行XRD測試,樣品中黏土礦物質量分數為11%,高于反應前樣品的數值(7.3%),說明反應后,固體樣品黏土礦物含量有所增加。實驗前,測試BS34鉆孔原狀地下水水樣的主要化學組分[15-16],結果列入表1。

圖2 實驗前巖樣XRD譜圖Fig.2 XRD spectrum of rock sample before test

表1 BS34鉆孔原狀地下水樣品主要化學組分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undisturbed groundwater samples from BS34 borehole mg/L
(1) 將采集的BS34鉆孔破碎段巖心樣品制備成粒徑140~200 μm的巖粉。
(2) 按照液固比10∶1配制反應溶液:稱取30 g已經制備好的破碎段巖粉20份,裝入20個錐形瓶,用量筒量取300 mL原狀地下水樣品20份,倒入上述20個錐形瓶中,在液面處做好標記,振蕩攪拌30 min后用錫箔紙封口,用高溫皮筋密封,以減少反應過程中的蒸發,反應后期可通過添加去離子水至標記處,來保持反應液體積恒定。
(3) 將上述樣品放入恒溫恒濕箱中進行反應,因廢物罐表面溫度可達90 ℃左右[9-13],所以選取最高反應溫度為90 ℃,其他反應溫度分別為25(室溫)、30、60 ℃,反應時間分別為1、3、7、14、28 d。
(4) 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液冷卻,取上清液離心,裝入聚乙烯取樣瓶中,經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測試反應液的水化學組成[15,17-19]。

(1) pH值、TDS
不同溫度水溶液pH值、TDS變化趨勢示于圖3。由圖3可知:水溶液pH值隨溫度變化不明顯,但隨反應時間(t)有一定的變化,從開始反應到實驗結束,水溶液pH值介于6.4~8.5之間,隨著反應時間增加先減小,后逐漸趨于穩定;反應溫度為25~60 ℃時,水溶液TDS為1 653.9~1 750.1 mg/L,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表現為下降的趨勢,且隨著反應時間的增長,變為先減小后逐漸趨于穩定的趨勢;反應溫度為90 ℃時,水溶液TDS介于1 677.5~1 759.6 mg/L,隨著反應時間的增長,表現為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

■——25 ℃,△——30 ℃,◆——60 ℃,□——90 ℃圖3 不同溫度水溶液pH值、TDS變化趨勢Fig.3 pH and TDS vari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 主要陽離子
不同溫度水溶液主要陽離子質量濃度變化趨勢示于圖4。由圖4可知:反應溫度為25~60 ℃時,溫度對水溶液中Na+含量影響不大,隨著反應時間的增長,Na+質量濃度整體表現為逐漸增大的趨勢,為485.0~512.0 mg/L,當升高到90 ℃時,Na+含量快速增大,且隨著時間的增長,也表現出增大的趨勢,其質量濃度為494.0~535.0 mg/L,說明溫度從60 ℃到90 ℃時,加快了水溶液含鈉礦物的溶解;隨著溫度升高,K+含量表現為逐漸增大的趨勢,且隨著反應時間增加,K+含量先快速增大,后逐步趨于穩定,其質量濃度為10.2~31.2 mg/L;Mg2+含量表現為隨溫度升高、逐漸減小的趨勢,且隨著反應時間增加,其質量濃度逐漸減少,為0.2~19.0 mg/L;溫度對Ca2+含量影響不大,隨著反應時間增加,Ca2+質量濃度先快速減小,后逐步趨于穩定,為59.9~98.9 mg/L。

■——25 ℃,△——30 ℃,◆——60 ℃,□——90 ℃(a)——Na+,(b)——K+,(c)——Mg2+,(d)——Ca2+圖4 不同溫度水溶液主要陽離子質量濃度變化趨勢Fig.4 Main cations mass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3) 主要陰離子


■——25 ℃,△——30 ℃,◆——60 ℃,×——90 ℃圖5 不同溫度水溶液主要陰離子質量濃度變化趨勢Fig.5 Main anions mass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4) Al3+、SiO2
選取90 ℃下反應后的水溶液,分析其中Al3+、SiO2的含量,其結果示于圖6。由圖6可知,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Al3+、SiO2含量先增加,后趨于穩定,最大值分別為0.35、52.3 mg/L。

圖6 90 ℃下水溶液中Al3+(a)、SiO2(b)含量變化趨勢Fig.6 Al3+(a), SiO2(b) content vari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at 90 ℃
為明確巖樣與原狀地下水之間的相互作用,需確定水溶液中不同礦物的反應狀態,通常通過礦物飽和指數(saturation index, SI)來判斷其反應狀態。當某礦物SI>0時,該礦物在水溶液中處于過飽和狀態,會沉淀析出;當某礦物SI<0,該礦物在水溶液中未飽和,可以繼續溶解;當某礦物SI=0,該礦物處于飽和狀態,此時既不溶解也不沉淀。本研究選取90 ℃下,采用PHREEQC計算水溶液中不同礦物的礦物飽和指數,其結果示于圖7。由圖7可知:水溶液中鈉長石、鉀長石、鈣長石的礦物飽和指數SI均小于0,處于未飽和狀態,可以繼續溶解;鈣蒙脫石和高嶺石的礦物飽和指數SI前3天小于0,處于未飽和狀態,隨著反應的進行,不斷有鈣蒙脫石和高嶺石生成,導致其飽和指數SI大于0,在水溶液中沉淀析出。

●——鈉長石,×-——鈣長石,▼——鈣蒙脫石,■——鉀長石,▲——高嶺石圖7 90 ℃下水溶液中主要礦物的礦物飽和指數Fig.7 Saturation index of main minerals in aqueous solution at 90 ℃
BS34鉆孔破碎段巖樣與原狀地下水反應后,水溶液化學成分發生了變化,下面對水溶液中主要離子的來源進行分析。
(1) Na+的來源
反應后,水溶液中Na+含量的增加可能主要來源于鈉長石的溶解、陽離子交換作用,反應如下:

(2) K+的來源
反應后,水溶液中K+含量的增加可能主要來源于鉀長石的溶解,反應如下:

水溶液中Na+、K+增加的同時,SiO2的含量也在增加,推斷為Si(OH)4分解成SiO2,反應方程式如下:



鈣長石的溶解:

CaCO3、CaMg(CO3)2的沉淀:

通過該水巖作用實驗可知,反應后水溶液中部分鈉長石、鈣長石、鉀長石等可能溶解生成了高嶺石、蒙脫石等黏土礦物[25-27]。

(2) 反應溫度高于60 ℃時,對地下水組成的影響較為顯著,尤其表現為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水溶液中的鉀長石溶解越多,方解石、白云石沉淀析出越多。
(3) 鈉長石、鉀長石、鈣長石等的溶解可能生成高嶺石、蒙脫石等黏土礦物,這些生成的黏土礦物對封堵處置庫近場的裂隙、阻滯放射性核素的遷移可能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