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部編版語文教材 六年級下)
To the Tune of A Fisherman’s Song
[Tang Dynasty] Zhang Zhihe
王澤南 譯
At the foot of the Xisai Mountain
White herons are on the wing.
Up the stream with floating peach blossoms
Plump mandarin fish cheerfully swim.
In a bamboo hat of conical shape
And a green coir cape
Immersed is the fisherman
In the gentle breeze and drizzling rain.
【譯者有話說】
這首《漁歌子》描寫的是江南水鄉春汛時的旖旎風光:西塞山前,幾只白鷺在水面上優雅地飛過;天氣和暖,桃花盛開,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正在捕魚的漁翁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山光水色讓他如此怡然自得,沉浸其中不失為一種享受,自然也用不著回家避雨了。
前兩句是全詞翻譯的難點,“西塞山前”是翻譯成“In front of the Xisai Mountain”還是“Over the Xisai Mountain”,抑或有其他的譯法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白鷺是如何飛的。唐詩中有“漠漠水田飛白鷺”的名句,而在現代作家郭沫若的散文《白鷺》中,白鷺被比作“一首精巧的詩”,“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
由此可見,白鷺喜歡在水面上低飛,所以此處不用表示在山上盤旋的介詞“over”,可以籠統地使用“in front of”,這里譯為“At the foot of the Xisai Mountain”,是為了降低視角,與下文的“桃花流水”相呼應,展現在西塞山的山腳下白鷺飛過的場景,大概它們也想在水中捕兩條鱖魚解解饞吧!譯文的“on the wing”即在飛行中。
在第二句“桃花流水鱖魚肥”中,作者將花、水、魚這三種意象并列,并沒有出現任何動詞,但在翻譯時,為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我們需要進行增譯,那么該如何理解“桃花流水”?“鱖魚”又是怎樣游的呢?
江南春季,天氣和暖,桃花盛開,幾場雨后春水初漲,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根據魚的習性,春季魚群多是逆水游向上游地區,秋季時則順流而下。所以在翻譯時,我選用了“up the stream”而不是“down the stream”,在漂浮著桃花瓣的溪水中,肥美的鱖魚(plump mandarin fish)歡快地逆流而上。
詞的后三句將視線從明媚的春景轉向捕魚的漁翁,其中“青箬笠”中的青色是中國獨有的顏色,并沒有與此完全相同的英文顏色詞,一般會轉譯成綠或藍。而此處的“箬笠”指用竹篾、箬葉編的斗笠,譯為“a bamboo hat of conical shape”(竹制的圓錐形帽子),其中“bamboo”一詞已暗含了青色。“斜風細雨不須歸”在翻譯時運用了倒裝,不僅是為了押韻,也為強調漁翁捕魚時沉浸(immersed)而享受的感覺。
這首詞的作者張志和還是一位畫家,相傳他曾將詞中內容畫成了一幅山水畫——雨中青山,江上漁舟,水面白鷺,兩岸桃花,雖然這幅畫并沒有流傳下來,這首詞帶給我們的畫面感卻同樣生動。聰明的你,感受到了嗎?
【譯者簡介】
王澤南,外交學院翻譯碩士畢業,吉林大學文學博士在讀。擁有7年翻譯與教學經驗,多次擔任大型國際會議及紀錄片譯員,出版譯著1部。曾在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兩度通關,獲河北衛視《詩詞王中王》季軍、東方衛視《詩書中華》擂主、湖北衛視《奇妙的詩詞》“詩魁”稱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