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偉 陳京都 唐建鵬 姚義 謝成林







摘要:稻蝦共作模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推廣應用面積快速增長。為實現“穩糧增收”,探索不同優質食味水稻品種在稻蝦共作模式下的種植表現,本試驗以常規機插秧種植模式為對照,研究了稻蝦共作模式對南粳9108、南粳5718和豐優香占3種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群體結構、光合物質積累、產量及其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常規模式相比,各品種在稻蝦共作模式下成熟期推遲,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蘗能力下降,穗數有所降低,前期干物質的積累較少,但后期養分充足,葉片衰老延緩,千粒質量增加,每穗粒數與結實率無顯著變化,稻米的外觀品質與食味品質有所提高。3個品種在稻蝦共作模式下各有優劣,均有較好的產量表現。由于稻蝦共作時,為了保證稻前蝦效益往往會推遲水稻移栽時間,同時水稻中期擱田效果不理想,容易發生倒伏,因此應選擇早熟、抗倒性好的品種。綜合考慮,蘇中地區稻蝦共作模式宜選擇中熟中粳品種南粳5718,其熟期較早,莖稈粗壯,后期光合能力強,大穗大粒,外觀品質好,但分蘗能力一般,前期物質積累不足,種植時應注意及早施用分蘗肥促進分蘗發生。
關鍵詞:稻蝦共作;品種;群體結構;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 S511.0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12-0059-05
收稿日期:2021-08-11
基金項目:揚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專項(編號:2021);揚州市水稻名師工作室項目(編號:2019);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編號:NY-249)。
作者簡介:張明偉(1989—),男,江蘇揚州人,博士,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E-mail:yztgz@163.com。
通信作者:謝成林,碩士,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E-mail:yztgz@163.com。
水稻是江蘇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省常年種植面積在220萬hm2左右。但近年來,江蘇省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資源與環境約束加劇,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受到威脅,化肥農藥用量增加與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相矛盾[1],水稻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稻蝦共作模式是近年來現代農業發展中出現的一種高效、綠色、集約耕地的種養模式,能有效提高農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拓展發展空間,促進傳統農業升級[2]。稻蝦模式的興起,被農業農村部譽為“現代農業的一次革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大面積的推廣[3]。
蘇中地區位于長江以北、淮河以南,是江蘇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常年水稻種植面積57萬hm2左右,占全省水稻面積的25.0%以上,平均單產9 25 kg/hm2,比全省平均單產高750 kg/hm2,是江蘇省水稻高產地區。近年來,蘇中地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 在確保水稻面積穩定的前提下,開展了多種形式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示范與推廣[4]。其中稻蝦共作模式最為常見,做到了種養結合、共生互利,小龍蝦可食除蟲草,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5-7],佀國涵等研究表明,長期稻蝦共作可顯著提高0~40 cm土層有機質、全鉀和堿解氮含量,0~30 cm土層全氮含量[8]。稻蝦共作生產過程中使用無公害農藥, 且使用次數比常規稻田要少[9]。因此稻蝦共作能夠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有效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稻米和小龍蝦的品質[10]。加之近年來優質食味水稻品種在江蘇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通過稻蝦共作模式生產出高品質的優質食味稻米,更能增加稻田綜合經濟效益,實現穩糧增收相結合。但優質食味水稻品種較多,部分品種不能適應稻蝦共作模式的種植環境,易出現分蘗不足、灌漿不飽滿、穗瘟發病較重的現象[11]。因此,本試驗以常規機插秧種植模式為對照,研究稻蝦共作模式下南粳9108、南粳5718和豐優香占3種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種植表現,篩選出適合蘇中地區種植的優質食味水稻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19年在高郵市送橋鎮試驗基地進行,該基地位于江蘇里下河地區,年平均氣溫15 ℃,年平均降水量1 030 mm左右。土壤類型為勤泥土,質地黏性。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以水稻品種為主區,分別為遲熟中粳南粳9108、中熟中粳南粳5718和雜交中秈豐優香占;種植模式為副區,分為稻蝦共作模式(DX)和常規種植模式(CG)。于5月31日播種,6月22日移栽,機械栽插,行距為 30 cm,南粳9108、南粳5718株距為12 cm,豐優香占株距為 16 cm,每個處理種植面積0.2 hm2,重復2次。不同處理間做埂分隔,保證單獨灌溉與施肥。肥料運籌詳見表1。水漿管理:常規種植模式采取常規大田灌溉方式,稻蝦共作模式施用穗肥前與常規種植模式相同,施穗肥后灌15~20 cm深水,直至成熟前10 d,中間自然落干再灌深水,如此反復。病蟲害防治,均采用對克氏原螯蝦無害的生物或低毒農藥防治。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1 莖蘗數 移栽后調查基本苗,莖蘗數每隔 7 d 調查1次。
1.2.2 干物質積累量 于孕穗期、齊穗期、乳熟期、成熟期,取3 穴代表性植株,105 ℃下殺青30 min,80 ℃下烘干至恒質量,測定各器官干物質量。
群體生長率=(成熟期干物質質量-孕穗期干物質質量)/2次測定相隔天數。
1.2.3 葉面積指數 于孕穗期、齊穗期、乳熟期取3 穴代表性植株,采用比重法測定葉面積指數。
葉面積衰減率=(齊穗期葉面積指數-乳熟期葉面積指數)/2次測定相隔天數。
1.2.4 劍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 于齊穗期和乳熟期分別采用SPAD儀和LI-6400(licorn USA)光合儀測定劍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每處理重復5次。
1.2.5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成熟期采用五點法每小區普查 50穴,計算有效穗數,并調查每穗粒數、結實率,測定千粒質量,計算理論產量,并實收測產。
1.2.6 稻米品質測定 水稻收獲后,參考國家標準GB/T 17891—2017《優質稻谷》的相關方法測定稻米的加工品質、外觀品質、膠稠度等主要品質指標。采用瑞典Foss Tecator公司生產的近紅外谷物分析儀(Infrared 1241 Grain Analyzer)測定精米的蛋白質含量和直鏈淀粉含量。
1.3 數據分析與計算
采用Excel 013建立數據庫,用DPS 7.05軟件進行數據計算、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群體莖蘗動態與成穗率
在稻蝦共作模式下,不同類型優質水稻品種群體莖蘗動態差異明顯(表2),不同模式下,南粳9108與豐優香占分蘗能力好于南粳5718,各時期的群體莖蘗數總體表現為南粳9108>南粳5718>豐優香占,稻蝦共作模式下高峰苗南粳9108>豐優香占>南粳5718,常規模式下為豐優香占高峰苗最低。豐優香占前期分蘗數較多,但成穗率較低,2種模式下均不超過60%;南粳5718群體各時期莖蘗數較少,但成穗率最高。
南粳9108與南粳5718常規種植模式下各時期莖蘗數均高于稻蝦共作模式,尤其是生育后期,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豐優香占在稻蝦共作模式下生育前期的群體莖蘗數小于常規模式,生育后期下降速度慢于常規模式,但最終穗數略低于常規模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3個品種稻蝦共作模式的成穗率均高于常規模式,其中南粳5718差異顯著。
2.2 葉面積指數
由表3可以看出,常規種植模式下南粳5718和南粳9108的葉面積指數在孕穗期達到最大,而稻蝦共作模式下則推遲到齊穗期達到最大;豐優香占均是孕穗期最大。孕穗期豐優香占葉面積指數顯著高于南粳5718和南粳9108,乳熟期南粳9108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豐優香占最低。不同模式下,各品種齊穗至乳熟期葉面積衰減率表現為豐優香占>南粳5718>南粳9108,差異顯著。
稻蝦共作模式下,南粳5718和南粳9108孕穗期與齊穗期葉面積指數顯著低于常規模式,但后期下降緩慢,乳熟期高于常規模式;豐優香占則在稻蝦共作模式下的葉面積指數均顯著高于常規模式。3個品種稻蝦共作模式下的葉面積衰減率均顯著低于常規模式,說明稻蝦共作有利于延緩水稻后期葉片的衰老。
2.3 主要生育階段干物質量積累與轉運量
不同品種和模式下干物質積累量和轉運量差異明顯(表4),不同模式下,各時期干物質積累量表現為南粳9108>南粳5718>豐優香占。稻蝦共作模式下,南粳9108孕穗期至齊穗期、齊穗期至成熟期的積累量顯著高于其他2個品種。南粳9108齊穗期、成熟期莖葉干物質質量顯著高于豐優香占,豐優香占齊穗-成熟期莖葉轉運量2種模式下均最低,顯著低于其他品種。2種模式下,南粳5718的收獲指數均最高。
稻蝦共作模式下南粳5718各時期干物質積累量以及轉運量均低于常規模式,而豐優香占表現相反,南粳9108生育前期稻蝦共作模式的干物質積累量低于常規模式,但生育后期的積累量高于常規模式,成熟期積累量較高。各品種稻蝦共作模式下的齊穗至成熟期莖葉轉運量、收獲指數均低于常規模式,其中南粳9108和豐優香占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可見常規種植下更有利于后期莖葉中的干物質向籽粒中轉運。
2.4 劍葉SPAD值與凈光合速率
由表5可見,不同模式下,齊穗期與乳熟期南粳5718均具有較高的劍葉SPAD值,顯著高于豐優香占;南粳9108乳熟期劍葉凈光合速率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品種。
稻蝦共作模式下南粳5718齊穗期與乳熟期的劍葉SPAD值、凈光合速率均高于常規處理,乳熟期差異均達顯著;南粳9108和豐優香占在稻蝦共作模式下,其齊穗期劍葉SPAD值、凈光合速率低于常規模式,但乳熟期均顯著高于常規模式,可見稻蝦共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后期劍葉光合性能。
2.5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由表6可知,豐優香占成熟期最早,南粳9108最遲。常規模式下,產量表現為南粳5718>南粳9108>豐優香占,稻蝦模式下則為南粳9108>南粳5718>豐優香占。南粳9108具有最高的穗數和結實率,但穗粒數與千粒質量較低;豐優香占穗粒數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品種, 但穗數較低; 南粳5718穗數與穗粒數適中,千粒質量顯著高于其他品種。
與常規模式相比,各品種在稻蝦共作模式下成熟期推遲,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南粳5718減產幅度最大,減產10.4%。稻蝦模式下,南粳5718與南粳9108有效穗數顯著降低,穗粒數與千粒質量有所增加;豐優香占在稻蝦共作模式下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略有提高,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略均低于常規模式,但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
2.6 主要稻米品質
由表7可知,不同品種在不同模式下的稻米加工品質、外觀品質、營養品質和食味品質有差異。不同模式下,南粳5718均具有較高的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偏低;南粳9108糙米率、精米率以及膠稠度較高,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顯著低于其他品種,但其堊白粒率和堊白度較高,尤其在常規模式下;豐優香占整精米率和膠稠度偏低,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較高。與常規模式相比,稻蝦共作下精米率提高,膠稠度顯著提高,堊白粒率、堊白度和直鏈淀粉含量均降低,對蛋白質含量無顯著影響。可見稻蝦共作模式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觀品質與食味品質。
3 討論與結論
稻蝦共作對于水稻的生長與發育有重要的影響,姚義等認為,稻蝦共作模式田塊長期處于淹水狀態,水溶性以亞鐵為主的還原性物質增加,水稻栽插后對幼苗生根生長造成一定影響,分蘗能力受到抑制[12]。安輝等發現,稻蟹共作下,水稻有效穗和結實率降低,千粒質量增加,產量顯著減少[13]。應曉成等認為,稻蝦共作有利于提高劍葉的SPAD值,增加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14]。稻蝦模式可以增加土壤營養物質[15],提高水稻中后期葉片的葉綠素含量,滿足后期籽粒灌漿時養分的需求,有利于水稻的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的增加[16]。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稻漁共作對稻米品質有一定的提升[5,17-18]。甄若宏等認為,稻鴨共作下精米率提高了4.82%,堊白粒率降低26.17%,直鏈淀粉含量降低4.03%,膠稠度提高9.06%[17]。稻蟹共作顯著降低稻米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降低直鏈淀粉含量,增加米飯的質地和適口性[13]。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模式相比,各品種在稻蝦共作模式下成熟期推遲,產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穗數有所降低,千粒質量增加,每穗粒數與結實率無顯著變化。稻蝦共作模式下,前期不利于分蘗發生與干物質積累,但無效分蘗發生相對較少;后期養分充足有利于延緩葉片的衰老,較高的劍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與轉運。與常規模式相比,稻蝦共作模式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觀品質與食味品質,該模式下精米率提高,膠稠度顯著增加,堊白粒率、堊白度和直鏈淀粉含量均降低,對蛋白質含量無顯著影響。
3個品種在稻蝦共作模式下各有優劣,均有較好的產量表現。稻蝦共作時,南粳9108分蘗發生快,群體健壯,穗數足,結實率高,高產穩產,食味品質好,但熟期偏遲,千粒質量偏低;南粳5718熟期較早,莖稈粗壯,后期光合能力強,大穗大粒,外觀品質好,但分蘗發生較少,前期物質積累少;豐優香占抗逆性較好,分蘗能力好,易種好管,減產幅度小,但株高偏高,后期易倒伏,產量較低。
考慮到稻蝦共作時,為了保證稻前蝦效益往往會推遲水稻移栽時間,易導致粳稻抽穗期受高溫影響,秈稻營養生長期過短,進而導致產量降低;同時稻蝦共作模式下,水稻中期擱田效果較差,加之后期生長旺盛,容易發生倒伏,因此應選擇早熟、抗倒性好的品種。綜上所述,蘇中地區稻蝦共作模式宜選擇中熟中粳品種南粳5718,但應注意及早施用分蘗肥促進分蘗發生。
參考文獻:
[1]李興華,陳展鵬,周 強,等. 稻蝦共作廣兩優15直播綠色高產栽培技術[J]. 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0):25-27.
[2]曹湊貴,江 洋,汪金平,等. 稻蝦共作模式的“雙刃性”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9):1245-1253.
[3]王 蓉,朱 杰,金 濤,等. 稻蝦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豐度和群落結構的特征[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9,25(11):1887-1899.
[4]莫 渟,王 穎,姚 義,等. 城郊型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 湖北農業科學,2019,58(4):20-24.
[5]陳 燦,黃 璜,鄭華斌,等. 稻田不同生態種養模式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15,21(2):17-19.
[6]石世杰,李純杰,曹湊貴,等. 稻蝦共作模式下不同播期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0,39(2):25-32.
[7]李成芳,曹湊貴,汪金平,等. 稻鴨、稻魚共作對稻田P素動態變化的影響[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2):126-131.
[8]佀國涵,彭成林,徐祥玉,等. 稻蝦共作模式對澇漬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1):61-68.
[9]奚業文,周 洵. 稻蝦連作共作稻田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效益初步研究[J]. 中國水產,2016(3):78-82.
[10]謝永忠,李 利. 稻蝦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綠色生產技術要點[J]. 江西農業,2019(12):4,6.
[11]王 顯,楊大柳,胡中澤,等. 稻蝦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種的種植表現[J]. 中國稻米,2019,25(6):10-12,15.
[12]姚 義,張明偉,陳京都,等. 稻蝦共作模式下不同栽插密度對豐優香占群體結構及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2 49(3):66-71.
[13]安 輝,劉鳴達,王厚鑫,等. 不同稻蟹生產模式對稻蟹產量和稻米品質的影響[J]. 核農學報,2012,26(3):581-586.
[14]應曉成,朱奕雯,蔣銘偉,等. 不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對南粳46水稻生長影響的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6):38-39,103.
[15]Si G H,Peng C L,Yuan J F,et al.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an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farming system in subtropical China[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2856.
[16]王文青,莊黎萍,劉 益,等. 優良食味水稻品種南粳46稻鴨共作模式初探[J]. 中國稻米,2018,24(5):98-102.
[17]甄若宏,王強盛,何加駿,等. 稻鴨共作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5):615-617.
[18]王強盛,黃丕生,甄若宏,等. 稻鴨共作對稻田營養生態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4):63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