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王建發 劉景委 解娜 胡春陽 趙璐璐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心內科,河南 新鄉 453000)
高血壓是主要表現出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的臨床綜合征,患者多發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傷〔1〕。依據流行病學結果顯示〔2〕,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成年人群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約20%,其中7%的患者可合并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尤其是老年人群,機體各項功能均明顯衰退,因此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心、腦、腎等器官損傷,臨床療效及預后與青中年患者比較明顯較差〔3〕。既往研究指出年齡、遺傳因素、高血壓家族史、超重和多種不良生活方式等為中國居民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經過多年研究和發展,臨床中對于高血壓患者的預防、控制、治療等均有了較大進步,且獲得了較佳效果〔4,5〕。但臨床中關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也缺乏有效的診斷指標。血清脂質運載蛋白(Lipocalin)為脂肪細胞因子,主要于機體內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脂肪細胞中表達,少量表達于血管內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既往有學者指出〔6,7〕,Lipocalin與肥胖、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腎衰竭、慢性炎癥等疾病均密切相關。本研究擬分析Lipocalin與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收治的158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一般資料和臨床資料,其中男87例,女71例,年齡60~79歲,平均(67.02±5.03)歲,高血壓病程1~11年,平均(5.02±0.98)年。心血管疾病診斷標準〔8〕:①冠狀動脈疾病,如心絞痛、無癥狀性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狹窄≥50%、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②腦血管疾病,如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動脈中膜厚度>1.5 mm、頸動脈狹窄≥70%;③周圍血管病變,如靜息痛、間歇性跛行。
1.2方法 收集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相關資料,包括一般資料和臨床資料,依據患者是否發生心血管疾病分為發生組(n=75)和對照組(n=83),比較兩組各項資料,開展后續研究。(1)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體重指數(BMI)、腰圍、臀圍、腰臀比、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高血壓高危、收縮壓、舒張壓、冠心病史、腦卒中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2)臨床資料:空腹血糖、脂蛋白(Apo)A、尿素氮(BUN)、C反應蛋白(CRP)、脈搏傳導速度(C-RPWV)、頸-股脈搏波速度(C-FPWV)、肌酐(Cr)、腎小球濾過率(eGFR)、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空腹胰島素(FINS)、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脂質運載蛋白(Lipocalin)、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總膽紅素(Tbil)、尿蛋白。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及Pearson相關分析。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發生組高血壓病程長于對照組,BMI高于對照組,合并吸煙史、合并糖尿病史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發生組ApoA、CRP水平低于對照組,Cr、Hcy、LDL-C、Lipocalin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以本研究資料為樣本,以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情況為應變量(1=發生,0=未發生)。以表1和表2中P<0.10的指標為自變量??紤]到樣本量較少,為提高統計效率并使回歸結果清晰,將部分為連續數值的自變量,參考臨床界值進行分段(分層),轉化成兩分類變量。回歸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以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剔除=0.10,α入選=0.05。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BMI≥24 kg/m2、高血壓病程≥3年、Cr≥90 μmol/L、Hcy≥13 μmol/L、LDL-C≥4 mmol/、Lipocalin≥80 ng/ml是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3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Lipocalin與各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Lipocalin水平與BMI、高血壓病程、Cr、Hcy、LDL-C水平均呈現顯著正相關(r=0.323、0.434、0.362、0.264、0.385,P=0.008、0.000、0.005、0.017、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引起所產生的高血壓性靶器官損害對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嚴重損傷,因此老年高血壓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9〕。隨著研究的開展和深入,有學者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常發生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現出微血管病變或缺損,進而降低冠狀動脈貯備,加重了冠脈血管狹窄,最終導致心肌缺血,甚至死亡〔10,11〕。因此早期明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并選取有效監測指標,及時給予有效干預,對于控制患者的病情進展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脂肪組織能夠分泌脂肪因子,可通過內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形式調控機體細胞、組織、器官功能,進而對機體的糖脂代謝產生影響,并參與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12〕。肥胖人群的脂肪組織體積增大,常合并炎性細胞浸潤,可分泌大量脂肪細胞因子,這些因子均與炎性反應相關,其中由活化淋巴細胞和脂肪細胞分泌而來的Lipocalin已經明確具有多項功能〔13〕。既往研究發現〔14,15〕,Lipocalin能夠對鐵代謝參與細菌感染的固有免疫進行調節,能夠參與機體糖脂代謝、炎癥、心肌細胞凋亡、內皮細胞功能調節等,進而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學者發現〔16,17〕,Lipocalin能夠促進細胞內鐵含量升高,增加促凋亡蛋白Bax移位,誘導大鼠心肌細胞凋亡,同時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肌細胞中Lipocalin表達也升高,提示其參與慢性心力衰竭的發展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BMI較高、高血壓病程(較長)、Cr較高、Hcy較高、LDL-C較高、Lipocalin較高等,是原發性高血壓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多項研究證實〔18,19〕,BMI越高的患者存在越嚴重的血管損傷,因此BMI升高是高血壓患者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病程較長的患者在高血壓的作用下,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較高,增大了心血管損傷的發生率。Cr是肌肉代謝產物,機體內Cr主要由腎小球濾過排出體外,機體內Cr水平過高說明腎臟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了機體代謝過程,易發心血管損傷〔20〕。Hcy為蛋氨酸代謝后形成的細胞毒性代謝產物,在血液中以多種形式存在,其水平升高可能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內皮功能損傷,刺激生成血管平滑肌,損壞機體的纖溶和凝血平衡,進而影響脂質代謝,誘發心血管損傷〔21〕。LDL-C可與泡沫細胞和補體復合物相互作用,進而造成血管內膜損傷,釋放出大量氧自由基,造成血管痙攣,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增大心血管損傷發生率〔22〕。本文結果提示Lipocalin與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損傷存在密切相關性,可將其作為今后臨床監測指標,以及時給予有效干預,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Lipocalin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且其與各危險因素呈正相關,可作為臨床預測指標之一。